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唐麗
(樂山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四川 樂山,614000)
纖支鏡肺泡灌洗術是一種侵入性操作,使用纖維支氣管鏡將肺泡及支氣管呼吸道內的污垢進行清除,以確保造成呼吸、通氣及肺排氣[1]。該種手術是將導管置入患者的肺部,因此患者會在術后出現不適感,且由于患者對灌洗術的了解較少,易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治療依從性。治療性溝通是指醫護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對其心理狀態進行了解,并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使其保持較好的心理狀態面對治療,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2]。鎮靜護理是為患者制定個性化鎮靜方式,對藥物量進行適當調整,從而使患者的痛苦得到緩解。本文分析在該手術中應用鎮靜護理與治療性溝通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20 年1 月-6 月60 例接受纖支鏡肺泡灌洗術患者,根據隨機抽樣法分為參照組及實驗組,兩組均30 例,參照組男女比20:10,年齡30-66 歲,平均(45.62±5.18)歲,病程3-8 年,平均(5.68±0.56)年;實驗組男女比21:8,年齡31-66 歲,平均(45.65±5.21)歲,病程3-8年,平均(5.72±0.54)年,兩組基礎資料一致,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年齡≥30 歲;患者對本次研究充分了解后自愿參加;符合纖支鏡肺泡灌洗術標準。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精神疾病者;嚴重傳染性疾病者;認知障礙者。
1.2 方法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要充分了解適應癥全面掌握患者病史,排除禁忌癥,詢問有無麻醉藥物過敏史,并給予患者相應的心理疏導,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該種手術的療效及安全性,說明術中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耐心做好解釋工作,以得到患者的配合。實驗組予以鎮靜護理與治療性溝通,鎮靜護理:(1)根據鎮靜評分標準為患者制定鎮靜深度,同時設定鎮靜目標值,當鎮靜評分達到4 分時為滿意鎮靜;(2)采用常規鎮靜藥物,需觀察患者鎮靜是否在評分范圍內,若在范圍內需根據原劑量持續泵入,若不在范圍內,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藥物劑量;(3)進行麻醉時,護理人員要時刻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若出現異常情況需及時告知醫生并輔助給予相關處理;治療性溝通法:(1)術前對手術風險擔憂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及時告知其手術風險如何,并耐心回答患者的疑問,且要根據其文化水平采取適當的語言進行溝通,以緩解其精神壓力;(2)對于擔心術后疼痛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告知其該種手術的注意事項,以及術后不適感的原因等,讓其提前做好心理準備;(3)術后及時將手術療效告知患者,同時給予鼓勵及安慰,以增強其治療信心,且幫助患者重建心理平衡。
1.3 觀察指標(1)根據焦慮自評量(SAS)及抑郁自評量(SDS)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總分文100 分,分值越低患者心理狀態越好[3]。(2)比較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心理狀態術后實驗組患者心理狀態較好,P<0.05,見表1。

表1 心理狀態對比(n=30,分)
2.2 比較并發癥發生率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30,例)
纖支鏡肺泡灌洗術在諸多肺部感染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得到重視及認可,可通過該方法將患者呼吸道內痰液及血痂進行清除,改善血氣及提高肺功能[4]。良好的護理是確保患者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
本次研究通過對接受該手術治療的患者實施鎮靜護理與治療性溝通得到較好的效果,可使患者的心理狀態得到明顯改善,同時能降低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鎮靜護理可實現對患者的鎮靜鎮痛的實時監控,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藥物劑量,能顯著減少因藥物過重或過輕對患者造成的不利影響。治療性溝通法能夠通過與患者的交流,了解其內心感受,并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以改善其不良情緒,促進患者保持較好的心態面對疾病,以提高其治療信心[5]。醫護人員在術前告知患者手術的注意事項、風險及術后不適感等,讓其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并耐心回答患者的疑問,以減輕其內心顧慮,在術后及時告知患者手術療效,使其充滿信心,從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綜上所述,在該手術護理中應用鎮靜護理與治療性溝通得到理想的護理效果,可使患者的不良情緒顯著緩解,且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