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峰 張 琰 尹 帥
“健康中國”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浸潤路徑探究*
楊 峰1張 琰2尹 帥3
(1.懷化學院體育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8;2.懷化市第五中學,湖南 懷化 418008;3.懷化市鶴城區太平橋小學,湖南 懷化 418008)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作為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與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核心環節,文章在“健康中國 2030”以及素質教育背景下,針對我國高校大學生體質下降的現狀,對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普遍存在問題進行探討, 找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高校大學生體育浸潤路徑的構建措施,為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理論依據。
健康中國2030;高校;大學生;侵潤;路徑
2017年8月發布的《中國學生體質監測發展歷程》顯示,我國大學生體質依然呈下降趨勢,爆發力、速度、耐力等身體素質方面的指標下降明顯,學生的肥胖率持續上升,只是整體下降的趨緩稍有減緩。而高校公共體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和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教育環節,同時,是有效遏制大學生體質健康下滑的重要路徑之一,特別是《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文件的頒布[1],把學校健康教育力度作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重大舉措之一,為我國高校體育工作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因此,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如何在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侵潤終身體育思想,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形成科學鍛煉的體育健身習慣,讓大學生在運動中享受體育的樂趣,引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健康觀,培養大學生強健體魄和審美的人文素養,是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面臨的重大課題。
隨著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時代賦予其的社會地位、意義與功能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認可,特別是在我國大學生各項身體素質指標逐年下滑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國家又提出“健康中國”這樣一項重要決策,2018年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把“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作了重要論述,2019年教育部又印發了《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把高校的大學生的體質健康作為公共體育教學質量的評判標準。因此,在“健康中國 2030”以及素質教育背景下,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人本主義”理念,通過高校公共體育侵潤來滿足大學生對“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時代需求,以“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2],全面貫徹和執行黨的體育教育方針,樹立“健康第一”的目標,堅持“育人”為本,培養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健康觀審美觀。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向前推進,各高校已基本形成獨具特色的校本公共體育課程模式和體系,雖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還存在諸多問題。然而,部分高校在公共教學中提倡“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同時,盲目強調以大學生的自主發展為中心,在體育運動俱樂部選項的過程中,過分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選擇權,從而出現項目教學娛樂化的現象,絕大數的學生都會選擇室內或者容易考核的運動項目,原本旨在滿足和激發大學生的運動興趣,突出發展學生的個性,但由于個別教師片面理解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課程理念[3],造成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發揮,但事實上,學生在公共體育教學中得不到全面的發展,對于體育的認知,包括體育動作的來源、發展、形成的認識都比較膚淺,更談不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終身鍛煉習慣的養成。
長期以來,我國公共體育受傳統競技思想的束縛,在公共體育教學還存在“重競技”的傳統體育思想,這一定程度上造成公共體育的教學目標緊緊圍繞著運動技能學習,過分的強調基本運動技術和技能的掌握,使得教學方法常常以技能學習為主要內容,而忽視圍繞享受體育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和提高大學生審美人文素養的教學目標,弱化了對學生體育鍛煉興趣與個性發展的培養,更不用說在教學過程中侵潤終身體育思想,養成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養成。因此,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教師的主導作用,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更影響人才的培養質量。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仍然采用所謂的“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進行授課,表面上是按照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進行課程設置,而實質上是按照本校師資和擁有的體育場館情況進行開課,很多學生沒有辦法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加之教學模式僵化,大學生逐漸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產生厭學的心理,很多學生甚至慢慢地對公共體育課程失去了興趣。因此,高校體育教師應與時俱進,加大對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打破講解-示范-練習-鞏固等傳統教學模式的禁錮,將終身體育侵潤到課堂教學作為新的教學模式的出發點,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注重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興趣的培養,讓他們體會到公共體育給其帶來的快樂與健康。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公共體育評價體系還是按照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進行,即:課堂平時表現、技術評定和技能達標三部分組成,體育期末考核一般都傾向于運動技能達標,把運動技能達標作為公共體育成績的主要依據,過分的強調公共體育考核的定量評價,而卻忽略考核的定性評價,沒有將大學生的體育學習態度及課外體育鍛煉過程等考核內容納入到體育評價體系中,在體育評價方式上仍采用結果性評價的方式[4],忽略了體育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性,以至于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失去了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因此,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應該具有針對性,要學習過程與大學生的成長相結合,注重對大學生綜合素養進行評價,將大學生是否形成良好的終身體育意識和體育鍛煉習慣等融入評價體系中,從而建立更加科學、全面、公平的公共體育教學評價體系。

圖1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浸潤路徑的構建框架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浸潤路徑的構建,要以“體育浸潤”為契機,樹立依托地方,服務地方,面向農村、城鎮、城市,輻射到全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理念,完善高校公共體育人才培養目標、人才規格、課程體系、培養途徑等方面,推動大學體育常態化、多樣化、特色化的發展,讓每一名大學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大學公共體育,緊緊圍繞學生享受體育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和提高大學生審美人文素養的目標,引導高校教師強化公共體育侵潤意識,用高尚的體育信念和價值追求引領高校公共體育改革風尚。
體育教學目標是為了達到體育教學的某個目的在而設立的各個階段預期成果。對于公共體育教學改革而言,大力推進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而“人本主義”是正是素質教育改革持續推進的重要教學理念[5],它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中心,設計生動形象的教學環節,將新的教學模式引入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注重培養大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能力和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習慣,通過不斷完善體育教學內容,將終身體育、健康至上及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和精神侵潤于教學的始終,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健康發展。
根據大學生體育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的特點,以浸潤為契機,深化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新生入校后,第一學期積極推行基礎體育“三三制”教學模式,即30分鐘的啦啦操或排舞、30分鐘的民傳體育項目、30分鐘的體能性的游戲,在練習中以游戲為基礎,素質練習為內容,通過游戲的多樣性與趣味性,使學生身體素質在體能性的游戲中不知不覺獲得提升,真真享受體育運動的樂趣。第二至第四學期,公共體育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學生根據自身的愛好、時間、地點及教師,在手機APP上選擇自習喜歡的體育動項目,打破原有的院部制和年級制,全校范圍重新組合選課,滿足不同性別、不同興趣、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逐漸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公共體育教學模式。
體育嘉年華是校園體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它融競技性、參與性、欣賞性與一體,是學生展現青春,釋放活力的舞臺,是促進健康、體驗快樂的手段,對于提高大學生體育參與意識和體育素養,切實落實全民健身計劃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其次,課外體育活動是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延伸,體育社團的成立是營造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有效手段,是大學生自愿組成,自主管理,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的群體,主要包含實踐活動日常訓練、校內競賽及校外競賽等三個方面內容,體育社團的開展為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改善人際關系及培養健全的人格提供了需求空間,給大學生以成功的體驗,使其更加的熱愛體育運動,激發他們對體育的興趣,提高其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這對于大學生的體育動機、體育意識及體育價值觀的正確樹立有著直接或間接的作用。
高校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指揮者,同時也是體育文化的傳播者和終身體育的實踐者。在高校學校體育的改革浪潮中,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專業技能,提高自身體育專業素養,及時更新和擴展自己現有體育知識面,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通過強化體育教學教研活動,定期集體備課和研討課程設計,探索并掌握體育教學規律;同時,還要掌握現代化體育教育技術,將最新的體育信息傳播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最后,加強本校體育教師及與外校體育教師的交流,讓教師在相互的交流中接受新教育思想和方法[6]。
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及“健康中國2030”的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要應緊跟新時代的步伐,堅持“人本主義”理念,進一步夯實“立德樹人”的任務,貫徹和落實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標。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他們的終身體育觀念,讓他們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健康科學的體育生活方式,通過關注每一名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大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從而提高大學生的運動技能、心理素質、體育精神、終身體育意識及人格的塑造,最終實現“人人健康”的“全民健康”愿景,為國家造就終身健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1]黃國波.西安高校體育場館社會化服務困境的成因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2019,38(1):112-114.
[2]胡國鵬,張磊.“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雙戰略背景下新時代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2018,5(7):28-28.
[3]楊峰.普通高校公共田徑選修課面臨的危機與發展策略[J].隴東學院學報,2008,19(2):75-77.
[4]唐樞秀.終身體育”視域下貴州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策略[J].運動,2018,137(5):84-85.
[5]沈文熹.“人本主義”視角下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探究[J].體育文獻通報,2020,28(4):87-88.
[6]王世友,張海軍.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態勢及推進策略[J].中國冶金教育,2019,(04):18-20.
[7]舒盛芳,沈建華.改革開放30年我國學校體育取得的主要突破與問題[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4):32-37.
[8]賈洪洲,陳琦.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指導思想[J].體育學刊,2013,20(5):3-7.
Research on the Paths for Public Sports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ealthy China" Initiative
YANG Feng, etal.
(PE College of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418008, Hunan, China)
2020年懷化學院教改課題(編號:202062)。
楊峰(1979—),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