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強
摘要:在書體特征上,秦封宗邑瓦書表現為篆隸間雜,部分點劃改曲為直,字形或偏旁簡化草寫,可以概括為跌宕起伏之章法、欹側多姿之結字、肆虐奇崛之點劃,其文字屬于草篆的性質。與大篆相較,后者的書體特征以圖案化仿形為基調,結字與點劃變化均服務于此,美化痕跡明顯。瓦書形質則服從于便捷,是古文字仿形之書寫中較為簡便的式樣,字形因書寫的潦草簡率而多變化、即缺乏規范性,故而其書體特征從章法、結字及點劃用筆上來考察,討論瓦書書體特征成因溯源應立足于此。
關鍵詞:書體特征? 秦承周制? 書寫性草簡化? 書寫者與書寫材質
中圖分類號:J2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8-0053-03
書法是從文字的實用性書寫中逐步地、不知不覺地產生出來的一門藝術,其向來強調表現形式。點劃的徐疾、字距的疏密、行列的寬窄、通篇的虛實都能反映出書刻者的個性情趣與修養情懷。從書法藝術審美角度審視,春秋戰國時期陶器刻銘文字已經具備了書法藝術形式美的諸多要素,譬如章法的整齊排列、疏密聚散、組合的自然美,單字形體的結構列稱美以及點劃的質感美。擴而大之,兼及審美表現中的風格美。
戰國時期,由于客觀條件上六國戰亂,政局動蕩,與秦文化相對封閉的社會因素,致使秦系與其他諸侯國書風逐漸拉開了距離,產生了差異。秦文書法在追求排列等距,均衡對稱,注重秩序感的同時,于實際書寫的基礎上痕跡有所潦草變形,仍以金文為主,卻兼有小篆和隸書雛意,后來這些生動而充滿活力的書寫(或刻)風格進而形成了當時官方文書的一種流行體,我們暫稱這種書體為“草篆”。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叢文俊認為,草刻的秦篆與手寫體墨跡極為接近,能夠彌補現有秦簡的缺環,對我們全面認識處于自然發展狀態的秦文書體演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討論的對象秦封宗邑瓦書正是處于此段時期的一件代表性草刻篆銘。
在書體特征上,秦封宗邑瓦書表現為篆隸間雜,部分點劃改曲為直,字形或偏旁簡化草寫,可以概括為跌宕起伏之章法、欹側多姿之結字、肆虐奇崛之點劃,切認為其文字屬于草篆的性質。與大篆相較,后者的書體特征以圖案化仿形為基調,結字與點劃變化均服務于此,美化痕跡明顯;瓦書形質則服從于便捷,是古文字仿形之書寫中較為簡便的式樣,字形因書寫的潦草簡率而多變化、即缺乏規范性,故而其書體特征從章法、結字及點劃用筆上來考察,討論瓦書書體特征成因溯源應立足于此。
一、秦承周制傳承關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綱紀廢弛,公室逐漸衰落,天子式微致政令不出王畿,各諸侯高喊“尊王攮夷”口號,以謀求諸侯長的政治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服,接連稱霸,爭戰劇烈,周王室反而淪落為附庸小國,其建立起的禮樂秩序徹底遭到破壞,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禮崩樂壞”之局面。但《中庸》中引孔子語曰:“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此表明各國文字在春秋中前期仍能大體保持一致。自春秋中期以降,特別是到了戰國時期,七雄各自為政,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強烈地刺激著觀念的轉變,各種思想涌現,百家爭鳴。反映在具體的社會制度、語言文化上就是許慎在《說文解字·敘》所說的“其后諸侯力政,不統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畮,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意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文字異形”的說法反映出了當時文字變化多樣的情況。
從漢字發展史上我們得知,漢字形體發展的大致趨勢是由模擬象形而走向抽象點劃,時到春秋戰國此過程尚未完全結束,漢字結體仍不穩定。而更重要的是隨著周王室一再衰落,其對各諸侯國的文化統治力也逐漸削弱,體現在文字上就是以多元化的地域書風審美風格將金文宗周的傳統被打破并取而代之。晉系點劃出現了尖頭肥腹,近似后世蝌蚪文;楚系點劃多曲折,或以鳥蟲形作為附飾等。然而這些東土諸侯國新興的裝飾字基本上“罕布于秦”,單就戰國時期而言,西土秦地仍采用部分西周籀文。“秦居宗周故地,其文字猶有豐鎬之遺,故籀文與自籀文出之篆文,其去殷商古文反較東方文字為近。”秦國文字系直承西周文字而來,由于立國較晚,經濟、文化諸方面相對落后等原因,在近似于半封閉的狀態中,正逐漸形成頗具個性的文化特色,其書法的與眾不同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但秦系文字較其他諸侯國文字的活躍多變,異化現象并不突出。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的文字里,秦國文字對西周晚期文字所做的改變最少,這一點是古文字學者所公認的……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各個主要國家中,建立在宗周故地的秦國,是最忠實的繼承了西周王朝所使用的文字的傳統的國家。”何琳儀“由于地理和歷史的原因,秦文字比東方各國文字更多地繼承了西周晚期銘文的遺風。……與六國文字相比,戰國秦系文字的形體始終變化不大,它與西周、春秋文字有著直接的承襲關系,而與六國文字相距懸殊。”“始終以《史籀篇》字書為基礎,保證了周秦文字穩定、連續的發展”,這才使得文字與書法能夠周秦漢唐一脈傳承。綜合以上相關論述我們不難發現秦文字與周文字之密切關系,由于地理位置和秦系文字保守緣故使得其對周文字繼承性更強,所以秦封宗邑瓦書書體特征成因之一就為“秦承周制”的文字傳承關系。
二、書寫性草簡化方式
依照文字的發展規律,自從它誕生后,就必然與簡便、省略聯系在一起,因此筆者認為漢字的發展變化從初創伊始就貫穿著一條主線——簡化,即對點劃的省減。同時,也有一條副線緊緊相隨,這就是草化。當我們翻看用于貴族統治者占卜記事的甲骨文和刻鑄在青銅器上的西周金文時會發現,規范是維持漢字穩定的重要手段,同時又是制約文字發展的樊籬。西周以前的漢字草寫現象并不多見,原因可歸結為漢字使用權最初被上層少數貴族所掌握,規范嚴謹,一絲不茍。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文字已不再被貴族統治者所獨享,同時由于“庶務繁忙”,文字的交際功能日趨重要,規范認真的寫法難以應急。譬如侯馬盟書,貴族統治者間為某事締結盟約,需要快速的將誓詞書寫出來,這時文字的書寫速度就不會像西周金文那樣宛轉悠揚,從容不迫。為了應急的需要,草寫的現象就多起來了。李學勤云:“在戰國中期,到秦孝公的時候,商鞅以后的兵器上的文字開始草化了,但是篆的味道還很濃。”但主要是點劃草率,省減的方式草化,草化使得點劃流暢自由,提高書寫速度,適合大量公文書,因為規整的篆書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社會的需求。東漢趙壹《非草書》中提到當時使用草書給友人寫信,因為信寫的匆忙,所以不能用草書來寫了,“云適迫遽,故不及草”,趙壹感到不解:“草本易而速,今反難而遲,失指多矣。”跟其他書體相比,草書可以說是“易而速”,但要寫規范的合乎草法的草書,卻又是“難而遲”。“易而速”應指草寫特點,而非草書特征,規范的草書有時“易而速”,有時“難而遲”,這是跟草寫的不同之處,現在有些人跟趙壹一樣將漢字的“草寫”與“草書”混為一談了。在日常通用的文字中,書寫性草化是促使書體演進的基本動力,書寫是最為經常、連續和普遍進行的事情,書寫性草化若蘊含其中,隨時可能會因為書寫的簡便率意而發生改變,哪怕是任何一種極其細微的改變,都可能會日久天長積微至巨,釀成字形式樣的階段性變化,這就是書體演進的必經過程。一般來說,到春秋以后,在人們日常使用文字逐漸簡化的過程中,結字比較復雜的形體被簡便所取代,這符合文字朝向簡化運動的規律。
草寫簡化是為了省事功,趨簡易,必然會對文字的結構或者書寫方法造成影響,時間一長,原來的文字根基就會動搖,因此草寫簡化狀態下的文字是不穩定的。這正是秦封宗邑瓦書結字點劃潦草簡率而多變化、即缺乏規范性的原因所在。
三、書寫者與書寫材質
《秦律十八鐘·內史雜》中明文規定:“非史子歐也,毋敢學學室,犯令者有罪。”從史料中我們得知戰國時期“史”乃專門從事文書記錄的官吏,《說文解字》載:“史者,記事者也。”其需具備以下才能,“移書下記”“雕琢文書”“案獄考事”及“治書定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良史書法不隱”,由此可見“史”要善書,不僅通曉律令,還能書寫契刻。“學室”我們理解為今日學堂之地,且僅招收“史”之子弟。
因戰時軍務緊迫,各類文書應接不暇,“史”需受命完成大量任務,在實際書刻過程中不能適應如此繁重的工作量,潦草簡率是普遍傾向。秦封宗邑瓦書刻辭末記“大田佐敖童曰未,史曰初,卜蟄,史羈手,司御心,志是霾(埋)封。”其中“敖童”是一種身份,還見于秦簡《律說》:“何謂‘匿戶及‘敖童弗傅?匿戶弗徭、使,弗令出戶賦之謂也。”“敖童”其實是達到規定年齡應傅籍負種種義務的男青年(據秦簡《編年記》,男子十七歲傅籍)。按照秦《內史雜律》“除佐必當壯以上,勿除士伍新傅”的規定,“敖童未”擔任大田佐不合乎任職的規定,故予以特別標注,以表明其特殊身份。“手”即經手,秦簡中大量的政府來往公文末尾常見“某手”,意為某人經手此事,簽署自己名字,以備查驗。那么史初、史羈均參與了此次宗邑封界的劃定,故瓦書的書刻者應為“初”或“羈”,更進一步講,秦封宗邑瓦書現所呈現出的書風一部分成因可落在書刻者“初”或“羈”個人身上。
再者,書寫材質也是影響秦封宗邑瓦書書體特征的關鍵性因素。陶相較于金屬、玉、石等材質,在承載書體時會擁有獨特的表現力和藝術性,更具備書刻者自由發揮其藝術想象的空間。陶坯鐫刻,刀痕清晰,用刀深淺易變,點劃肥疾曲直自然。又因陶坯質地清脆,于陶面奏刀時,往往一蹴而就,點劃爽利,易出方折,結字取勢易予人以險勁之感。但不同粗細程度的陶土,經過燒制,會導致陶質或疏松或堅密,細微的砂粒以及陶坯書刻前的干濕度都會影響干擾書體的成形。在近些年的篆刻藝術發展中,印人求新求變,對章料的探索已將目光重新投向變化更為多端的陶瓦,秦陶文的章法處理,結字規律,刻劃痕跡,也被他們古為今用,借鑒到自己的創作中。
四、結語
漢字由一種書體演變成另一種書體,要有內外因的推動,就外因來說,社會發展、語言變化、書寫材料和工具的差異等皆會對文字形體產生影響,就古文字而言,由于受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有著嚴格的分工和時代特征。其內因則是文字自身的書寫變化和結構變化,而草寫和簡化是影響漢字書寫與結構變化的最重要的因素。為了快速便捷的需要,書寫者往往打破原來規范的寫法,采用草寫,草寫運用多的時候,漢字的穩定性就會被打破,其演變的速度就會加快。在秦文書體演變中,若從結字方面來看,繼承自西周晚期籀文的秦文字,在實用層面上不停的做調整,圓轉的點劃漸變趨向方直,最后呈現出異于西周晚期的文字結構。
參考文獻:
[1]王文錦.大學中庸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34.
[2]黃侃.黃侃手批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6:946.
[3]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2004:306.
[4]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51.
[5]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194.
[6]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318.
[7]李學勤.眉縣青銅器、里耶秦簡的內容及其文字學價值[J].中國書畫,2003(05):72.
[8][漢]趙壹.非草書.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2.
[9]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62.
[10][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8:65.
[11][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