郭 亮
(山西春成煤礦勘察設計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0)
山西朔州平魯區(qū)龍礦大恒煤業(yè)有限公司位于朔州市平魯區(qū)陶村鄉(xiāng)鐵佐溝村和白土窯村一帶,行政區(qū)劃屬平魯區(qū)陶村鄉(xiāng)管轄。井田面積為6.909 6 km2。批準開采4~11 號煤層,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180萬t/年,核定能力300 萬t/年。
下組煤西翼膠帶巷,巷道標高1 064.2~984.0 m,傾角0°~6°,平均傾角3°。膠帶巷掘進過程中先后穿過8、9-1、9-2三層煤,之后沿9-2號煤層頂板施工,8 號煤層厚1.2 m,9-1號煤層厚6.50 m,9-2號煤層厚5.30 m。煤層直接頂為粉砂巖,淺灰、深灰色,粉砂粒狀結構,薄層狀,水平層理,富含炭化植物葉片化石,局部含黃鐵礦結核呈團塊狀分布,參差狀斷口。抗壓強度31.2 MPa,平均厚度2.45 m。煤層直接底為泥巖,灰色,泥質結構,薄層狀,水平層理。含植物根莖葉類化石,局部巖心破碎,平坦狀、次棱角狀斷口。巖石半堅硬。抗壓強度14.8 MPa,平均厚度2.53 m。
9 號煤層西翼膠帶巷埋深為190 m。由上文可知9-2煤層厚度平均為5.30 m,膠帶巷沿9-2煤層頂板掘進,設計斷面為矩形,寬w=4.5 m,高h=3 m,屬于煤巷。9-2煤層的普氏系數fb取1.2,巖層的似內摩擦角θb=tan-1fb=50.2°。
1)巷道最大片幫深度c:

將數值代入公式計算得巷道最大片幫深度c=1.09 m。
2)巷道頂板不穩(wěn)定巖層高度的計算按照自然平衡拱高度hg計算:

式中:hg為巷道頂板自然平衡拱高度,m;a 為巷道掘進寬度w 的一半,取2.25 m;fd為頂板普氏系數,取2.4。將數值代入公式計算得頂板自然平衡拱高度hg=1.39 m。
3)巷道頂部壓力Qd:

式中:Qd為巷道頂部壓力,kN/m;γd為頂板巖石容重,取26 kN/m3。將數值代入公式計算得巷道頂部壓力Qd=161.14 kN/m。
4)巷幫側向壓力Qc:

式中:Qc為巷幫側向壓力,kN/m;γb為巷幫煤體的加權容重,取18.8 kN/m3;b 為頂板自然平衡拱高度,取1.39 m;θb為巖層的似內摩擦角,取50.2°。代入數值計算得巷幫側向壓力Qc=25.29 kN/m。
根據以上計算分析得出:因受層理裂隙影響,頂板淺部巖層容易出現(xiàn)裂隙擴張或剪切滑移,甚至斷裂等不利現(xiàn)象的發(fā)生。由于巷道兩幫巖性介于裂隙體與破碎體之間,容易導致出現(xiàn)片幫、垮幫現(xiàn)象。巷道兩幫發(fā)生片幫、垮幫等現(xiàn)象,會削弱巷道兩幫對頂板的支撐作用,使巷道有效跨度增大、頂板巖層變形加劇,最終形成頂、幫相互影響的惡性循環(huán)過程。
根據膠帶巷頂板巖性特征,采用擠壓加固理論、組合梁理論和懸吊理論三者相結合的方式對巷道頂板進行支護設計。即利用錨桿支護的特點,將頂板中潛在的拱形載荷體懸吊于深部巖層結構中,使頂板形成錨固梁、組合梁。
3.1.1 錨桿間排距
錨桿懸吊巖石載荷,即為錨桿的錨固力的大小決定頂錨桿的間排距。錨桿懸吊巖石載荷G:

式中:e 為錨桿間距,m;y 為錨桿排距,m;G 為錨桿懸吊巖石載荷。取間排距相等,即e=y,由上文知Qd=161.14 kN/m,計算得G=18.96e2。考慮安全系數情況,即錨桿的錨固力表達式為Q=18.96ke2。取k=2,Q=70 kN,計算得e=1.36 m。即當巷道頂錨桿間、排距不大于1.36 m 時,錨桿安全系數大于2。
3.1.2 錨桿長度

式中:l 為錨桿長度;l1為錨固長度,l1≥0.3 m;l2為錨桿有效長度,m,錨桿有效長度按自然平衡拱高度1.39 m 確定;l3為錨桿外露長度,取0.1 m;則頂錨桿長度不宜小于1.79 m。頂錨桿長度取2.0 m。
3.1.3 錨索長度
錨索的長度由錨索的錨固端長度,錨索外露長度及巷道潛在冒落高度決定。取錨索錨固端長度1.2m,外露長度0.3 m,潛在的冒落高度為巷道寬度,即為4.5 m,則頂錨索長度不宜小于6.0 m。
3.2.1 錨桿間排距
根據膠帶巷兩幫巖性特征,采用擠壓加固、整體錨固方式進行設計。即通過錨、網支護使兩幫中形成具有一定承載能力的擠壓加固墻。
幫錨桿間排距的計算與頂錨桿類似,錨桿間排距及數量根據每根幫錨桿抵抗的側壓載荷大小確定。

式中:e0為幫錨桿間距,m;y0為幫錨桿排距,m;G0為幫錨桿測向壓力載荷。取幫錨桿間排距相等,即e0=y0,由上文知Qc=25.29 kN/m,計算得G0=8.43e02。考慮安全系數情況,即錨桿的錨固力表達式為:Q0=8.43k0e02。取k0=2,Q0=70 kN,計算得e0=2.04 m。即當巷道頂錨桿間、排距不大于2.04 時,錨桿安全系數大于2。
3.2.2 錨桿長度
與頂錨桿計算方式一樣,幫錨桿有效長度按最大片幫深度確定為1.09 m,則幫錨桿長度不宜小于1.49 m,巷幫錨桿長度取2.0 m。設計見圖1。

圖1 9 號煤層西翼膠帶巷支護斷面圖(單位:mm)
對膠帶巷成巷巷道進行圍巖觀測和錨桿(索)預應力觀測。巷道每隔50 m 在巷道開口段、巷道交叉段和首尾段及構造區(qū)域打設一個頂板離層儀和一組錨桿(索)測力儀。每隔100 m 布置一個圍巖觀測站,采用“十”字布點觀測法。距掘進工作面50 m 范圍內,每班觀測1 次;50 m 范圍外,每周觀測1 次。對觀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巷道變形量及錨桿(索)測力儀數值在預期值以內,滿足設計要求。
1)頂板支護宜采用擠壓加固理論、組合梁理論和懸吊理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即通過錨桿支護使頂板形成組合梁,并通過錨桿確保能將頂板自然平衡拱載荷體懸吊于深部巖層結構中。頂板泥巖易于風化,須安設金屬網,以提高錨桿的整體性和支護能力。
2)兩幫錨桿支護宜采用擠壓加固方式。即通過錨桿使兩幫中形成具有一定承載能力的擠壓加固墻,從而減小兩幫位移,增強錨固體對淺部巖體的約束作用。
3)頂錨桿的錨固力不小于70 kN,幫錨桿的錨固力不小于70 kN。
4)頂錨桿長度不宜小于1.79 m,取2 m;幫錨桿長度不宜小于1.49 m,取2 m;頂錨索長度不宜小于6.0 m,取6.3 m。
5)結合錨桿擠壓加固理論、組合梁理論,并考慮巷道斷面尺寸和可能布置的錨桿根數綜合確定。頂錨桿的間排距不宜大于1.36 m,幫錨桿的間排距不宜大于2.04 m,錨桿排距取1 m,頂錨桿間距取0.8 m,幫錨桿間距取1.2 m。
6)頂板采用錨索補強,在巷中打設1 根錨索,排距2 400 mm。
7)局部破碎較嚴重,特別是地質變化帶,要增加錨桿、錨索根數,同時加長錨索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