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娜



泰山,雄峙天東,這座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在俯瞰的角度下,它雄偉的氣魄仿佛能觸摸到,『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岳,軼北恒』的氣勢直逼你心間;
黃河,這條哺育中華民族文明的大河,在東營入海,在俯瞰的角度下,藍黃交匯的盛景就在眼前,『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句一直默念于心的詩乍然涌入腦海;
微山湖,碧波蕩漾,這個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曾因為一首《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而被人熟知,在俯瞰的角度下,那滿目盛開的荷花會讓你疑心看到的是一幅油畫……
航拍鏡頭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極致視覺體驗,讓我們一起俯瞰山東的山水詩篇。
山,昂起奮進的頭
俯瞰之前,讓我們先攤開一張山東地圖,你會看到山東東部直插入海,中部山地突起,泰山雄踞其間。
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以斷裂帶為主,歷經了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個地質時代的演變過程,已有一億多年的歷史。這里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山上山下溫度差異較大;年降水量隨高度而增加。山下四季分明,山上則有“三季如春,冬如玉”的說法。
泰山不僅自然風景優美,更是文化之山。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封禪后,后世許多帝王更是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并且在泰山上建廟塑神,刻石題字。歷代文人騷客游歷泰山,更是附庸風雅,作詩賦文,刻詩留名。歷經風雨滄桑,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
“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清代姚鼐的名篇《登泰山記》,鐫刻在多少人的心中,看日出也成為登泰山的必備行程之一。
從泰山向東,我們來到了沂山。沂山位于臨朐、沂水、沂源三地之界,森林茂密,被稱為“東泰山”,有著“泰山為五岳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的美譽。
人們常說的沂蒙山,其實是一個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沂山、蒙山為地理標志的革命老區。蒙山位于沂山以南,臨沂市西北,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為山東第二高峰。蒙山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4座,是世界地質公園,《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
從泰山向東是沂山,再一直向東,靠近黃海之濱,在眼前迎面展現的是道教名山——嶗山。海上看山,群峰攢簇,云霧繚繞;登山觀海,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每當風疾波涌之時,驚濤裂岸,濁浪排空,迸珠濺玉,咆哮轟鳴。嶗山素有“海上第一名山”的美譽。
河,寫下澎湃之美
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的那一天,應該是近代黃河三角洲的誕生日。黃河棄徐淮故道北徙,再次從山東利津入海。自此后,它在廣袤的河口地區來回游蕩,塑造了面積近6000平方公里的近代黃河三角洲。
黃河三角洲濕地是我國最年輕、最廣闊、保存最完整的河口新生濕地,在全球8條主要的候鳥遷徙路徑中,有2條經過這里。這里土地含鹽量高,但堿蓬草不怕,它是最耐鹽堿的植物之一。秋天,它們在濕地上火紅鋪開,向黃河送出自己一年一度的熱烈顏色。
從高空向下俯瞰,我們追隨滔滔黃河,一路來到了黃河入海口。藍黃在這里交匯,盛景在這里展開。
鋪開山東的地圖,從黃河流域向南看,首先你會看到小清河。小清河途經山東五個地市十八個縣區,流域面積一萬多平方千米,曾造福兩岸千萬人口。
從小清河再往南看,就來到了汶泗流域。汶河西流入濟水,泗水向南入淮河,分別連接了中原和江淮地區。
汶河,又稱大汶河,借地勢自東向西流去,也是山東省境內著名的西流河。汶河發源于號稱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的旋崮山北麓,入東平湖后注入黃河。泗水,現流經新泰、泗水、曲阜、兗州、濟寧、微山等縣市,注入微山湖。
汶泗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山東省農作物主要種植區。汶河中游“龜陰田、汶陽川”的沃野良田曾是魯國的糧倉。
湖,流淌碧波之“柔”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一首膾炙人口的歌,唱出了多少人對微山湖美好的向往。在微山縣,從高空中上往下俯瞰,就看到了這一汪碧水,浸潤在古老而神奇的魯南大地上。
微山湖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是京杭大運河的主要水源。盛夏,10萬畝天然荷花粉嫩綻放,供游人欣賞。從高空向下俯瞰,這樣的美景讓你眩暈,讓你忍不住贊嘆自然的神奇。
沿著京杭大運河向北,我們來到了東平,看到了我省第二大淡水湖——東平湖。東平湖不僅是我國南水北調東線的主要調蓄湖,也是山東省西水東送的重要水源地;作為滯蓄黃河洪水的大型水庫,東平湖在“藍黃戰略”水資源配置中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東平湖位于泰安,再往北來到濟南,就不得不提——大明湖。大明湖之于濟南,無論從“一城山色半城湖”山水相望的地域性,還是從“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天然個性而言,她,似乎都多了些江南之水難以比擬的陽剛之味。
村,記錄拼搏之“變”
從高空向下俯瞰,感動我們的不僅是大江大河,更是那一個個“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美麗鄉村。
我們來到了黃河岸邊的菏澤。黃河山東段長628公里,河槽和大堤之間形成1702平方公里灘區,60多萬群眾居住其間,百年來飽受水患威脅,安居難、出行難、上學難、娶親難、致富難,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灘區人。
為了讓灘區居民早日搬入“穩穩的家”,山東省委、省政府把黃河灘區脫貧遷建這一民生工程作為脫貧攻堅重點任務,自2017年開啟灘區遷建大幕。菏澤共建了28個村臺,其中東明縣24個,鄄城縣4個。
一個穩穩的家,托起了穩穩的幸福。村民的笑顏里,展露的是滿滿的幸福。
上下五千年,157900平方公里,這是山東的時空維度。
在云層之中,在飛鳥身側,我們在時間與空間中穿行中,見證齊魯文化的孕育與生發,見證山川河海的澎湃與靜謐,見證新時代新山東的激昂與蓬勃。在視線的抬升中,城市由熟悉變得陌生,道路由寬闊變得綿長,山岳與河流也變成了玲瓏而可愛的模樣……時間仿佛也變得快了起來,歷史的遺跡串成文化演進的脈絡,在我們的視野中閃回;城市的拓展伴隨道路的延伸,新生活的鏡像在我們眼前定格;勤勞而質樸的人們,在新時代的躍動中,描畫各自的幸福生活,并最終匯聚成民族復興的力量。
瞰河流奔騰,瞰大海澎湃,瞰高鐵飛馳,瞰人流涌動。
看錦繡山東,看活力齊魯,看幸福海岱,看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