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學校要積極依托智慧教育平臺,拓展教育的途徑,爭取到更多的家庭教育協助,使家庭教育從“被動找”變為“主動配合”,以形成智慧化機制下的指導目標,創新家校共育機制。
一、家校共育機制的現狀問題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產生的合力作用在智慧教育背景下有著明顯的優勢:溝通更快捷、目標更清晰、互補互助性更強,對學生的發展有著較強的推動作用。但是,理想中的家校合力在現實生活中并未能完全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學校和家庭對于自己的定位不夠準確,“想要的”與“能做的”不平衡,兩者合作的方式缺乏多樣性,雙方的評估能力都不足以反映孩子的真實狀況等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構建高效家校共育機制的絆腳石。
1.邊界不清、分工不明,家校合作初衷難以實現
不少家校合作往往是最初熱情高,逐漸悄無聲息,或者起先互相吹捧,后期互相看不順眼,導致家校共育存在口號響亮、行動力差的現象,大多無疾而終。原因之一就是學校和家長都認為自己才是這個“共同體”中的權威,都希望占據主導地位,對于對方的想法、做法都持懷疑態度,都想借用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否定對方、引導對方。另外,學校教育主體與家長在社會閱歷、交往人群、教育理念、教育眼界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何為“人才”這一觀點,學校寄希望于培育出“對社會有用的人”,即只要能靠一技之長對社會做出貢獻的皆為“人才”;但是在大多數家長眼中,從事帶著“公務員”“國企”“高薪職業”等這樣字眼的工作才能稱之為“人才”,除了致力于考高分,其他方面的特長發展都是“不務正業”。這樣的觀念,帶有片面性、狹隘性,導致家長忽視孩子的品德發展、體育技能養成、審美觀確立、勞動力形成,從而不愿意配合學校在德育方面對孩子加以要求。如學生參加校級合唱團,經常要抽時間排練,不少家長便會選擇退出,理由是“耽誤學業”,站在了學校的對立面,家校教育觀難以統一,更別提合作。此外,教師與家長之間甚至存在互相不認識或完全不了解的情況,沒有深入的溝通交流,家校合作的首要條件就不具備。
總而言之,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目前尚未站在同一立場上,雙方的認同感都很低。學校對一個學生的評價是站在與其他同學相比的橫向面上的,挖掘到的學生之間的差異也就較多、較明顯;家長的評價基本是基于對一個孩子的縱向觀察上的,只跟孩子自己比,看不到與其他孩子之間差異,接收到學校的反饋時就會形成兩個極端:極力偏袒孩子或是暴力壓制孩子。這樣一來,學校與家庭之間的矛盾叢生,難以調停,與“共育”的理想還有一段距離。
2.能力有限、隔閡無形,家校共育事與愿違
也有部分家長愿意積極投身與學校的溝通,希望進入家校共育機制,但是智慧教育時代的教育現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每天都在增加、都在變化,如果還用傳統的教育模式,盡管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財力也難逃被淘汰的宿命。這就要求學校和家庭都要提升自身能力,順應新時代發展,開創新時代合作方法。
如:教師希望家長對一切都第一時間積極回應,若感覺家長態度冷淡、存在異議,便主觀認為家長“素質跟不上”,習慣性將學生身上的問題歸結于“家長不給力”;部分教師遇到學生成績不佳等問題時,會利用家長會、晨會、少先隊課等時間集中“整改”,并將不達標的同學名字公布或在家訪、電話中指出,導致這一部分學生自卑、不合群等等,家長們便會責難學校不會“因材施教”……長此以往,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信任蕩然無存。家長自認是“督學”,學校多少有點高高在上“統治者”的意味,家校共育力的下降,又進一步加劇“不屑合作”,甚至出現相互拆臺的情況,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影響。
二、優化家校共育的操作策略
在新時代背景下,構建新型家校合作關系,是完善家校共育機制的重要內容。學校和家庭都要準確把握存在的現狀問題,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提升教育合力,加強協調溝通,優化家校共育機制。
1.統一思想、精準定位
學校和家庭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要保持統一,一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不再“唯分數論”,雙方處于平等地位,沒有誰應當“領導”誰,只有溝通與交流。再者,教師在面對孩子暫時存在的問題時,要用一顆平常心與家長溝通,棘手的問題及時尋求家長的合作,共同引導、修正,與家長一起客觀分析原因,增強家庭對學校教育的認同,學校對家庭教育的寬容。第三,家長心中需要樹立認真教育孩子的觀念,意識到教育孩子責任重大,不溺愛、不攀比、不放縱,以學校教育為孩子成長的重要依托,努力尋求教師的支持,及時了解孩子成長情況,面對問題、接受問題、解決問題,成為學校教育的“盟友”,主動積極配合學校的各項活動,既可以幫助孩子找自信,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情況。
2.量力而行、互相信任
學校與家長之間的隔閡想要消除,二者就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教師不要總是質疑家庭教育的能力,家長也不要總是懷疑學校教育的公正。同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要降低期待,根據學生心理年齡特點適可而止,多進行正面溝通,共商解決問題的辦法。
總而言之,為了孩子的發展是家庭和學校的共同目標。只要雙方緊密合作,強化溝通,厘清各自的教育邊界,就一定有效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