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云 張汨汨 米思源
回家的日子,總是灑滿了陽光,連戈壁荒漠里的石頭,也被寒霜染得絢爛無比。
當第一縷陽光灑進東風著陸場,發動機的轟鳴叩醒了這片沉寂的荒原。
北京時間9月17日13時3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良好,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階段首飛完美收官。
三個月前,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從東風航天城騰空,將三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三個月后,金色戈壁再攬神舟入懷。
秋色正好,胡楊漸黃,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在新的階段走出了鏗鏘的步伐。
跨越是一種勇氣
6月17日,也是這樣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搭載神舟十二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那天,有攝影師用長曝光捕捉到了那壯美的一刻——神箭托舉神舟,在碧藍的天幕上劃出一道極漂亮的弧線,消逝在大氣層外。
這是中國航天的新高度。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就此展開。
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回望飛天之路,神舟系列飛船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飛行、每一次著陸,無一不是在艱辛中鑄就輝煌,在挑戰中實現跨越——
1992年9月21日,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代號“921工程”。
其時,世界航天大國已在這一領域行進了30余年的探索:蘇聯研發的第三代飛船已經升空,建設了兩個空間站;美國則完成了從飛船向航天飛機的跨越。
面對重重壓力,中國載人航天白手起家。
1999年11月20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一號無人飛船在長征火箭的托舉下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的大幕。中國航天人用短短7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用三四十年走過的路。
有西方媒體評論:中國一夜之間,躋身世界航天大國行列。
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既定目標前進,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少的投入,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工程發展道路。
“各號注意,我是北京,飛船轉200米保持,狀態正常,天和核心艙對接前狀態正常,繼續實施交會對接。”
就在神舟十二號發射6.5小時后,飛船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船)組合體。
此前,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天宮二號交會對接,通常需要約兩天的時間。從兩天縮短到6.5小時,有媒體將之比作“從綠皮火車升級到高鐵動車”。
在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中,三度飛天的聶海勝、再叩蒼穹的劉伯明,與首征太空的湯洪波一起,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成為入駐中國空間站的第一批主人。
短時間、高效率的交會對接,使航天員飛行體驗有了很大提升,全自主的交會對接模式也大大減少了地面飛行控制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
這僅僅是神舟十二號創新突破的一個小小側面。為滿足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的應急救援需要,長二F火箭系統進行了108項技術狀態的更改,增加了故障檢測和逃逸系統,以確保航天員在發射過程中的安全。
神舟十二號的飛船系統應急救援標準也進一步提高,當船箭組合體在發射塔準備發射時,另一艘地面待命的救援飛船也已經完成推進劑加注前準備,隨時可啟動后續發射工作程序。
發射場系統、測控通信系統技術的狀態變化也多達100多項,以滿足具備應急發射救援能力的需求。
因為在軌駐留時間還會越來越長,航天員選拔訓練的要求顯著提高。應急救生、積極撤離、積極救援、待援、故障處置……航天員需要接受訓練的科目和內容更多,難度更大,平均達到了6000學時以上。
在征服宇宙的路上,挑戰永遠存在,創新永無止境。中國航天人正在奮筆書寫世界航天史上的“中國式跨越”新篇章。
夢想成就榮耀
北京時間2021年9月16日8時56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
夏去秋來,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已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
這是中國航天又一個嶄新的刻度。
3個月來,神舟十二號完成了在軌組裝建造、維護維修、艙外作業、空間應用、科學試驗以及空間站監控和管理等一系列任務,進一步驗證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性能,全面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技術,在軌驗證航天員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及艙外操作的能力。
而90天里,“太空出差三人組”工作與生活的點點滴滴,更為地面上的人們展示了一個充滿浪漫與奇幻的太空世界。
巡天太極、筷子夾茶水、太空動感單車、空間站折疊廚房……一系列新奇而有趣的“太空細節”將遙遠神秘的深空拉近至普通人的身邊。
如果說當年的一飛沖天,是古老中國千年飛天夢想的“圓夢”之行,那么這一次的中國空間站首征,更是點燃新一季太空向往的“造夢”之旅。
“哇,這外面太漂亮了!”打開艙門,極目宇宙,這是劉伯明出艙時發出的第一句感嘆。7月4日,中國空間站階段的首次出艙活動成功實施。一系列技術的挑戰與突破之前,首先撲面而至的,是太空帶給人類如夢如幻的美感。
這是時隔13年,繼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首次出艙后,中國航天員再一次出艙,歷時約7小時,又一次把足印印在寥廓深空。
8月20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第二次出艙活動,進一步檢驗了我國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檢驗了航天員與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艙活動相關支持設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