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影,楊澤平,劉曉勤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2019年2月13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提出從2019年開始,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4月16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部署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建筑信息模型(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為首批證書入圍。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是Autodesk公司在2002年率先提出,被認為是建筑業發展的未來,現在已經得到普遍認可。可以將各種信息集成到建筑模型中,幫助實現建筑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工作室(Studio)規模一般不大,是一處創意生產和工作的空間,形式多樣,大部分具有公司組織結構的雛形。工作室是為了同一個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共同學習、努力的集體。校內工作室主要是由教師牽頭,招收學生作為成員,主要目的是為服務學校的主要職能——教學、科研、服務地方以及人才培養等。在“1+X”證書制度下,校內BIM工作室被賦予了新的任務和職責。
工作室是為了同一個理想、愿望成立的,BIM工作室的共同理想和愿望是學習BIM技術、應用BIM技術、研究BIM技術或簡言之BIM工作室成立的初心使命便是推動BIM技術的發展。結合“1+X”證書制度,校內BIM工作室的主要任務和職責就是推動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落地。
每個組織需要一定的組織結構,BIM工作室主要由教師牽頭,學生為成員,可以采用線性組織結構,按工作內容或者職責劃分。工作室由一個主要負責人教師牽頭,可以組建一個BIM教師團隊,不同的教師按工作室工作職責不同分別負責工作內容的一個模塊。每一個模塊又由學生組成一個工作組,工作組的學生在相應分組責任教師和組長的帶領下工作。BIM工作室組織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BIM工作室組織架構圖
秘書處接收教師團隊的指令,可以由1個會長和2個副會長共3名學生組成,主要負責工作室各項事務的管理、組織、宣傳、推進、協調等,比如負責工作室學生的日常管理,組織“1+X”考證的學生報名、學習、考試,組織競賽隊伍參賽,宣傳工作室和BIM技術、協助教師推進各組具體工作,以及工作室學生的招新、培育、考核等。
隨著“1+X”證書制度的推行,各院校都在努力推進落實此項政策。但是短期內存在許多現實困難,比如師資力量薄弱、配套軟、硬件設備欠缺,學校制度保障措施不到位等情況。日常的教學、科研、服務地方以及學生管理工作,已經讓教師身心疲憊,再騰出手做“1+X”工作確實很難。這時候BIM工作室就可以利用起來,新形勢下,BIM工作室的主要職責應該是為“1+X”政策落地提供強有力支撐,服務于“1+X”考證。從“1+X”政策的宣傳、組織學生報名考試、報名考生的BIM培訓、后續證書的取得等全程參與,可以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比如每兩個月一個循環組織學生考證。這個循環包括宣傳“1+X”考證制度,組織學生報名考試、系統性組織已經報好名的學生學習、直至考試完畢等。對于高職院校而言,主要考核中級BIM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于中級證書的4個方向,考慮到涉及專業知識和軟件的具體情況等、可以考慮先從中級結構工程的方向先做起,后面再逐步推進中級建筑設備、中級工程管理等方向。

圖2 A組工作邏輯圖

圖3 B組工作邏輯圖

圖4 C組工作邏輯圖
參加競賽可以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水平,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組織邏輯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應變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綜合能力。指導學生參加比賽也可以提升教師的知識水平,業務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另外如果取得不錯的競賽成績,還可以提升專業和學校知名度,為學校高質量發展助力。BIM工作室的另一個工作重點是參加競賽,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全面發展。目前關于BIM的競賽非常多,競賽組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競賽中取得好的成績,可以按競賽種類把競賽組進行再次分成幾個小組,每小組每年負責2~3個競賽,競賽以大二學生為核心,適當帶幾個大一的學生,形成老帶新的模式,如此循環。作者整理了目前BIM工作室競賽主要涉及的BIM競賽見下表所示。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辦職業教育,必須有企業的參與,才能培養出適合國家戰略、社會發展所需的技術節能型人才。BIM工作室的構建必須以建設校內外BIM實訓、實踐中心為責任。校內結合教學需求構建BIM實訓中心,校外結合企業性質和特點構建企業BIM人才培育基地。建設校內BIM實訓中心,可以為學校教學服務,為工作室以外的學生提供BIM技術服務。建設企業BIM人才培育基地,需要校企雙方合作,一方面可以為企業員工提供BIM技術服務,同時企業BIM人才培育基地也可以作為學生校外實踐的基地,達到校企共建實訓基地,互利共贏的目的。此外校企合作組還可以開展BIM技術培訓,提供從報名學習到拿證的一條龍服務,為企業培育BIM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助力。
任何工作能否干得好前提是要有合適的人來干。工作室建設的核心和關鍵在于人才的建設和培育,在于工作室教師團隊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在于工作室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工作執行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
3.1.1 本校教師
本校教師是工作室的核心,BIM工作室應該以一位教師為核心,組建教師團隊。工作室負責人,總攬工作室各項工作,不同工作組設置一名專職責任教師帶隊。在秘書處的組織協調下做相應責任范圍的事。

BIM競賽一覽表
工作室教師隊伍建設應該形成梯隊,結合工作組的職責,劃分清楚責任范圍,同時也要多交流,教師之間可以每周固定一個時間交流各組工作情況,相互交流BIM技術心得,也要多走出去,多參加相關的學術會議,師資培訓等,學習好的經驗。
3.1.2 企業導師
工作室引進企業導師,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校企合作工作組。無論是建設校內外BIM實訓中心和人才中心,還是開展企業培訓、服務地方都需要企業導師的參與。學校教師一般很少有企業經歷,對企業的實際情況,以及對BIM技術在工程實踐中應用情況了解都是較為欠缺的,這時候企業導師就能很好彌補這方面缺陷。另外企業導師在學生競賽上也能給到學生更為貼近工程實際的指導意見和建議,對學生競賽的幫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3.2.1 工作室學生的選拔
工作室的學生選拔可以在大一新生剛入校第一周開展,由秘書處會長和副會長牽頭,準備好宣傳材料,在新生晚自習期間到各個班級宣傳。對于有意向的同學,先拉一個QQ群,后續再在入學后第一個周末,利用學校的BIM機房對這些有意向的同學做一些更具體的交流。比如BIM的概念、應用、未來的前景,以及BIM工作室的基本情況、職責、制度等,這樣就可以確定一個大體的意向名單。
3.2.2 工作室學生的培育
大體的意向名單確定后,就可以制定一個月左右的BIM培訓課程,前三次課由老師親自上課,后面的課可以由工作室大二、大三的學生開展,利用周末或者晚上時間,讓這些同學來學習BIM初級建模的知識。學習完成之后設定一個考核,過程中堅持不下來的或考核不合格的及時從工作室學生隊伍中去除。這樣就能確定其比較穩定的工作室新生名單。
新生名單確定后,再組織一個月左右的學習,這時候可以把三個工作組的主要工作職責和設計的主要知識和基本情況都做一個系統的概述。比如可以講一講BIM中級考證的知識、可以講一講競賽的基本情況、也可以講一講校企合作的內容等。同樣學習完成之后設置考核機制,雙向選擇,一方面教師團隊要看學生適合哪個工作組,另一方面也要看學生喜歡參加哪個工作組。
經過雙向選擇,確定各個工作組的名單之后就要按各自職責工作,學生們在教師團隊、秘書處和各小組組長的帶領下工作,會長、副會長和組長要做好日常工作的管理,各組組長做好本組學生管理協調工作。教師團隊給學生們提供平臺,發掘他們自身的潛力,也可以將實戰項目引進工作室,讓學生們在實際的項目中鍛煉自己的各項能力和技能。
“1+X”改革背景下校內BIM工作室建設,先要明確工作室的定位,采用合理的組織結構,結合改革現狀和職業教育所處的大背景設置教師團隊、秘書處、“1+X”考證組、競賽組、校企合作組。各組按照各自的任務分工明確職責范圍,創新工作方式,推進“1+X”改革的最終落地,提高學校BIM競賽水平,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在日常的工作室管理中,要完善工作室制度,嚴把工作室學生選拔關,制定科學的學生培育機制,讓學生能在工作室的工作中找到歸屬感,釋放自己的潛能。工作室的教師團隊,更要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與企業導師和工作室的學生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克服困難、勇攀高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設出適合“1+X”改革新形勢的BIM工作室,小到為專業建設、校企合作添磚加瓦,大到為國家的職業教育改革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