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嬌
《蘇州園林》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說明文,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點,領略我國江南宅第園林建筑的風貌美。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足以說明蘇州之美。蘇州的園林藝術歷史悠久,現存園林遠則上千年,近則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處園林,可以說是集歷代江南園林藝術之大成。葉圣陶先生從欣賞者的角度,抓住蘇州園林的整體藝術特征:“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是一種高度概括的審美特征,也是蘇州園林的審美原則。作者做了具體而生動的說明。
一、尋圖畫美
蘇州園林無論是大處,還是每一個細小處都注意到了圖畫美,作者反反復復用圖畫作比,目的在于始終強調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總特征——“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呈現圖畫美,《蘇州園林》處處是畫,那么作者是用哪些形象的文字把美麗的畫面定格于字里行間的呢?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尋美的眼睛,去找尋那一幅幅畫面!
學生找到文中的段落:“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游覽者看魚戲連葉間,又是如畫的一景。”“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這些語句中都提到了圖畫,指的是什么畫?補充中國畫:也可以說是水墨畫、山水畫。清代著名畫家石濤有詩云:“我寫此紙時,心入春江水,江花隨我開,江水隨我起。”說的就是中國畫中融天人為一體的獨特生命精神。園理通畫理,蘇州園林之美和中國繪畫之美在創造意蘊和精神結構上是深層契合的。所謂“壺公有天地,芥子拏須彌”,正是中國畫和中國園林的共同特征,即通過阻隔、掩抑、曲折、留白等圖像構造藝術的形式張力,制造視覺沖突,讓靜止的空間回蕩起來,平靜的畫面活潑起來,給欣賞者帶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享受。即便橫看成畫側也成畫,遠近高低各不同,但整體布局構圖,又是一幅主題統一、意境和諧的整體畫,這也暗合了中國文化“和而不同”“和合相生”的特點。
二、品情趣美
這些畫就是自然美! 就是美術畫要求的自然之趣,可以請同學們品讀文中3—9小節,體會哪些語句體現了自然美。
第3節:不對稱的園林是美術畫,不對稱是中國畫自然之趣的體現。曲徑才能通幽,柳暗更顯花明,欲揚先抑,欲拒還迎,欲露還藏,欲擒故縱,不對稱中蘊涵著大對稱,不和諧中孕育著大和諧,充分彰顯了中國古代藝術家倡導陰陽和諧、沖虛和自然高度和諧相處含融的審美情趣。正所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歷經數千年始終兼收并蓄,生生不息,不也是因為具有這種胸襟和情懷嗎?
第4節:理解“各個角度”,不是平面畫而是立體畫。是藝術,讓我們任何時候都如在畫中,走到哪里都是圖畫的自然之美。和西方文明強調人對自然的改造與征服不同,中華文明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自然的相得益彰。白居易說:“天供閑日月,人借好園林。”這個借字用得十分精妙,站在更宏闊的天地宇宙的角度看,人生百年如寄,不過是萬物之逆旅,光陰之過客,園林就和山水一樣,不過是安頓人性靈的場所。所以也就理解了,為什么我們中國古代的山水畫那么發達,山水詩那么盛行,園林建筑那么發達。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園林也就不只是一個景觀,而成為了人們洞見宇宙奧秘、溝通人與自然的載體。西方人在現實世界里受傷的時候,常常會求助于宗教,中國則是求助于山水。所以,蘇州園林可以說是哲學家、繪畫家、文學家和建筑家共同完成的。所以,文中說全在乎“設計師與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
第6節:“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理解。層次的美,立體的美,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其實是中國道家的一種觀念。這就是我們中國人一直追求的含蓄內斂的美。中國園林藝術追求的是一種含蓄的美,所謂“隔”就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美得委婉含蓄,美得婉轉綿延,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言有盡而意無窮,說的正是這種把審美體驗拉長的藝術表現技巧。這也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中移步換景、三點透視的精髓所在。朱良志在《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中評價園林說:“景露則境界小,景隱則境界大。”也驗證了這個觀點。曲徑通幽的解讀: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到不可知的地方。幽有幽靜,幽美之意,幽字似乎是可以躲避,持守安靜的地方,其實就是孤獨,西方人認為華麗才是美的,中國文化則認為不容易被發現的美才是真正動人的美,它是隱藏的。這里包含著中國藝術的獨特審美特征——內斂含蓄,不是外放式的美。
第7、8節:細膩典雅點綴美,把文化放置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里。第9節:樸素自然能給人帶來安靜閑適的意境美。
三、悟文化美
蘇州園林“如在畫中”的美好的自然之趣為什么設計者和匠師們能做到?其實是“設計師與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使得蘇州園林美不勝收。如畫園林在中國古代文人心中往往有著無限意趣,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文人意趣的表達,這些古代文人追求天人合一,他們把城市引入自然,把靈魂放在身邊。很多設計者都是大隱隱于世的文學大家,其中的文征明就是拙政園最重要的設計者。
這些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設計師與匠師們把蘇州園林創作得如此之美,作者寫得也如此之美。讓我們再次走進一幅幅美好畫中,去尋無限意趣。請同學們品讀蘇州園林“如在畫中”的具體畫面,小組合作探究園林是古代文人心中的美。中國人骨子里遭遇挫折而不餒,這是從自然獲得的啟示。
無論是“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還是“滄海寄余生”的蘇東坡,亦或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莊子,“五岳尋仙不辭遠”的李白,中國古代文人心中始終都有一個田園牧歌般的山水夢。而當大隱隱于市之時,園林就成了古代文人山水夢最好的精神寄托,所謂“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借助園林,古代知識分子可以尋獲自己靈魂深處的一方凈土,頤養心性的精神家園。性靈就有了安頓之所,生命就有了回旋空間。這也是蘇州園林滄浪亭石柱上對聯的意思: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所以,當我們遇到什么困難、挫折、煩心事兒的時候,千萬不要鉆牛角尖,可以到公園里去、到大自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呼吸著新鮮空氣,你就會感覺到與天地宇宙相比,自己的那點兒郁悶就太渺小了。
《蘇州園林》一課不僅讓我們跟著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的作者葉圣陶走進了如在畫中的優美的蘇州園林,還從文章走進了中國山水畫、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審美情趣和葉圣陶的真贊美,真自豪!蘇州園林不愧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