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銳
當前,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人才競爭日趨白熱化,各地人才政策不斷創新,青年人才、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成為城市間爭奪的關鍵目標。一批區域人才強市加速崛起,一線城市、區域中心城市對人才的虹吸效應、培育效應、擴散效應日趨明顯。當此之際,人才工作不進則退,各地人才隊伍建設壓力與機遇并存。
重視和把握當前全國區域人才競爭的新動向、新特點、新規律,是做好地區人才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筆者從七個方面對此進行梳理和總結,以期為各地各部門工作提供借鑒。
構建人才工作大格局,健全工作運行體系,是做好區域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
海口復興城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里,來自世界多國的創業青年正在一系列優惠政策“加持”下追逐夢想。放眼海南自由貿易港,人才工作站、重點實驗室、項目產業孵化站等人才陣地建設以及落戶、醫療、教育、購房等配套保障政策,吸引人才紛至沓來。自2020年6月至今年7月底,海南全省引進各類人才21萬人,同比增長404%。而這一切,離不開海南省委人才工作委員會、省委人才發展局的成立。“有了牽頭抓總機構,人才重大改革探索的組織協調力度明顯加大了。”人們評價。
與此類似,北京也成立了人才工作局,以吸引集聚國際頂尖人才為重點,統籌推進人才計劃項目評價權下放等系列改革。深圳圍繞重大人才政策創新和“孔雀計劃”人才工程,構建“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市場主體”的工作運行體系。江蘇蘇州建立了包含100余個指標的區縣、職能部門人才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并通過編制地方人才發展指標白皮書督促人才工作。
人才工作不只是組織部門的責任,只有充分發揮黨委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作用,建立健全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大格局,才能有效加強黨管人才工作體系。為保障高效推動,在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下,要將人才工作盡快納入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特別是工信、發改等經濟綜合部門三定方案;通過建立人才工作條線“樞紐”機制及基于大數據的人才工作平臺,充分挖掘、調動各職能部門、產業行業和企業力量,進一步增強地方人才工作協同合力,健全“大人才”工作格局。
強化引才工作品牌,創新人才服務模式,是提升地方人才集聚效率的有效辦法
以一名國家特聘專家為引才“觸角”,武漢光谷先后引進了6位國家特聘專家,新建了一條上下游接續的新興產業鏈。通過成立招才局、聘任名人“引才大使”“招才顧問”、實施“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城市合伙人”等重點人才項目工程,武漢打響了城市引才引智全國品牌。
寧波余姚借助一名產業領軍人才“以才引才”,集聚了30余名省級以上特聘崗位專家,成就了省級智能制造人才高地。民營經濟發達的杭州,政府定位于做好“店小二”式人才服務,以“引進之初做保姆、創業之中做導師、成熟之后當保安”的精準服務品牌贏得人才。深圳在南山區、華為公司和招商街道設立外國人才來華工作許可工作站,使外籍人士可就近辦理工作許可業務,成為增加其滿意度的“關鍵小事”。
人才項目是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引進若干“關鍵人物”,發揮其晶核集聚作用,可以產生“雁陣效應”,帶來一批高端技術,凝聚一批專業人才,同時興起一個學科、領域或產業。借鑒以上經驗,地方可建立“使用彈性、服務個性、管理柔性”的引才機制,積極利用獵頭招聘、人才資源外包等市場化方式,突出專業機構、行業團體和關鍵人物在高端人才引進中的積極作用,探索引才引智新通道。
緊盯市場化方向,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增強地區人才發展活力的必然要求
作為國內較早建立的以政府為主導的人才集團,深圳市人才集團有限公司給各地人才集團“打了個樣”。它以獵頭高端業務為引領、以公共服務業務為基礎、以人力資源外包業務為主體,提供服務全產業鏈的整體人才解決方案。深圳還啟動了職稱評審社會化改革,推動建立真實可信的“職業信用檔案”。
北京出臺了國內首個支持“獵頭”發展的政策文件,鼓勵用人單位通過獵頭機構在全球延攬急需緊缺人才。廣州、蘇州采取市場化“股權跟投”模式支持創業領軍人才及團隊,通過社會專業機構對入選團隊項目進行股權估值、盡職調查和入股談判,財政資金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對入選團隊予以支持。上海張江通過公共服務外包,培育了一批產業聯盟和體制外創業機構,向創業人才團隊提供高質量創業服務。
人才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尤其需要政府與市場協同配合,構建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人才流動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各地方可借鑒上述做法,更好發揮功能園區、專業協會、領軍企業、市場機構、產業聯盟作用,用市場化手段充分對接人才創新創業需求,為各類人才創新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支持。
基于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在點上精準突破,是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的緊迫任務
怎樣吸引海外人才和重點產業項目落地開花?上海自貿區先行探索外國專業人才“自由執業”制度改革,允許國外大學外籍本科畢業生在特定區域和機構工作,允許境外人士參加我國職業資格考試,按照薪酬水平推動外籍人才市場化評價,產生了突破性效應。蘇州出臺《國際職業資格比照認定職稱資格辦法(試行)》,選取79個工程技術類國際職業資格,形成比照認定國內對應職稱清單。
圍繞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建設,深圳前海通過資格認定、合伙聯營、項目試點、執業備案等機制安排,為香港金融、財稅、法律、規建等專業人士在前海執業創造便利條件。
自2016年中央出臺《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來,全國各地在高層次人才引進使用、資質互認、創新創業、激勵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創新性舉措。例如,設立“萬人計劃”科學家工作室,打破傳統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建立頂尖人才特需支持機制;設立“圖靈獎”實驗室,開展專業人才大數據化評價等,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精準支持,值得地方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