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明
(山西潞安化工集團高河能源有限公司,山西 長治 047100)
山西潞安礦業集團高河能源有限公司西回風大巷位于井田西翼,巷道設計長度為1 700 m,巷道設計斷面規格為寬×高=4.5 m×3.5 m,巷道掘進煤層為3 號煤層,平均厚度為7.1 m,全煤間有一層炭質泥巖夾矸,厚度為0.10~0.6 m,平均厚0.40 m。3 號煤層頂底板巖性如表1 所示。

表1 3 號煤層頂底板巖性匯總表
西回風大巷主要采用綜合機械化掘進工藝,巷道頂板采用錨桿(索)+W 型鋼帶聯合支護,護幫采用單錨桿支護,截至目前巷道已掘進460 m。巷道掘進至452 m 處時揭露一條正斷層,斷層落差為1.8 m,傾角為54°。受斷層影響,巷道掘進至454 m 處頂板出現冒落現象,冒落最大高度為2.4 m,冒落區成半圓狀,高冒區沿巷道走向長度為4.5 m,冒落區內圍巖破碎嚴重,且隨著巷道掘進延伸,冒落區范圍不斷擴大。
西回風大巷原頂板采用“錨桿+錨索+W 型鋼帶+金屬網”聯合支護方式,具體支護參數如下:
1)頂板錨桿布置。頂板每排布置5 根錨桿,錨桿長度為2.5 m,直徑為22 mm,錨桿布置間距為1.0 m,布置排距為1.0 m,錨桿垂直于頂板布置,每根錨桿采用兩根錨固劑進行錨固。
2)頂板鋼帶。頂板采用的W 型鋼帶長度為4.2 m,寬度為0.28 m,厚度為4 mm,鋼帶上焊制5 個直徑為30 mm 的圓孔,鋼帶安裝在同一排錨桿外露端,鋼帶安裝后與頂板接觸嚴實。
3)頂板錨索。頂板錨索長度為5.6 m,直徑為17.8 mm,每排布置3 根錨索,錨索布置排距為3.0 m,布置間距為1.8 m,每根錨索采用3 支錨固劑進行錨固,錨索外露端安裝一塊鋼方板。
4)金屬網。頂板采用金屬網規格為長×寬=6.2 m×1.2 m,網格規格為長×寬=50 mm×50 mm,錨桿安裝后在錨桿與鋼帶之間安裝金屬網,相鄰兩片金屬網的搭接寬度不低于0.2 m。
原頂板錨桿(索)支護可對穩定圍巖進行有效支護,但是對于冒落區頂板采用該支護則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支護施工效率低。由于西回風巷頂板出現冒落后,冒落高度達2.1 m,而傳統鉆機最大伸縮行程為2.5 m,在冒落區下方進行錨桿索支護時施工難度大、效率低。
2)支護效果差。冒落區頂板巖體穩定性差、破碎嚴重,采用傳統錨桿(索)以及W 型鋼帶支護時,支護體錨固效果差,且鋼帶剛性強,處于頂板高冒區的鋼帶與頂板無法嚴實接觸,達不到預期支護效果。
3)易出現瓦斯積聚現象。高冒區僅采用錨桿、錨索支護,未對高冒區頂板進行封堵,很容易造成高冒區出現瓦斯積聚現象,不利于巷道安全快速掘進。
為了解決傳統支護在巷道高冒區應用中存在的技術難題,提高高冒區頂板整體穩定性,決定在高冒區處采取“組合錨索+人工假頂”聯合支護技術。
1)組合錨索相較于傳統單錨索支護,具有支護強度大、對不穩定圍巖支護效果好等優點。高冒區施工的組合錨索主要由高應力鋼板、錨索等部分組成,鋼板長度及寬度均為0.6 m,在鋼托板上均勻布置3個直徑為25 mm 的支護孔;每組組合錨索配套3 根恒阻錨索,錨索長度為8.0 m,直徑為21.8 mm。
2)在距高冒區1.0 m 處的頂板上,前后各施工兩組組合錨索,組合錨索布置間距為1.8 m;用MT-130 型鉆機在頂板施工一個錨索鉆孔,鉆孔深度為8.0 m,第一個錨索鉆孔施工完后安裝一根恒阻錨索,錨索采用3 支錨固劑進行錨固。
3)在組合錨索的第一根錨索安裝后,對應安裝組合錨索托板,并采用噴漆對其它兩個錨索孔進行標記,標記后再取下,然后采用鉆機依次施工其它兩個錨索鉆孔,并安裝錨索;待同一組組合錨索全部安裝后,及時安裝組合托板,并采用鎖具進行預緊。
1)在巷道高冒區施工3 架錨索吊棚,錨索吊棚主要由1 根長度為4.2 m 的工字鋼梁以及2 根長度為3.5 m 的錨索組成。錨索吊棚布置間距為2.5 m,第一架錨索吊棚施工在距高冒區0.5 m 處,錨索吊棚施工完后,要保證吊棚與巷道頂板齊平。
2)3 架錨索吊棚施工完后,在3 架吊棚上方鋪設一層金屬網,金屬網與吊棚之間采用14 號鉛絲進行捆綁,并在金屬網上方鋪設一層風筒布。
3)待金屬網及風筒布鋪設完成后,在其上方架設方木垛,木垛采用長度為3.5 m,寬度為0.2 m 的道木搭設而成,木垛搭設時呈“井”字型布置,木垛搭接到位后需保證與頂板接觸嚴實,如圖1 所示。

圖1 西回風大巷人工假頂施工平剖面示意圖
4)木垛架設完成后,采用高壓注漿泵對假頂上方間隙處進行填充,填充材料為羅克休高效膨脹劑,該化學材料具有填充效果好、阻燃性能強等優點。
截至目前,西回風大巷已掘進600 m,對巷道高冒區頂板采取聯合支護措施后,通過在后期的巷道掘進過程中對高冒區頂板監測發現,在人工假頂施工后7 d 范圍內,受頂板蠕動變形影響,頂板下沉量為0.11 m,在7~12 d 范圍內頂板蠕動變形逐漸減弱,頂板下沉量為0.13 m,在12 d 后頂板區域穩定。采用聯合控制技術后,冒落區破碎頂板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顯著應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