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密迦 傅澤南 楊明睿 李竹雅
一、項目背景
在2021年3月18、19日舉行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上,外交部翻譯司的高級翻譯張京,以沉穩大氣、完整準確的口譯表達,充分展現了新時代翻譯人的風采。而在此前,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出席記者會并答中外記者問。外交部張璐憑借精準翻譯、自信氣質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全球化和我國外宣工作重要性日漸凸顯的背景下,翻譯這一職業,似乎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尊重。
二、國際翻譯日的形成與發展
2000年至今,國家翻譯家聯盟已公布的國際翻譯日主題中就有六個與職業直接相關:“翻譯與職業道德”(2001)、“翻譯工作者是社會變革的促進者”(2002)、“翻譯工作者的權利”(2003)、“多種語言——同一職業”(2006)、“請勿遷怒于信使!”(2007)、及“變化中的翻譯職業”(2015)。
針對該種變化,謝天振教授(2015)對翻譯界發生的巨變做了符合客觀實際的概括:一是,翻譯的主流對象發生了變化;二是,翻譯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三是,翻譯的工具、手段發生了變化;四是,翻譯的方向增添了一個新的維度;五是,翻譯的內涵和外延獲得了極大的豐富和拓展。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與認知科學研究的不斷推動下,人工智能和機器翻譯登場。因此我們通過國際翻譯日作為風向標,通過它透視翻譯界的變化,不單單是反映了翻譯的內在要求(嚴玲,2011)而且是具備劃時代意義的。
三、譯者主體性
2001年以后,國際翻譯日主題便體現著譯者主體性,且由于時代的發展,體現著當前譯者身份地位與職能的轉變。該研究是具備必要性的,如果說對于翻譯未曾涉獵的人,不明白譯者的重要地位,那是情有可有,但是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是深處該行業中心的人,對翻譯主體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查明建,田雨,2003),這就需要我們認真思索其背后的原因與解決方案,并且要明晰到底什么是譯者主體性。所謂譯者主體性,需要與翻譯主體性進行區分,許鈞教授(2003:11)認為,把譯者看作是狹義的翻譯主體,而把原作者和讀者看作是廣義的翻譯主體。譯者作為中心主題,而把原作者作為影響制約中心的邊緣主體(屠國元、朱獻瓏,2003),譯者具備主觀能動性,研究對象本身是客體,但是他可以在尊重客體的前提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即不同譯者會具備不同的審美品味愛好與語言風格,再者不同譯者所接受的文化不同,也體現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轉化能力,并且在處理歸化還是異化的問題上也存在自己的見解,因此,可以依據不同的文本與要求進行創作,但是本身又是一種戴著鐐銬跳舞,盡可能在忠實的基礎上,令讀者達到相同的文化體驗。
總體上說,譯者的主體性就是指到邊緣主體或外部環境及自身的影響制約下,為滿足譯入語文化需要在翻譯活動中體現主觀能動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動性、目的性、創造性等特點((屠國元、朱獻瓏,2003)。它的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地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造性。(查明建、田雨,2003)
四、中國翻譯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翻譯研究一方面總結傳統翻譯理論,一方面引進國外重要理論研究成果,從而取得了空前的發展,譯者的文化地位也在各種因素的催化作用下逐漸開始轉向。作為國內最早關注譯者主體性的學者之一,許鈞(2003)在闡釋“創造性叛逆”這一概念時,提出了在“理解、闡釋與再創造”的翻譯循環過程中存在一個包括作者、譯者、讀者在內的活動場,而譯者在這一活動場中處于中心位置。查明建、田雨(2003)等學者直接點明了翻譯的主體性,將譯者定義為翻譯的主體。
究其背后成因,則中國文化具備的自我意識與傳統翻譯觀,是傳統觀念的桎梏,傳統的翻譯觀中,總是暗含著對于翻譯和譯者的價值評判(查明建、田雨,2003)。在20世紀70年代,譯者主體性這一概念是伴隨著翻譯研究的譯入語的文化轉向開始被提及的,因為翻譯研究的譯入語文化取向,不可避免要涉及翻譯主體問題(查明建、田雨,2003),繼2001年將聚光燈對準譯者后。
五、項目的意義與必要性
(嚴玲,2011)國際翻譯日是翻譯行業發展的風向標,每年的主題都是國際譯聯根據國際形式與翻譯行業的發展狀況而提出,國際翻譯日主題的迭代,也透視著翻譯理論與意識形態的轉變。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已經不能將自己置身于象牙塔之中,關注國際局勢,每個人都義不容辭。
此外,關于譯者主體性的現狀與未來的探討,有助于我們對譯者主體性在當代的表現和合理性進行探究,對譯者主體性的未來進行展望。我們正處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時代,計算機輔助翻譯以及人工智能翻譯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翻譯相關行業對于人工翻譯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也展開了大量的相關討論,這不僅是對翻譯和科技的探討,更是對譯者地位和譯者主體性的深度問詢,譯者和翻譯界都需要重視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1]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J].中國翻譯,2003(06):10-16.
[2]嚴玲.從歷屆國際翻譯日主題探討翻譯的發展[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4(10):64-66+192.
[3] 查明建、田雨. 2003. 論譯者主體性[J]. 中國翻譯 (1).
[4] 許鈞. 2015. 關于新時期翻譯與翻譯問題的思考[J]. 中國翻譯 (3): 8-9.
[5]許鈞.“創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中國翻譯,2003(1).
[6] 謝天振. 2015. 翻譯巨變與翻譯的重新定位與定義——從2015年國際翻譯日主題談起[J]. 東方翻譯 (6): 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