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暉
俗話說“文好七分材”,選材是作文寫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新穎恰當的素材,是衡量一篇作文是否成功的標準。在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感觸頗深,一個學生如果缺乏寫作素材或選材不當,寫作就很難順利開展,學生的寫作水平就難以提高。因此,針對這種現狀我談談看法。
一、面對現狀,有的放矢
農村初中是寄宿制學校,大部分學生的家長常年外出打工,根本無法顧及自已孩子的教育。導致許多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自覺性不高、閱讀少、語文基礎相對比較差。學生怕寫作文、不會寫作文或者抄范文的現象更是十分普遍。在學生寫作時,思維狹窄、題材單一,內容千篇一律。寫父母,不是寫放學后下了及時送傘,就是深夜生病發燒送去醫院買藥;寫老師,不是帶病堅持工作,就是為了幫助我,幫我輔導功課……生活本來是豐富多彩,但是學生卻不能從生活中捕捉到寫作素材。
二、策略方法
(一)激發興趣,發散思維
每當上作文課,學生就有一種極不情愿的情緒,甚至有的同學產生恐懼的心理。作文課上枯燥無味的文字學生毫無興趣,老師課上分析作文的言語無法吸引學生,而“發散思維,鎖定素材,打開寫作之門”的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的作文教學模式,通過有趣的圖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當老師出現氣泡畫面時,許多學生都饒有興趣,都想跟隨老師來玩這個有趣的游戲,此時的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教學中運用樹形氣泡的形式呈現,學生在選材上更直觀,思路更清晰,學習的興趣更濃厚,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運用思維導圖發散思維
農村中學學生選擇的題材既平淡干澀,又陳舊過時,作文讓人讀來味同嚼蠟,又似曾相識,疑似抄襲佳作。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學生沒有素材可寫嗎?學生腦袋里不是沒有寫作的素材,而是缺少打開素材寶庫大門的鑰匙。那么,打開學生素材寶庫大門的鑰匙是什么?思維導圖是最理想的答案。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從中心詞向外發散出多個關節點,每一個關節點代表與中心主題的一個連結,而每一個連結又可以成為新的中心主題再繼續發散。
運用思維導圖圍繞作文主題詞逐級發散思維的方法:一級---明確思維方向“人、事、物”;二級---明確思維內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三級---按“什么人做什么事”的句式來補充各個思維分支中所缺的內容;四級---明確事情發生的背景“什么情境”。如此說來,只要我們掌握了這種方法,寫作文時選取素材就將變得輕而易舉了。
以“溫曖”為主題作為例子引入思維導圖,讓學生抓住關鍵詞逐級發散。首先給學生思考兩分鐘,讓學生發散思維把聯想到的東西都寫在小卡片上。學生們冥思苦想,結果能寫出了五個以上相關詞語只有百分之七十的學生,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無從入手。經過點撥,出示圖形讓學生觀察,學生了有領悟,接著又快速地把自已的思維導圖補充,讓它變得枝繁葉荗。此時的學生思路完全打開,思維能有效地發散。
(三)運用思維導圖鎖定素材
在枝繁葉茂的思維導圖中,如何讓學生有效地發展思維為鎖定寫作素材做準備呢?參照發散思維的方法:一級發散----人事物。二級發散——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三級發散——什么情境?四級發散——“什么事”,按“什么人做什么事”來補充各個思維分支中所缺的內容。教學中,以”溫曖”為主題的思維發散中,有一位學生在兩分鐘內寫出了五個分支詞:家人、狗、讓座、朋友、送水。于是讓學生對這五個詞語觀察、判斷、分類,接著又再發散思維讓它形成了一條線索。通過學生的觀察、老師的分析、總結,歸納出為寫作選材的在思維導圖中,快速地選擇某個思維分支,或組合深化某幾個思維分支,用“什么情境中什么人做什么事”的句式來快速鎖定作文素材。如:“在失意時,媽媽一句鼓勵的話讓我感到溫曖”。久而久之,即便不在稿紙上繪制導圖,也能通過此種方法,在大腦中迅速展開思維導圖,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作文素材。
寫作文需要材料,尤其一篇優秀的作文需要用好材料來構建。有了恰如其分的材料才可能擁有高品質量的作文,因此在有效的思維導圖中挑出最能表現主題的一則或幾則素材為寫作做準備是極為重要。
三、思維訓練,成效顯著
通過用思維導圖來選定作文素材,學生在寫作時就有事可寫,有話可以說,有情可以抒,能更快地打開寫作之門,增加寫作的幸福感。由不喜歡作文、害怕作文,到對寫作產生興趣,并主動尋找和積累寫作的素材,提高寫作的能力。為了檢驗學生鎖定作文的有效成果,我布置以“感謝”為主題的課后作文,題目自擬。課堂上,學生能根據所學的發散思維方法,快速地打開自已的思維,有百分之九十的學生能完成老師出示圖表中的九條線索。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一次的習作訓練,再也沒有一個學生來因無事可寫而煩惱。
農村初中作文教學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我將用有效的作文指導方法細心去引導,讓我們的作文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