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君
摘 ?要: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21世紀學校教育和教學逐漸走向全面信息化,教與學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信息技術和學科課程的整合也為學生構建出良好的教學環境,促進教學的有效發展。本文將首先從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入手,具體指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信息技術運用策略,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字:道德與法治;小學教育;信息技術運用;教學策略
信息技術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的先行者,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能夠充分發揮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科學技術,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提供廣泛的教學資源,有效地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細節和教學環境的優化和改進,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朝著多元化的教學方向發展。
一、信息技術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整合的優勢
現代創新教育的靈魂在于“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信息技術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能夠優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和實際操作的技能,有效地促進教學的完善與發展,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向現代化教學的方向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傳統而又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科,教學離不開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的支持。因此,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將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和新型的教學模式相結合,不僅為教師創設教學環境提供有力的支持,還為創新教學方式提供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促進教學的發展。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信息技術運用策略
1.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做好教學準備
從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現狀來說,大多數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搜索教學資源仍然局限于“教學內容”,而忽視了微課、翻轉課堂等有效的教學模式資源,對于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存在一定的誤解。為了更好地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以用信息技術來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學生搜索資源、借助微課下自學的方式來構建翻轉課堂,借助信息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學生在教學資源的帶領下獲得高質量的發展,更好地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提升教學的質量。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教學內容為例,當教師在講解《歡歡喜喜慶國慶》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教學,比方關于新中國誕生的相關革命人物故事的視頻,借助微課、網絡資源等等講解國旗、國徽的象征,幫助學生了解尊重國旗、國徽和國歌的基本禮儀,從而引導學生建立初步的國家意識,借助豐富的信息資源來學習更多關于“國慶節”的知識,從而促進教學的發展。
2.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促進教學理念
教學情境就是指教師有目的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活形象的場景,以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的有效發展。“生活化”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師創設的情境也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學生周邊的資源來保證情境的真實性,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運用信息技術布置教學作業,促進教學發展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加注重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對于理論知識的要求相對較少,傳統的抄寫和背誦作業布置的意義不大。因此,教師要注重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來創新道德與法治作業的內容,設計和布置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有意義的作業,讓學生能夠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增進對道德與法治的了解,促進學生獲得個性化的健康發展,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發揮作業的最佳效益。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后布置“觀看視頻”的作業,借助網絡有效地“延伸”課堂的時間,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來寫下自己的觀后感,增進教師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發展的理解。教師也可以布置探究問題類的作業,為學生布置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和網絡,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經驗來探索問題的答案。例如,當教師在講解《我們在公共場所》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布置標題為“公共場所的秩序”的實踐作業,讓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或者手機記錄等方式,記錄生活中人們在公共場所應該遵循的秩序,比如排隊有序、不亂扔垃圾、不大聲喧嘩等等,從而通過這樣的作業來變抽象為具象,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提升教學的質量。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由于理論說教的內容過多,一直影響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的便利,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促進教學的多元化、趣味化發展,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從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習更多形象的知識,為學生今后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畢胡橋.信息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0(05):39-40.
[2]尹桂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J].年輕人,2019(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