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石元斌

石元斌(右一)對該區”陽光問廉“曝光山坪塘建設問題整改情況進行回訪。
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強調,要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主體作用,整合基層監督力量,加大對基層干部和公職人員用權監督約束力度,使其適應在監督中履職盡責、干事創業。廣安市廣安區紀委監委整合鄉鎮紀委、村(社區)紀檢委員、廉勤監督員、群眾和輿論監督力量,創新探索“紀檢+廉勤+輿論+群眾”監督模式,運用“制度+科技”手段,強化對村級小微權力運行監督約束,推動監督下沉、監督落地,不斷增強基層監督治理效能。
村級監督是國家監督體系中的“最后一公里”,是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環節,也是最易“梗阻”的一環。為破解村務監督委員會作用發揮不充分、村紀檢委員同級監督難、村干部不習慣被監督等難題,廣安區紀委監委探索“鄉鎮紀委委員+廉勤監督員”監督模式,對村干部開展提級監督、交叉監督、巡訪監督,將監督貫穿于村級事務各個方面。在發揮村紀檢委員監督作用的同時,各鄉鎮紀委選派熟悉農村工作、堅持原則的片區廉勤監督員,設立“1名鄉鎮紀委委員+1名廉勤監督員”廉勤監督組,按照1名廉勤監督員負責3至5個村但不包括本人戶籍、居住所在村的原則,由各鄉鎮紀委負責業務培訓指導、在其統一領導下代表其開展監督,與村紀檢委員優勢互補,形成監督合力。各鄉鎮紀委明確廉勤監督員承擔民情走訪收集、政策宣傳教育、村干部作風監督等日常工作,列席村“兩委”會議,監督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并根據當前重點工作向其派發工作任務。設立廉勤監督員以來,累計開展監督檢查2500余次,參與監督村級重大事項1230次,協助辦理信訪265件。
輿論是監督利器,群眾是監督主體。讓群眾知曉監督、參與監督,享受監督帶來的“紅利”,是紀檢監察工作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應有之義。針對村級事務公開不到位、惠民政策宣傳不到位、群眾不信任導致信訪舉報等問題,區紀委監委結合全市開展的“人民閱卷·廣安行動”,推出“陽光問廉、陽光問政、陽光曬政、陽光熱線”四大“陽光”公開,讓群眾監督,請人民閱卷。通過2020年“陽光問廉”全媒體直播活動,現場曝光山坪塘建設等3個民生領域典型案例,推動解決關乎群眾切身利益問題;開展“陽光問政進鄉村”活動4場、“村(街)頭問政壩壩會”741場次,參與群眾4.8萬余人次,收集群眾問題2735個、解決2269個;會同區委宣傳部門開播“陽光曬政”節目7期,區級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在直播間與群眾就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在線互動交流;利用“書記民情熱線”電話熱線平臺,收集解決群眾反映問題300余個。
由于權力運行不規范、缺乏有效監督導致“微腐敗”易發多發問題,在村、社區較為普遍。區紀委監委從扎緊制度“籠子”入手,強化建章立制,制定權力運行、監督“一圖兩清單”,運用大數據技術手段,切實將村級小微權力關進“籠子”。將36項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事項的辦理流程,繪制成簡單清晰的操作示意圖,讓廣大群眾一看就懂、便于監督。同時,制定村級組織9類人員責任清單,列出村干部在服務群眾等方面25條負面清單,督促村組干部對照檢查,履職盡責。建立村干部享受惠民政策報告工作制度,明確要求村組干部必須如實報告本人及其近親屬享受退耕還林補助、低保金等11項惠民政策情況,由相關組織復核監督,紀檢監察組織進行“再監督”。創建廣安區“惠民資金(項目)監察大數據平臺”,對全區惠民信息、集體“三資”、政務村務等進行網上公開,群眾可通過手機上網查詢享受惠民補助等情況進行監督,紀檢監察機關通過大數據平臺后臺數據分析,對違紀違法線索進行調查處置。針對全區274個村(社區)分別建立“一村一碼”,將各村(社區)公開信息鏈入大數據平臺,實現“碼”上公開,方便村民掃碼查詢監督。目前,大數據平臺公眾訪問量約300余萬人次,處理異常數據2萬余條,發現疑似問題線索500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