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雨



當澎湃的海水親吻大陸,當雄壯的大陸擁抱海水,海岸線,這個海陸之間相依相偎的部位,勾勒版圖、誕生文明、記載歷史。
美麗而富饒的山東半島直插入海,依渤海而生,臨黃海而立。山東的海岸,北起與河北省交界的漳衛新河,向東經蓬萊、成山角、石島、青島至嵐山頭,如同一條絢爛的彩帶圍繞在山東這只神鳥的頸下。
因海而生的一座座城市,在時光中沉淀風華,各展千秋。這里有蓬萊仙島的異世傳說、八仙過海的成仙之路;有葡萄酒博物館的杯杯佳釀、匯泉灣的場場大秀;有大學路的網紅墻、太平灣的咖啡座、朝陽街的舊時光、東夷小鎮的慢生活,還有在每一個朝霞黃昏時揚起愛戀的白紗……
鏡頭逐漸高起,視線中出現的片段愈發豐富了起來,從沙灘邊孩童的笑臉到整片金色海域,從復古的窗欞到整片都市樓宇,從棵棵綠樹到好似鑲嵌于海上的顆顆島嶼明珠,直到將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線一步步囊括,在或平整或曲折中,終于,這片蔚藍海岸的輪廓,清晰了……
紅瓦綠樹? 賞四海風情
穿云破霧,此番航行從膠州灣開始。在這里,清一色的山海之間、松濤碧浪之間,竟偶然闖入了連片的“紅”。開放張揚的“紅”與寂靜神秘的“藍”碰撞出山東半島一顆絕美明珠——青島。
紅瓦綠樹是青島永恒的城市底色,從空中俯瞰尤其明顯。八大關是青島城市美學的集中體現:嘉峪關路、函谷關路、山海關路……10條貫穿其間的道路用中國古代軍事關隘命名;歐、美、日、俄……異域風格的300多棟建筑沿路鋪開。嶄新的寬闊街道與蜿蜒的林蔭小路縱橫交錯,不遠處最現代的摩天大樓與眼前最古樸的古宅洋房交相輝映,中西合璧、內外融通。
看,那棟有著典型北歐風格的建筑名字浪漫,構造浪漫,它叫公主樓。樓東南處聳起一處坡度超過60度的尖屋頂,行至此處,好似闖入了童話。而這片別墅區的識別地標——花石樓是真正的“海景豪宅”,三面臨海,遠可觀巨輪出港,近可看沙灘嬉水……
青島不光有八大關,還有八大浴場,“洗海澡”時阿姨常備的“臉基尼”,原本只是為了防曬、防海蜇,卻意外成為了登上時尚雜志的時髦存在。看吧,時尚之于青島,是刻在骨子里的。
時尚,從來都各有各的詮釋。青島的時尚是張揚的,而煙臺的時尚卻是內斂而含蓄的。自南向北,自西向東,追隨巨輪一起滿載遠征,即可到達那座叫煙臺的山。
當朝陽街的夜燈亮起,當濱海廣場上歌聲響起,煙臺山,這個坐擁亞洲最大近代領事館建筑群,堪稱近代建筑寶庫的山,就在不經意間將你吸引。山上山下,那一幢幢領事館、官邸、名人故居,記錄了煙臺作為山東第一個開埠通商口岸的特殊歷史,記錄了膠東人民的民族主義精神,記錄了一座城的文化之脈、魅力之源。
行船逐浪? 攬島嶼之魅
視線越過煙臺山,我們繼續遨游于海天之間,很快,造物者向海面灑落的顆顆明珠就驚艷于眼前。
島,就是海上醉人的明珠。
山東海岸線綿長,自然也不缺乏島嶼的裝點。那一座座島像是有靈性似的,不近不遠地散落在近海上,錯落有致。
煙臺海岸線長度居全省之首,海島數量與面積也均居全省之冠。其中有名字的海島就有將近50個。
在數千年的歷史上,總會有孩童問:島上會有神仙嗎?
會嗎?或許真的有呢,因為那海上仙山蓬萊似乎就是這些海上明珠的起點。
自蓬萊閣向北,你會發現一串南北走向的島礁群,坐落于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之間,黃海和渤海的交匯之處。它是秦皇漢武畢生追尋的長生仙島,是中國最美海島之一——長島。長島不止一座島,它由大小32座島嶼組成。倚天拔海的九丈崖、長灘珠璣的月牙灣、銀羽蔽日的萬鳥島、踏浪戲鷗的姊妹礁……還有那豪放著五萬海島人激情的漁家號子,一起向世界訴說著長島的魅力。
自蓬萊飛躍至長島的途中,你會偶遇海面上一道美麗的S形水紋。渤海與黃海在這里相遇,在季風、洋流和水深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道天然沙脊,蜿蜒入海,將蔚藍之海一分為二。
大自然賦予海島各具魅力的肌體,人類則賦予其靈魂。劉公島,或許是中國最具歷史紀念意義的島嶼之一。這里,是中日甲午海戰的主戰場,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清朝北洋水師的誕生地。而今,厚重的歷史已與劉公島的自然風景完美融合,構建著獨屬于劉公島的島嶼生態文明,并賦予這座警醒之島新時代的內涵與使命。
無論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還是歷史的渾厚積淀,山東海岸線上遍布的大小島嶼,島島似而不同,風光旖旎各異,演繹出屬于山東的“海島情懷”,讓山東的海上陸地魅力無限。
走向深藍? 鑄國之重器
蔚藍的大海是每個向往浪漫與幸福之人的夢想之地,而今天,大海以其豐饒的物產和浩渺的空間,成為鑄造民族復興之夢的絢麗舞臺。
從空中俯瞰,散布在綿延海岸線上的二十余處天然港灣,在點綴山東海濱美麗風景的同時,更為新時代山東擴大開放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窗口與通道。
膠州灣畔,放眼望去,偌大的碼頭和堆場上,只見集裝箱,難覓人影,這就是“智”高一籌的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中國最年輕的億噸大港日照港碼頭上,一輛輛集裝箱卡車魚貫穿梭,萬噸巨輪整裝待發;煙臺港碼頭100萬平方米的堆場上,四分之一都被商品車占據,20天后,它們將如數抵達太平洋彼岸;地處黃河入海口以北,渤海灣西南岸的東營港,充分利用鹽堿荒灘努力建成黃河三角洲區域中心港;石油焦集散基地濰坊港,以11條內外貿集裝箱航線進一步完善了渤海及黃海主要港口的航線布局。
飛離海岸,走向深藍,獨屬于國之重器的藍潮愈發涌動起來。在“國字號”大工程中,煙臺制造備受關注。在南海的12級強臺風中牢牢“釘”在神狐海域鉆采可燃冰的“藍鯨1號”,讓中集來福士自主研發的鉆井平臺贏得了全球海工話語權。如今,比“藍鯨1號”更先進的“藍鯨2號”代表了當今世界海洋鉆井平臺設計建造的最高水平,使我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能力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致力在深海開發方面邁向更深層次。全海深潛標、全海深滑翔機、全海深Argo等無人移動觀測平臺,以及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深遠海綜合科考船為核心的一批世界先進水平的科考平臺,為深海觀測與探測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深耕海洋的每一次創新與突破都是一場逐夢深藍的向海之旅,當一座座國之重器上鐫刻滿山東的名字,向海圖強的夢想逐漸照進現實。騰云駕霧、乘風破浪的航行線路雖只能遠觀、未能深入,但你我深知,海與陸、人與海的依戀只深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