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瑞,付 鯤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天津300015)
中醫藥學是我國的原創學科,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和治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國家中醫藥科技創新的能力。我國憲法指出,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保護人民健康,確立了中醫藥應有的地位和作用,從法律層面保障了中醫藥的繼承和發展。2019年10月正式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1],進一步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力度,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供支持保障。天津市于 2020年 7月 15日召開中醫藥大會,并發布了《天津市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2020—2022年)》[2],把中醫藥科技創新擺在天津市科技創新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中醫藥產業是天津的特色產業,天津市以創新為驅動,不斷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賦予傳統的中醫藥新的科技內涵。本文通過對2013—2017年天津中醫藥科技發展的情況進行分析總結,旨在了解天津市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現實需求,分析完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的需求與實施可行性,以保障和促進天津市中醫科研能力的發展。
調研2013—2017年天津市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總體情況。調研項目包括天津市中醫藥自然科學的科技項目、科研經費和科技成果。數據來源于天津市科技局網站公開發布的科技統計年鑒。
2013—2017年天津市科技項目立項和財政投入經費情況如表 1所示。2017年醫藥科學類科技項目立項2220項,其中中醫藥類立項851項,占醫藥科學類的38.33%;醫藥科學類獲得財政投入38208萬元,其中中醫藥類獲得 11723萬元,占醫藥科學類的30.68%。2013—2017年中醫藥類科技項目和財政投入經費占醫藥科學類的比例均不足50%。

表1 天津市科技項目立項情況(2013—2017)Tab.1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approval status (2013 to 2017)
2013—2017年,醫藥科技類和中醫藥類科技項目總體呈現上升趨勢。醫藥科技類科技項目立項數量增幅 47.12%,年均增長10.41%,中醫藥類科技項目立項數量增幅 68.51%,年均增長16.38%。2013—2017年財政投入總額在2015年時有所減少,之后呈逐年遞增趨勢。醫藥科學類財政投入總額增幅68.61%,年均增長 18.93%,中醫藥類財政投入總額增幅79.20%,年均增長21.82%,見圖1、圖2。

圖1 2013—2017年天津市科技項目立項數量變化趨勢Fig.1 Trends in numb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approved in Tianjin from 2013 to 2017

圖2 2013—2017年天津市科技項目經費投入變化趨勢Fig.2 Change trend of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n Tianjin from 2013 to 2017
2013—2017年天津市科技成果獲得情況如表 2所示。2017年醫藥科學類獲得成果 13項,其中中醫藥類獲得 6項,占醫藥科學類的 46.15%;醫藥科學類獲得成果轉讓收入 11萬元,其中中醫藥類獲得3萬元,占醫藥科學類的27.27%。

表2 天津市科技成果情況Tab.2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Tianjin
2013—2017年天津市醫藥科學類和中醫藥類成果數的變化趨勢如圖 3所示,2013—2015年呈上升趨勢,2015—2017年呈下降趨勢。雖然醫藥科學類和中醫藥類的成果數均在 2015年取得最大,但是中醫藥類成果占醫藥科學類的比例在 2017年達到最大(46.15%)。2013和2014年醫藥科學類沒有成果轉化所得的收入,2015年醫藥科學類成果轉化收入20萬元,而中醫藥類無成果轉化收入;2016年醫藥科學類獲得的成果轉化收入均為中醫藥類所得;2017年中醫藥類獲得成果轉化收入占醫藥科學類的 27.27%。在這 5年當中,2017年的成果數和成果轉讓收入都是最低的。

圖3 2013—2017年天津市科技成果數量變化趨勢Fig.3 Change trend of numb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Tianjin from 2013 to 2017
本研究通過調研2013—2017年天津市中醫藥的科技成果,來分析天津市中醫藥科技創新總體情況,建立和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以激勵中醫藥科研人員開展科技創新,促進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推動中醫藥科學技術的共同發展與創新。
天津市醫藥科學類和中醫藥類科技項目立項和財政投入經費情況顯示,相比于 2013年,雖然 2017年立項的項目數量和財政投入的經費均有較大幅度增加,但是中醫藥類占醫藥科學類的比例基本穩定在30%左右,仍然處于較低水平,且占比約為西醫類的一半。結果提示,這 5年當中,雖然國家或政府加大了對醫療行業發展的支持,但是并沒有對中醫藥給予特殊的支持力度。由于投入不足,使得中醫藥類科學研究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水平的發展。張堅[3]指出,廣東省大部分中醫藥科技研究的資金來源都是財政補貼,足夠的財政支持是保證中醫藥科技發展的動力,對天津具有借鑒意義。
2015年,中醫藥進入了戰略機遇期,我國為促進中醫藥發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項政策和規劃的出臺為其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大環境,如兩會上提案:建議振興我國中醫藥事業,并將積極發展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作為當年的政府工作重點,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4],“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和“全國工商聯醫藥業商會”聯合主辦首屆中國國際中醫藥大健康博覽會,等等。這一系列措施均對中醫藥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從而使得 2015年天津市的中醫藥科技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雖然 2015年以后醫藥科學類成果呈下降趨勢,但是中醫藥類占其比例呈上升趨勢,這也是一個可觀的結果,顯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逐年取得突破。雖然天津市近幾年在科研成果數量及質量方面均有明顯提高,但是 2013—2015年卻沒有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數據,顯示中醫藥科研在成果轉化方面較為薄弱,可見天津市中醫藥成果轉化機制亟待改革創新。成果轉化率低是影響科技創新的致命缺陷,應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進而推動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與發展。
綜上所述,天津市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科研成果轉化率低,自主創新能力不高,具有原創性、標志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②理論和技術推廣應用不足,創新要素和生產要素的組合效果欠佳,缺乏自主技術和核心技術;③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不足,還未形成以企業投入為主體、財政投入為輔助的投入體系。
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①加強科技項目監督管理(嚴格監督到期項目或課題驗收工作),提高中醫藥科技創新工作績效;②制定經費管理的監督評估制度,加強對科技經費投入效果的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后續經費使用進行調整,把競爭機制引入科研機構,確保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益[5-7];③對科研經費的配置進行優化,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優化中醫藥發展政策環境,著力完善中醫藥科技創新的整體政策環境;④促進中醫藥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建立適當的評估獎勵體制,加強中醫藥成果的推廣轉化力度,促進中醫藥成果的成熟;⑤加大科研平臺建設,建成為產業化服務的應用科研類平臺,以利于中醫藥科研成果實現產業轉化。
天津市中醫藥科研能力建設應注重科技創新的統籌規劃性、自身規律性和協同發展性。建立和完善天津市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天津市中醫藥科研能力建設,天津市各級政府要將中醫藥科學研究與創新發展納入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建立和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政府指導,完善并落實包括加大中醫藥專項資金支持力度、加強中醫藥科技平臺建設和健全中醫藥科技評價機制在內的各項保障政策措施。充分發揮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的主導作用,堅持繼承與創新并重,促進協同創新與成果轉化,推動中醫中藥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