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莎


摘要:潮州箏樂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潮州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語言文化。由此形成了潮州箏樂獨特的音樂風格。文章結合本人學習和演奏潮州箏曲的經驗對潮州地理方言與箏的關系做淺要分析,從中思考古箏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潮州箏;地理;方言
引言:
近現代古箏的發展受到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古箏在悠久的歷史中逐漸形成了各大派別,其中的潮州箏派流傳于廣東,潮州一帶。潮州箏派的音樂具有中原古樂的“活化石”之稱(原因下文會詳細道來)。潮州箏曲的獨奏曲目大多出自于潮州弦詩。頗受當地百姓喜愛,具有很深厚的大眾基礎。
一、潮州箏與潮州的地理方言
潮州箏樂的發展離不開潮州獨特的地理和方言。地理環境是一個城市各方面的發展的重要因素,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天時地利人和”,雖然內容不大貼切,但是也很好的說明了地理環境的重要性。潮州精致、舒緩有度的音樂風格正好反證了其地理因素帶來的舒緩的生活習性。從地圖中可以直觀的看到潮州面臨大海,毗鄰福建,而西面,北面,東面都靠山,也就能理解上面文章中提到的每當有叛亂總有人往潮州遷移。這樣一個半封閉的城市確實是個逃命地方的不二之選。既然通往內陸不方便也就養成了潮州人民自給自足的好習慣,從而一種悠然的生活方式催生出來,相應典雅精致的音樂性格也就由此養成。如圖1
“潮汕地區位于中國大陸的東南部 ,廣東省的最東部、西臨福建省、西北靠山、東南臨海、擁有很長的海岸線,境內有韓江、練江、榕江和黃崗河注入南海,沖積出廣東省的第二大平原——潮汕平原(總面積10346平方公里),地勢西、北、東三面環山,西北高東南低,平原中開,是內陸相對獨立封閉,境內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水網密布,東南方海岸成 300多公里,有多個良港和海灣,周圍有100多個大小島嶼,呈現出向海洋開放的態勢。從氣候來看,北回歸線穿過其中,處于熱帶和亞熱帶之間,降水豐沛,潮汕地區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海洋漁業資源。在地理位置上,潮汕地區遠離中原,歷史上的朝代更迭和戰亂都不會造成很大的沖擊 ,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這樣,這里的住民可以自給自足,創造自己的生活,也形成了自己的本土文化。另外,歷史上由于戍邊、戰亂 、自然災害和官員貶謫等原因 ,很多中原人進入潮汕地區,給這里帶來了中原的文化,潮汕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其很好地接納、融合和保存了中原文化。交通閉塞 、僻處海濱 ,文化的存古成份也比較多,也使其較完整地保存唐宋中原古樂的遺響。這也是潮州音樂被譽為“華夏正聲”、中原古樂的“活化石”的原因,潮州音樂因而具有很好的音樂歷史文化價值。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在后來人口不斷增加,到了明清以后,地少人多的矛盾開始出現,生存的競爭壓力使潮汕人在“精”字做足文章 ,農田要精耕細作,經商要精打細算 ,做工要精致奇巧 ,做人要“儒氣”精明……,只有這樣,才能在生活中謀事立身。又因為半封閉的地理環境還催生出一種達觀的心態: 所謂的“凄慘作、快活食”,追求一種理性的休閑,自娛、自樂、自適。例如:菜可以做得更適口,茶可以泡得更香,器樂可以演奏得更加動聽等等 ,這些潮汕人都喜歡花很多心思去做。這種追求儒雅精致的文化理念也自然折射到潮州音樂的審美、創作和表演上 ,使潮州音樂形成今天典雅的氣韻和精雕細琢的特色?!盵1]
除此之外半封閉的地理環境還使潮州人有了自己的潮州方言?!俺鄙欠窖詫儆陂}南語系,是我國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中最為特殊和遠古的一支,也被稱為漢語史的“活化石”,保留了許多古音、古詞 、古義,與其它方言有很大區別。潮汕方言發音獨特,基本上與普通活沒有共通之處,它完整保留古漢語的四聲系統,有八個聲調,平上去入再分陰陽,包括陰平、陰上、陰去、陰人、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八個聲調的語音變化,使潮語具有高低起落,舒緩急促、抑揚頓挫的語音特色,而潮州音樂在形成發展過程上受潮語的聲腔音韻的影響,形成了走向高低婉轉、調式句法靈活、節奏巧妙多變、表現形式豐富的特點。”[2]
二、潮州箏與潮州人文歷史
潮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代,有千年之久的歷史。可以算是一個“古老部落”。春秋戰國時期的“南蠻和北粵”就是當今的潮州,主要種族便是“閩越族 ”。從這個時候起音樂就和這個“古老部落”有著千年情緣,因為據考證潮州地區出土的音樂類文物最早的就是在這個時期。后來秦始皇時期,這個“古老部落”開始面臨她的歷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變革—接納外來文化。因為政治原因,與潮州相鄰的揭陽作為秦朝一個戍守區,從朝廷派來了官兵駐守,官兵攜帶親屬,相應而來的還有內陸的文化。對潮州人民自身文化上也是一次有開創性意義的成長與進步(地理原因,潮州是一個三面封閉,一面臨海的封閉環境)。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如今走在潮州大小街道仍然會聽到當地人對箏的稱謂為“秦箏”。
經歷過秦朝第一次文化融合后沉浮的歷史長河里,不曾料想潮州后來將會有怎樣的境遇,西晉出現的“永嘉之亂”,唐朝出現的“安史之亂”,宋代出現的“靖康之亂”,這三次亂戰看似和潮州不著邊際,沒想到是潮州音樂史上三次歷史性的重大的突破。世外桃源般的潮州并不是這三次戰爭的犧牲者,而是一次又一次以自己包容性接納了隨著逃難人。在接納遷移者的同時一并遷來的還有三次內陸音樂文化。三次大遷移中唐朝音樂文化對潮州音樂的發展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富饒的唐朝在音樂藝術上的重視和發展是盛況空前,宮廷燕樂,佛教法曲,民間音樂等百花齊放形成一派繁榮景象,熠熠生輝。此次隨“安史之亂”入潮的習俗文化對潮州箏樂的發展可以說是歷史之最。外來音樂文化帶來的影響最直觀的是現今走在潮州街巷你會看到具有大唐風范的祠堂,寺廟等類似建筑物。并因著獨特地理環境吸納了許多朝代許多種族的音樂文化一同穩定的保存了下來直至今日。再是可以從唐代大曲和潮州傳統樂《寒鴉戲水》的曲式、演奏形式、節奏可考證。如圖2
在公元669年,潮州出現過一次起義。特別提出這次起義是因為鎮壓此次起義的官員陳光元沒有用殘酷的軍法處置,選用了“樂武治化”的治理方法。潮州盛行的音樂風氣是左右陳光元決定的因素,同樣陳光元“大開樂化之風”治理潮州后對潮州音樂的發展帶來的影響是肯定的,是更加深遠。
此外,譜寫于明末清初的《寒鴉戲水》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官場和百姓社會生活,最早很可能是源于詞曲,后詞失傳只保留住音樂部分,或者是樂工們按照起承轉合的邏輯思維譜寫的器樂曲。但是不影響后人們演奏這首時光留聲機般的樂曲時,思緒跟隨音符穿越回百年之前,品味潮州的冬秋春夏。
參考文獻:
[1]楊三川.潮州音樂的歷史源流與文化養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35(04):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