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昭
金秋時節,習近平總書記赴陜西省,開啟今年第10次國內考察。他強調,要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弘揚光榮革命傳統,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接再厲,切實抓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陜西榆林位于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界處,在歷史上是塞外與內陸的交通要道,也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接觸最為頻繁的地方。這片土地發軔于戰爭,興盛于和平,延續至今的每一處遺存都被兩種文明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蒙恬曾在這里戍邊,赫連勃勃曾在這里筑城,楊繼業、韓世忠、李自成等人也在這里縱橫馳騁,而更多的則是南來北往的商賈和駝隊。今日榆林地區依舊以古城區為界分為南北六縣,北六縣以牧業為主,南六縣以農耕為主。黃昏時分,站在榆陽橋上北望,夕陽中的鎮遠門遺世獨立,連綿起伏的城墻從駝山傾瀉直下,散發著耀眼的金色,如同一峰巨大的駱駝蹲伏在陜北邊陲。
在明代以前,榆林還只是一個小村落,因這里榆樹成林,山腰處有一清泉,人們依樹圍泉,稱之為“榆林莊”。后來,伴隨軍事、政治地位的日益提升,榆林從一個小村莊起步,逐漸完成了從村莊、寨子、堡城到衛城的升級,終于在明成化九年(1473年)成為明王朝的九邊重鎮之一。
六樓騎街與榆城三拓
從甕城腳下拐入古城,耳邊的叫賣聲此起彼伏,黃饃饃、黑愣愣、風干牛肉、奶干、洋爐子、農具鐵鍬、米脂小米、佳縣紅棗,極富地域特色。流水般的人群時而聚攏到推車邊,時而又注入沿街的商鋪里。莜面館、餃子館、書店、燒麥店、服裝店、藥店、坐堂門診鱗次櫛比,房子雖經統一改造,但基本上保留了青瓦灰墻的特色,而且都從窗戶上探出炮筒一樣的長短不齊的煙囪。
從南邊的鎮遠門起,沿南大街北行不遠,文昌閣赫然出現在眼前,樓閣采用十字歇山頂重檐三滴水結構,高19米左右,由28根巨柱支撐。文昌閣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代以后榆林的戰略防御地位已經下降,處于棄武崇文的過渡期,文昌閣成為這個時期新政策的風向標。
沿文昌閣下面的南大街繼續北行,依次經過萬佛樓、新明樓、鐘樓、凱歌樓和鼓樓六座樓閣,這就是榆林獨有的“六樓騎街”城市格局。這種獨特格局的形成,包含了軍事、文化和商業等多種因素。自明成化九年成為九邊重鎮后,榆林經過了三次大規模擴建,史稱“榆城三拓”。第一次是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以鼓樓為中心向北擴建;第二次是明弘治五年(1492年)將城區南拓,今日的凱歌樓即為此次拓建之后的南門——懷德門;第三次是明正德十年(1515年)擴建南關外城至今日的鎮遠門位置。三拓之后的榆林變為獨特的長方形格局,地勢平緩的南部城區成為了經濟中心,這里店鋪眾多、人口稠密,而用于報時和預警的鼓樓則顯得太過偏遠,為了適應城市的發展,人們遂于明嘉靖年間修建了新明樓用以傳警打更,時人稱為“南鼓樓”。
榆林小曲
繼續向北穿過萬佛樓和新明樓就來到了鐘樓。鐘樓原名“長春樓”,是一座典型的民國建筑,樓體為青磚修建,呈八字形展開,門窗采用歐式拱形式樣,頂上是個重檐攢尖八角亭,如同一個穿著中山裝且頭戴烏紗帽的民國士紳。新中國成立后,鐘樓一直是榆林的文化宣傳中心,榆林第一個廣播電臺就曾設在鐘樓上。如今的群眾藝術館也搬到了鐘樓腳下,檐下掛著“傳承榆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橫幅。掀開一道厚厚的棉布門簾,發現里面有人正在彈唱榆林小曲,觀眾和演員都是當地“票友”,大家圍爐而坐,其樂融融。在一旁聽曲的阿姨告訴我,榆林小曲已經有三四百年的歷史,是當年在此戍邊的隨軍歌妓從江南帶過來的,之后慢慢傳播到老百姓當中,成為獨具特色的曲藝形式。仔細聽來,榆林小曲雖是用榆林話演唱,但曲調婉轉輕快,歌詞句式復雜,和信天游的兩句一組、節奏緩慢、音階跨度大的特點迥然不同。小曲既有北方的陽剛之氣,又有南地的陰柔之美,當年遠來戍邊的將士及家屬正是借此來抒發思鄉之情的。
據史書記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秋天,明武宗為平定蒙古小王子的叛亂來到榆林,住在凱歌樓上,當地官員們每晚都為他準備歌、舞、唱等豐富的文藝演出。當時在此做官的多為江浙籍人士,演出的節目也多為南方小曲,明武宗樂不思蜀,直到第二年春天才離開。
梅花樓與普惠泉
凱歌樓北面是六座樓中最北的鼓樓,鼓樓也是“榆城三拓”之前的城市中心,從前鼓樓北面還有一座老鐘樓,不過后來毀于戰火。從鼓樓前面的道路東行,道路逐步抬升。這一帶的房子都很古老,四合院大都采用階梯式布局,墻外的小巷上下錯落,坡道極陡。山腰的隆起處是一個巨大的磚砌墩臺,上面建有一座雙層歇山頂的梅花樓。梅花樓曾是唐代古剎天界寺的藏經樓,是榆林建城之前舊有的古跡。
最早的榆林寨就位于這片區域,明代之前這片山坡上榆樹成林,而昔日山腰上那眼泉水就是位于梅花樓下的普惠泉,如今被圈在榆林市自來水公司的大院里,所幸的是這眼泉水一直流淌至今并成為榆林的自來水源。一位老住戶告訴我,這眼泉水冬夏恒溫,從前泉眼上蓋了一個磨盤,泉水從磨盤的圓孔中涌出,當地女子因長期飲用泉水,皮膚白皙、面若桃花,所以當地又管它叫“桃花水”。過去一到冬天,桃花水沿山腰的水渠流過城區,每條巷口都修有“水窖”供居民打水,遠遠望去,山坡上霧氣氤氳,形成了榆林八景之一“寒泉冬蒸”的奇觀。用桃花水做成的榆林豆腐味美鮮嫩,蘸一點辣醬就可直接食用,有“清香白玉板,紅嘴綠鸚哥”的美譽。
我沿著普惠泉門前的小路蜿蜒而上,越往山頂道路越陡,背陰的路面還結了冰,走起來十分吃力。兩側民居也漸次破敗,覆瓦的房頂都破了大洞。三三兩兩穿著棉衣的老人靠在墻邊聊天曬太陽,正是他們的生活慣性才讓這片區域沒有徹底荒廢。振武門甕城坐落在山頂上,這是榆林最為原生態的一座城門,城樓已經坍塌,垛口邊荒草叢生,城墻也露出了夯土的顏色。登上城墻,榆林城區盡收眼底,如同一片巨大生土中挖出的沙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