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嚴格控制碳排放的背景下,石油公司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英國《衛報》統計的數據顯示,全世界排名前20位的化石燃料公司,過去的幾十年間,排放了全球約35%的二氧化碳和甲烷,這其中有17家是石油公司。
當前,石油時代還未結束,全球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還在增加,石油行業如何減少碳排放,企業如何綠色低碳發展,變得越來越迫在眉睫。
歐洲石油公司一直走在能源轉型的最前沿,bp、殼牌、道達爾公司紛紛公布其低碳戰略。尤其是去年bp的一份全新未來戰略,給行業帶來了劇烈震動。這份戰略的核心是,未來十年bp擬削減40%的上游產能、每年在低碳領域投資50億美元、實現50GW的可再生能源裝機、氫能全球市場份額增長到10%……這一遠景將資本支出全面傾向于可再生能源、低碳、清潔的路徑。更重要的是,bp宣布要從國際油公司(IOC)變成一家國際能源公司(IEC)。
國內石油公司在國家公布“兩碳目標”之后,在低碳轉型上變得非常積極。“三桶油”加快調整發展戰略,或積極布局新能源、或與新能源公司聯手開發,中石油甚至調整了組織架構,將新能源放到與油氣同等重要的位置,可見其轉型的決心之大。
盡管如此,當前石油公司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也僅占其總投資的約1%。毫無疑問,石油和天然氣短期內仍是其立足的根本。對它們而言,清潔能源不僅分散、單體規模較小,而且投資回報低,對于習慣了高風險、高回報的石油公司來說,的確有些“看不上”。
全球的清潔化浪潮逼迫石油企業不得不做出改變。然而,清潔能源領域的技術、人才和運營經驗,都可能成為石油公司清潔化道路上的短板。面對電力公司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先發優勢,未來如何與它們爭奪資源,如何更精細化的管理和運營清潔能源板塊,都是擺在它們面前的問題。
對中國的石油公司而言,還面臨著雙重的壓力,即石油公司低碳清潔化發展的同時,還要承擔艱巨的保供任務。由于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逐年加大,本土企業的“增儲上產”被看成是一項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未來,企業如何在清潔化和保供之間尋求平衡,也將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近年來,我國的環保政策從減污為主到減污與降碳并重,迫使企業不得不快速轉變發展戰略以適應國家政策的調整。在低油價長期持續、公司現金流普遍受影響的當下,石油公司如何規劃投資重點,考驗著每個決策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