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然
想象類文本是統編版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學生想象能力發展的重要載體。統編版教材在不同學段圍繞想象設置了不同的要求:從有趣到新奇,從新奇到合理。處于統編版三下的第五單元,則將教學的定位點設置為:走向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發揮想象寫故事,創造自己的想象世界。作為這個單元的開篇之作,《宇宙的另一邊》蘊藏著關于想象的哪些元素?對于落實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又承載著怎樣的作用呢?
一、廣闊的想象維度,凸顯豐富大膽
教學想象,我們常常說要“大膽”,就是要避免亦步亦趨,避免謹小慎微,要鼓勵學生超越常規,突破局限,深化對原始信息的“改造與加工”。《宇宙的另一邊》在這一特點上,堪稱典范。比如作業本的“拿與放”,樓梯的“爬與下”,對宇宙另一邊的“我”的遐想與猜測;雪在夏天飄然而至,太陽從西邊升起;上學從完全相反的方向出發,語文課和數學課完全對調,加法和乘法的算式與現實世界背道而馳,就連作文的高分也不看作文本身,而要看誰把風箏想得高……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匪夷所思,都與我們“這一邊”的現實狀態本末倒置。而作者所想到的細節點,又是如此細致,真正詮釋了什么是“細致而大膽”的想象。
很多時候,學生的想象習慣于從籠統的輪廓思維出發,無法從“面”的層次細化到“點”的級別。而這篇課文的想象價值點非常細致,甚至涉及到上學路上的方向問題。如何將想象沉下去,我們需要從這篇課文的解讀中捕捉值得學生品味和借鑒的內容。
二、統一的想象支點,凸顯明確中心
縱觀學生所有的想象類作文,不難發現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在教師大膽想象的指引下,很多學生的想象天馬行空、信馬由韁,由此及彼的時候,更是無視基本的審美體驗和邏輯要求。
為什么學生的想象類習作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的想象缺乏統一的主題,缺乏想象創意的制定,使得學生在實施想象的過程中大而無當,毫無規則可言,失去了應有的邏輯規范和道德常規。
就《宇宙的另一邊》這篇文章而言,從第一板塊中羅列的一系列的價值點來看,我們就不難發現,作者想象的涉獵面極其廣闊,從茫茫的宇宙自然到現實生活中的起居生活。盡管如此,作者仍舊設定了想象的統一支架。文章一開始就明確了后續想象的總起點:“星光灑進我的眼睛,在我身體里汩汩流淌,告訴我一個秘密:很遠很遠的地方,宇宙的另一邊,是這一邊的倒影。那里有座一樣的城市,有條一樣的街道,街角處有棟一樣的房子,房子里有個一樣的孩子。”
“宇宙的另一邊,是這一邊的倒影”——直接明晰這是一次鏡面想象,所有的想象內容都指向于關鍵詞“顛倒”“相反”,將另一邊的宇宙,定位于現實世界和生活的“鏡像”相反面。
有了這樣的統一性支架,作者的想象就有了抓手,更有了將想象逐步細化和分支的核心歸屬點,從而為寫出一篇中心聚焦、內容具體、細節豐滿的想象類文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合理的想象分類,凸顯邏輯規范
從學生之學的角度來審視,他們所創作出來的想象類習作呈現出來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無法將想象進行深入地開展與規劃,難以落實到具體點的層面上;第二,想象出來的細節往往雜亂無章,缺乏相應的統整與歸類,常常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使得一篇原本應該成為有機整體的文章變得支離而破碎。
從這個角度來看,《宇宙的另一邊》這篇精讀課文又成為了學生進行想象類習作創作的標桿與范例。我們深入解讀課文就不難發現,原本看似散落在課文當中的每一個想象細節點,其實都有著明確的方向和歸類。
縱觀整篇文章,我們可以將作者的分類做如下提煉:認識自我類、探索自然類、求學上課類。進行了這樣的解讀,我們就會發現原本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篇幅很長的一篇課文,在作者整體性的布局和歸類下,就能規劃成為幾個相近的板塊,而且這些板塊不僅有著明確的維度指向,同時還蘊藏著深刻的內在聯系,更為重要的是都指向了這篇想象類習作在實施想象過程的中心和支架。
這樣一來,這篇文章雖然篇幅很長,內容豐富而細致,卻毫無零散與雜亂之感,而顯得中心明確,層次清晰,是基于學生進行想象類習作創作時的典型范例。
四、精準的想象表達,凸顯語言精妙
解讀想象類文本,我們不僅要關注作者想象了什么,也不僅要關注作者是怎樣謀篇布局選擇素材的,更需要將解讀的重點放置在作者是怎樣把自己的想象表達出來的方法層面上,以及表達想象時的言語形式上。
這篇《宇宙的另一邊》,由于想象的內容與現實生活完全相反,而且羅列了眾多想象點,因此作者在表達時選擇了相應的句式,呈現出了集中性表達的特征。
從課文的內容來看,彰顯出較為鮮明特質的言語形式主要在于兩點:首先,直接展現相反點時,作者主要借助典型的句式結構加以展現。比如在探索宇宙另一邊的“我”時,作者這樣寫道:當我從書包里拿出作業本的時候,他是不是正把作業本放回書包?當我氣喘吁吁爬樓梯的時候,他是不是正下樓去?比如猜想自然時,作者這樣寫道:宇宙的這一邊,雪是在冬天下的;那么,在宇宙的另一邊,雪是在夏天下的嗎?在宇宙的這一邊,太陽從東邊升起;那么,在宇宙的另一邊,太陽是從西邊升起的嗎?
在這兩個語句中,作者就運用了兩個較為獨特的句式:①當我……,他是不是……;②宇宙的這一邊,……;那么,在宇宙的另一邊,是……的嗎?這兩個句式,有著諸多相同之處:首先,都采用了對比的方式,以鮮明的差異性展現出了宇宙的這一邊與宇宙的另一邊的相反之處,從而有效地指向了這篇習作的想象中心;其次,兩種語言形式都采用了問句的方式,向讀者表明這只是作者自己的一種遐想與猜測,更加體現了想象類習作的特質。
其次,在間接展現宇宙另一邊的相反狀態時,采用了獨特的構思。比如在想象宇宙的另一邊,冬天與春天的場景時,作者就沒有運用上述兩個句式,將另一邊冬天、春天的場景,與現實生活當中的進行對比,而是采用了詞語加法和詩句乘法的獨特構思,將宇宙另一邊冬天與春天的獨特景色展現在讀者面前,體現了想象力習作獨特的表達特色。
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與自己所展現出來的想象圖景密切相關,同時更與這篇課文想象時的中心和支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宇宙的另一邊》作為想象力單元的開篇之作,不僅有著豐富的價值點、統一的支架點,同時也展現出了鮮明而獨特的層次和結構,更蘊藏著豐富而獨到的言語形式,是學生進行本單元習作創作的良好范本。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新鎮馬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