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芳杰


摘要:針對高中生解答地理題出現的困惑,本文提出指導學生在客觀題上應注重解題思路的培養,主觀題上應注重解題套路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思維能力。
關鍵詞:思路;套路;思維能力
當前,高中生解答地理題有時無從下手,不知如何是好,心中一片茫然。上課的時候,聽老師講得頭頭是道,自己感覺這也聽明白了,那也聽懂了,但一考試,就是做不對題,總覺得考的內容老師沒有講,老師講的內容考試又沒有考。試卷發放下來,分數不理想,一聽老師講評試卷,原來這些做錯了的題又如此這般簡單,只是當時沒想到,不由竟懷疑起自己來,怎么那么笨,那么傻,今后地理該如何學才好。本文將從學生出現的這一問題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指導策略,破除學生心中的疑惑,從而提升地理解題信心,切實解決問題,起到幫助學生提高解題思維能力的作用。
指導學生解地理題應注重解題思維能力的培養。全國卷高考地理試題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大部分,選擇題即客觀題應注重解題思路的培養,非選擇題即主觀題應注重解題套路的培養,無論思路與套路,都是解題思維能力。以下本文將結合地理高考真題,對客觀題和主觀題兩大方面提出自己指導學生解題的策略。
一、客觀題注重解題思路培養
地理客觀題即地理選擇題,近年高考一般以“組題”出現,也就是全國卷高考地理11個選擇題由幾組“組題”構成,共44分。一般學生之間地理分數差值很大的情況下是由選擇題得分懸殊造成的,選擇題做得好的學生,地理總分自然高,因此地理高考的核心競爭點在選擇題上。為提高學生的選擇題得分率,教師平時加強學生選擇題解題思路的培養應做到以下方面。
1.講練結合,以“悟”為先
教師在講解選擇題時應該做到慢,讓學生慢慢理解,學原理,找方法,學習是一個漸悟的過程。但讓學生做題時一定要要求快,因為高考時間的分配不容學生慢慢做,否則沒時間做后邊的綜合題了,一般用15分鐘左右的時間完成11個選擇題的訓練,讓學生在頓悟中作對選擇題。其實前邊的漸悟與頓悟,都是為了在高考做題中提高解題效率。
2.圖在心中畫,題在心中做
有時解地理題會聯想到教材上的專圖,如熱力環流原理圖、三圈環流圖、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圖、世界氣候分布圖等地理專圖,學生心中無這些圖是做不好題的,因此平時要要求學生在紙張上畫,然后在心中畫,特別是能在心中畫出圖來,這樣才能確保高考做題用圖時,圖在心中立馬現。高考地理題多為圖文結合,“無圖不題,無題不圖”,學生審題時一定要認真結合文字材料看圖,審題是一個分析問題尋求答案的思維過程。學生在做題時要多自問答案在哪里,其實答案在材料中,答案在圖中,答案在問題中,答案在學過的教材中,答案在日常生活中,答案在選擇題的選項中,答案在自己的心中。若還是沒能選出正確選項,建議學生再看文字材料,再看圖,再回想自己學過的地理教材,可以說教材是學生高考的救命稻草,也是學生高考的法寶。教材中的知識點就是高考的考點,考點即知識點,學生審題看出考點就能聯系到教材中的知識點,心中靈光一閃,答案立馬現。
【高考真題】(2021年全國甲卷)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國宣布逐步放棄核電而重點發展光伏發電。圖1示意2014年某日德國電力總需求和電力凈需求的變化(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光伏發電量)。
圖1所示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3月 ? ? ? ? ?B.6月 ? ? ? ? C.9月 ? ? ? ? D.12月
參考答案:B
【解題思路】以本題為例,題干問的是月份,肯定這答案要來自于題干中提到的這一天,這一天又要從圖1中晝夜長短進行判斷,晝夜長短則要先判斷晝夜,晝夜判斷又得看文字材料,文字材料看關鍵的括號里等式內容,等式內容看光伏發電量,日常生活可知白晝有光可發電,若光伏發電量為零則為夜,為夜時電力凈需求量等于電力總需求量,電力凈需求量等于電力總需求量時在圖1中應虛線與粗實線重合,重合部分為夜的時長遠小于12小時,從而判斷這一天為晝長夜短,再看材料是某日德國,德國位于北半球,說明這一天太陽直射北半球,心中立馬浮現教材上的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圖、地球上的太陽光照圖等,進而判定為6月,選B正確。
二、主觀題注重解題套路培養
高考全國卷中的主觀題即非選擇題,主觀題其實也很客觀,其作答應符合答題標準方可得高分,學生在此部分答題應注意答題規范。前些年提倡地理答題模板,這些年又有專家說答題模板太死板,限制了學生的解題思維,提出答題模型,本文提出解題套路,與模板、模型大同小異,其實都一樣,都是解題思維方式。怎樣對學生解題套路的培養應做到以下方面。
1.化整為零,答題三化
有學生做綜合題不容易得滿分,究其原因是不知道怎么答,答什么內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答點不全面。比如原因類題包含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學生僅在人為原因上答很多,自然原因只字不提,其結果丟了一半得分。因此指導學生解題時應把問題化整為零,分點作答,如6分題該答三點及以上,8分題就應該答四點,答點應從多角度、全方面回答,避免答點簡單重復。答題還應三化作答,即書寫工整化、答題要點化、要點序號化,此三化作答是為保證卷面清晰,閱卷教師容易看懂并理解學生作答內容,從而不易誤失得分。
2.案例聯想,知識遷移
解答題切忌憑空想象,綜合題答案很多都來自于圖文材料,在材料中挖掘有用信息,再進一步加工處理即可。材料中沒有的,應據材料關聯教材展開想象,把教材案例中的問題成因、解決措施等內容作為解題借鑒。很多時候,教材上的內容就是高考綜合題的答案,所以應強化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高考真題】(2021年全國甲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圖2中陰影示意的M地區曾經是濕地(沼澤),年降水量是年蒸發量的1.2~1.5倍,遠低于英國西部和北部。在羅馬時代,人們對M地區濕地進行了排水嘗試,濕地僅得到零星開墾。17世紀,該地引入荷蘭風車與水利工程技術,濕地得到成片開墾。經過幾百年的開發,M地區已經成為英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分析M地區排水后能夠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8分)
參考答案:與英國大部分地區相比,該地區降水量較少,光照條件較好。地勢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為沼澤,土層深厚肥沃,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
【解題套路】首先,確定是問自然條件,有8分,化整為零,一點2分,應答四點,序號畫出一二三四來。然后,據圖文材料及問題關聯出教材中農業區位選擇的自然因素,在材料中找出相應的因素進行分析。最后,把分析出的答題要點一項一項寫在序號一二三四后即可。
總之,高中生地理解題指導策略有很多,都是為了提高學生解題思維能力,總比學生沒有方向去死記硬背知識點,盲目刷題,靠題海戰術訓練好。希望本文的地理解題思路與套路能幫助學生切實解決好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振峰,相煒.全國新課標文綜卷地理試題特點及備考策略[J].地理教育,2015(10):32-34.
[2]李小冬.高中學生地理解題策略淺析[J].地理教學,2016(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