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喻紋
摘要:因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融合,中國藝術也隨時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丹托提出的藝術終結論在中西方迅速展開思辨的熱潮。藝術終結論的實際產生和影響,應該是在中國的19世紀之后。這一言論是對傳統藝術的“終結”,但并非是完全的結束,是以其他的表現形式出現。因為科學水平的不斷進步導致了中國藝術的本質發生變化,在探求中國藝術發展的同時,也應該深思藝術終結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影響,從藝術發展和功能論角度進行簡要剖析。
關鍵詞:藝術終結? 中國藝術? 藝術發展? 藝術功能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8-0180-03
事物都由初始直到終結,我們大都愿意談論開始而避諱談終結。人事萬物到了一定程度必會走向消失滅亡?,F如今在這個發展的社會中,我們談論“終結”這一話題,更多的是對以往的反思與探討?!八囆g終結”這一話題已經被黑格爾提出,但是在丹托的著作中印證了“藝術終結”的時刻,但同時指出藝術的終結也是全新的開始。“藝術終結論”是人們對于美學發展走向產生的危機意識,這并不僅僅是時代推動的走向,更是人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所帶來的。藝術發展是一個“萌芽——繁榮——凋謝”的過程,每一種藝術都會從興起直至衰弱,繼而從另一個開始走向成熟。雖然“藝術終結論”是在西方產生的,但是隨著中西方文化藝術的不斷融合,“藝術終結”這一理論對于中國藝術同樣有著較大的影響,這里的中國藝術大部分是以美術為主。
一、中國藝術的發展
中國藝術是一個興衰的過程。石器時代,人們由于生產力低下,生活條件艱苦,此時很難有純粹的美術創造活動。但當時人類由于對自然的崇拜,逐步培養了造型技能,也就此萌生了審美意識。我們把這一時期看作是一個中國藝術的萌芽階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工藝美術開始活躍,可考證的有彩陶、編織、玉雕等等。而從當時的壁畫和巖畫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一時期的美術創造與原始的宗教以及巫術有著密切聯系。
對于這一時期的藝術,后人對其的產生提出了疑問。有人認為是藝術源于模仿,隨著人文主義興起又提出了表現說和游戲說,前者認為藝術起源于情感表現和思想交流,后者則認為是人類精力過剩的表現。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藝術源于勞動,因藝術是從人類手工勞動而產生的。而從西方實用角度來說,藝術起源于巫術,人類在生產力低下的時期,他們對巫術的極度推崇,對當時的藝術有著極大的影響。東西方主義者多角度分析了藝術的產生,雖然都很片面,但都是基于事實下的合理闡述。
在夏商周時期,這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社會,當時的中國藝術可以說是高度為君王政權所服務的,人們推崇神的概念,宣揚此時的君王是受命于天,天子相當于神的存在,所以中國古代君王的喜好也直接影響著當時的藝術審美。直至明清時期,中國藝術也是在傳統上不斷延續,也一直處于平面的狀態,人們對于藝術的表現還是停留在突破題材和技法上。我們可以認識到古人想要營造自己心中美好世界的畫面,他們并不是單一的對客觀世界的模仿,而是加入自己主觀思想的產物。在這一段時期,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藝術是處于繁榮階段。
在清朝的晚期,由于清王朝政權的衰弱,西方文化思潮進入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也加速了中國藝術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基于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不斷嘗試、探索和爭論,此時的大眾美術和通俗美術成為了主流。在社會大環境下,新的藝術思潮影響著這一群人,他們大都學習過西方先進的文化思想,對于多元化的文化,不只是單一的發展本國或者本民族的藝術,而是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態度。隨著改革開放,中國藝術堅持著民族性和開放性,在引進西方藝術的同時,也保留著民族特色,中國藝術的變化逐步展現在世人面前。
現如今,中國的科技水平不斷發展,人們對于藝術精神世界的不斷追求,中國藝術的發展形式也更加多樣,尤其是中國畫的發展。傳統的中國畫只是在利用紙、絹和筆墨,主要在平面中塑造二維形象。但是隨著多媒體藝術的出現,我們發現原先的二維變成了三維,在虛擬的三維空間內更加靈活生動,在此看來傳統繪畫的方式已經開始衰弱。傳統繪畫的形式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刷新我們的認知,這有賴于科技的發展,但也帶來了很多弊端,我們逐漸忽視了筆墨的練習,想著用新穎的方式吸引人們的眼球。雖然傳統繪畫借鑒了很多表現方式,人們誤以為只有跟隨當代藝術的潮流才能稱之為好的作品,但我們要理性認識到優秀的藝術要保留本民族特色,而不是一味跟風。
我們不得不承認藝術需要抓住普通大眾的審美,但是我們不能單一的迎合市場需求。中國藝術史上所流傳下來的作品,永遠都是富有內涵、給予后人探索和品味的佳作。我們在作品創新的同時,更要懂得回歸本原,深刻表現作品的藝術內涵。欣賞者面對毫無內容的作品,就算一時會被華麗的外表迷惑,實質上無法掩蓋作品自身的空洞。不得不承認中國藝術發展正在尋求新材料、新媒介等等,對于內在的文化底蘊逐漸喪失,這未免不是走向了“終結”。
二、中國藝術的功能在發展中不斷變化
藝術體現的是一種綜合功能,如:教化功能、教育功能和社會改造功能。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理念,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都有著自己的主流審美。隨著中西方互通和言論自由,藝術的功能也有了新的側重,以利益價值取代文化內涵。
首先,我們肯定人是創造藝術的主體,藝術的產生是由人的主觀能動性所決定的,但是藝術也是隨著時代發展和演變的。因此,藝術是具有時代性的,藝術的實質是為人所服務的,中國畫中這一特點尤為顯著。其多為宮廷貴族所繪制,《畫贊》中有寫道“觀畫者,見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見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見篡臣賊嗣,莫不切齒;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斥子,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后,莫不嘉貴。是知乎鑒戒者圖畫也”。這充分展現了中國畫與道德有著緊密的聯系。而在東晉時期顧愷之的作品《女史箴圖》中則更服務于女子封建倫理道德,其實質上是為了皇權所服務,宣揚女性的忠、孝、節、義的舉動,傳統國畫有著“成教化,助人倫”的作用。
藝術是反映社會的一種特殊意識形態。藝術從社會生產實踐的角度來說又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即“藝術生產”。在資本主義的運作下,藝術品成為了商人眼中牟取利益的商品,從事藝術創作的畫家帶有一定的金錢目的,有任務有負擔地進行創作。而此時的中國畫,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求,同時還為世人帶來了經濟效益,更多的作品開始批量生產。原本需要幾年才能完成的作品,以機器代替人工,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量產。在此看來,傳統的中國畫已經終結,但卻沒有完全終結,因為人主觀能動的創造力是機器無法完全刻畫的。從幾何時,我們發現中國畫大多開始運用在攝影中,它又以一種新的表現形式且通過其他媒介手段出現在人們眼前,印證了藝術的終結并不是指其消亡,而是以別的方式重生。
我們可以發現“藝術終結”對于中國畫的影響大多在其精神意義,其藝術受眾是從貴族皇權逐步走向細井小民,從古代皇權深刻的思想、宗教文化、政治理念轉變為貼近現代市民生活的方式和觀念。它更多的不是意識形態的主導,繼而變成了一種裝飾,其價值可能更多的表現在直接的美感,缺少了耐人尋味的思想啟迪,我們可以說這樣的中國畫已經失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藝術功能也發生了改變,我們對于傳統繪畫只是在精神層面的欣賞,是人與畫面的交流,是對自己審美的提升。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中國藝術大都不是平面的了,弱化了精神的需求,提升了物質財富的層面。雖然依然體現著教化、教育和社會改造的功能,但更加重視藝術品的價格。我們可以見到很多的拍賣市場,藝術家本人雇傭買手抬高自己的藝術品價值,這樣的行為似乎已經成為了藝術拍賣市場的常態。在此看來,中國藝術也終結了純粹審美的時代,迎來了以經濟利益衡量作品價值的商品時期。在丹托的理論中科技的發展和資本的掌控推動著藝術終結時刻的來臨。
三、“藝術終結論”對中國藝術的影響
黑格爾提出的“藝術終結論”認為藝術是作為精神哲學中發展的一個階段而存在的,在他看來,藝術、宗教、哲學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層次的轉變,他所說的藝術是在一個絕對理念中的初級階段,但藝術堅持表現客觀形象,不能無限的發展自身,他覺得藝術只有到達哲學的階段才能掌握真理。一旦藝術跳出了超越自身的圈子之外進行反思,那么藝術就已經終結了。
阿諾多的“藝術終結論”是在黑格爾的理論上所提出的,他認為藝術符合大眾的審美之后,藝術的價值就失去了應有的批判性。他提出了“反藝術”的表達方式,認為在內容和形式上表現現實生活中不美的事物,讓人們能夠看清現實,呼吁人們對現實中不合理認識的抗爭,讓藝術起到審美批判的作用,引導人進行思想上的解放和走出現實的桎梏?!胺此囆g”所表達的現實世界,其實質是工業化的過度發展,感性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人與世界走向了異化的道路。此時的藝術就必須采用否定、對立的方式將現實世界表現出來,從中得到救贖?!胺此囆g”形式是藝術對自身進行否定,繼而走向了終結的方向。
丹托在前兩位基礎上繼承與批判地提出的“藝術終結論”是注重現實藝術的結果。他聯系了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提到“藝術的概念意味著對究竟什么是藝術作品不再有任何限制。因此,人們再也無法分辨究竟什么是藝術品或不是”。最明顯的就是馬塞爾·杜尚拿著現成品出現在展館中,人們就對藝術這詞有了新的理解,這也促使著當代藝術的產生就是對藝術的“終結”?,F成品被稱之為藝術,也產生了如何區分藝術與非藝術的哲學命題。他們最終都歸結到藝術哲學的高度,在此前的藝術只是一種敘事的模式,而之后則是一種思考的形式。
我們可以很明顯找到“藝術終結”給西方藝術帶來的思索,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藝術圈中的人一時間難以接受藝術以這種現成品出現。由于當時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影響,我們學習到的西方思想限制了我國藝術的發展。直到近現代,我們對于題材技法還在不斷追求,但是中國民間藝術也隨之發展起來,它的興盛側面表現出來“藝術終結論”對我國的影響。民間藝術是以中國繪畫為基礎,但是它突破了平面的紙、絹、帛中的創作,以板材、金屬和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創作,它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打破固有的二維空間,形式上更加立體且富有實用價值。
“藝術終結論”從根本上結束了傳統繪畫的創作形式,電子技術的優越性對中國藝術是有著侵蝕性的。在高度發展的工業時期,藝術的高雅和嚴肅性發生了質的變化,其價值意義也在不斷降低,但是也產生了良好的方面,在此之前藝術對于普通人群沒有涉及到,但是網絡的普及讓全民都能夠參與到藝術中來。藝術再也不是對某些人而言的藝術,是大眾的藝術。藝術本身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人評論了藝術作品的價值。
中國的學者并不接受“藝術終結論”,其中葉朗:“我立足于中國文化和中國藝術,不同意這種‘終結論。我相信,人類存在,藝術就有生命,就有未來”。對于中國藝術還有著無限的可能性,“終結”這一詞僅以我之見,只是對于某個時期不再成為主流,但是并不代表著結束。藝術的發展也不可能完全是平穩上升的,也會呈現螺旋式的下降,但這些都不是一個人就能決定的,要看歷史的發展。
四、結語
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生活有了新的變化,一些西方思想涌入中國,我們本著兼容并包的態度。對于“藝術終結論”的傳入,我國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文獻、資料對“藝術終結論”的解讀和分析,從各個角度的探求,這一理論在中國進行發酵和傳播,中國學者認為必須基于自身本土化的條件下進行消化。
回顧中國藝術的發展,中國藝術的精神從來都是漸進式的發展。丹托的“藝術終結論”進入中國恰巧是一段文化不自信的時期,可想而知人們對于這一理論應該在中國的產生有了極大的反響。面對“終結論”我們產生的緊迫感應該化為我們實質變革中的行動,即使到了如今這個時代,我們仍然要時刻反思,并堅持從過去延續到現在的精髓。這樣,“藝術終結論”才能對于中國藝術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美]阿瑟·丹托著.藝術的終結[M].歐陽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2]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周靜.丹托“藝術終結論”視角下的中國繪畫史[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7(05):141-156.
[4]賈永平.哲學維度及真理視角下的“藝術終結論”研究——以黑格爾、阿多諾、阿瑟·丹托的“藝術終結論”為例[J].蘭州學刊,2019(06).
[5]張冰.丹托藝術終結論及其在中國的接受[J].學術研究,2017(12):175-182.
[6]杜艷艷.“藝術終結論”與日常生活審美化[J].大眾文藝,2018(23).
[7]劉睿姝.阿多諾的藝術終結觀及其當代啟示[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8(06):1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