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軍 衛正洪 王山
(樂山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四川 樂山,614000)
椎管內腫瘤是指發生于脊髓及與脊髓相近組織的腫瘤,發生原因與遺傳,外傷及環境關系密切,目前治療以手術為主,確保切除腫瘤,最大程度保護神經及血管[1]。傳統采取全椎板入路顯微手術治療,但創傷較大、脊柱穩定性破壞較大,并發癥風險較高,如今臨床加強對半椎板入路顯微手術的應用,其相對損傷小、恢復快,最大程度保留椎體的完整性,但其術野較小,對手術操作產生一定影響,是否能保證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一定爭議[2]。為此,本次研究對半椎板和全椎板入路顯微手術治療椎管內腫瘤患者的效果及QOL 評分影響進行探討。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于2018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期間收治的椎管內腫瘤患者80 例作為研究資料,隨機抽簽分組各40例,均經影像學及手術病理檢查確診[3]。患者知情同意,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齡22 歲至72 歲,平均年齡(45.42±3.77)歲,病程0.3 年至8 年,平均病程(3.41±0.68)年;觀察組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齡21 歲至72 歲,平均年齡(45.38±3.72)歲,病程0.4 年至8 年,平均病程(3.45±0.63)年;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等暫缺疾病患者、意識障礙及精神障礙患者等。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全椎板入路顯微手術治療,全身麻醉,取俯臥位,且口子后充分暴露棘突和雙側椎板,咬除雙側椎板、棘突、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切開硬脊膜,完成切除腫瘤,縫合硬脊膜、筋膜和雙側椎旁肌。觀察組:采取半椎板入路顯微手術治療,全身麻醉,取俯臥位,術前C 臂機定位,依據腫瘤位置及大小,經后正中切口適宜長度,分離至棘上韌帶,分離椎旁肌,暴露半側椎板,依據腫瘤大小去除相應的椎板,暴露硬脊膜,顯微鏡下切開硬脊膜及蛛網膜,分離腫瘤與正常脊髓,盡可能徹底切除腫瘤,止血后,嚴密縫合硬脊膜,椎旁肌縫在在肌腱韌帶上,間斷縫合棘上韌帶、皮膚。
1.3 觀察指標記錄圍手術期指標,包含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觀察并發癥率,包含切口感染、腦脊液漏、脊柱不穩定等。采取腫瘤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表(QOL)評價生活質量,于術前、術后10d、術后3 個月評價,滿分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2.0 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卡方檢驗,P<0.05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分析表1 可知,觀察組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2.2 兩組并發癥率比較分析表2 可知,觀察組并發癥率7.50%顯著低于對照組25.00%,P<0.05。

表2 兩組并發癥率比較(%)
2.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析表3 可知,術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0d 及術后3 個月,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椎管內腫瘤是指發生在神經根、硬脊膜、血管、脊髓及脂肪組織等位置的腫瘤,導致患者出現疼痛與感覺異常,肌肉無力與萎縮等癥狀[4]。椎管內腫瘤多為早期腫瘤,應盡早行手術治療,解除腫瘤對脊髓和神經至的損害,而為促使患者術后良好恢復,預防并發癥,可采取半椎板入路顯微手術治療,雖然術野較窄,但術野清晰,易于暴露腫瘤組織,利于準確操作[5]。半椎板入路顯微手術可更利于患者術后盡早下床活動,提高脊柱生物力學性能,不僅脊柱結構損傷小,而且瘢痕形成小,更意義被患者接受。但該術式也存在一定不足,若腫瘤侵及范圍超過2/3,或呈中央生長,難以采取該術式治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率7.50%顯著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證實采取半椎板入路顯微手術治療具有創傷小、速度快及出血量優勢,利于術后盡早下床活動,縮短住院時間,而且并發癥少,安全性高,促使患者質量明顯提高。與楊帆[6]結果“觀察組失血量、手術時長與住院時長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是12.73%,比對照組的30.91%低”相近。
綜上所述,半椎板和全椎板入路顯微手術治療椎管內腫瘤患者均可成功切除腫瘤,但半椎板手術相對安全性更高、恢復更快,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