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亭

關鍵詞:建水紫陶 情感價值 本能層 行為層 反思層 設計
引言
云南建水紫陶燒制技藝是我國傳統制陶技藝中的一大瑰寶,獨特的泥料及無釉磨光技藝賦予了建水紫陶產品“堅如鐵、明如鏡、潤如玉、聲如磬”的材質特征;發展進程中文人墨客的參與及“刻填”技藝的運用又賦予了其深厚的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及文人精神內涵。如今,隨著我國文化強國戰略和傳統工藝文化振興事業的不斷推進,建水紫陶工藝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作為我國四大名陶之一,建水紫陶傳統工藝文化的傳承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有著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建水紫陶在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一套固定的創作手法及工藝品形態已經不能夠適應當下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這使得紫陶產品的面向人群越來越小眾化,建水紫陶產品難以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
筆者認為,傳統工藝現代化設計的關鍵在于對其傳統制作技藝及內在精神本質的發掘及延續。作為一種傳統的手工制作技藝,建水紫陶工藝品在文人、書畫藝術家及手藝人的共同打磨中被注入了較多的情感和生命力。以建水紫陶傳統工藝的情感價值為切入點,分析當代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將情感化設計的概念引入到當代建水紫陶產品的創新設計當中,探索其產品的情感化設計,對建水紫陶傳統工藝在當代的傳承與創新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建水紫陶工藝品中的情感價值分析
情感屬于心理學研究的范疇,它是人在對外界刺激的“感知”之下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包含了愉悅、舒心、哀愁、煩躁等多種復雜的“感情”狀態。作為我國傳統工藝文化的重要組成,建水紫陶工藝品具備了能夠給人帶來多方面情感體驗的情感價值。
(一)“堅如鐵、明如鏡、潤如玉、聲如磬”的外在感知
建水紫陶的材質感知是其區別于其他一切陶器的審美要素之所在。建水紫陶工藝品是利用云南建水地區特產的五色陶泥制作而成的。這種泥料質地非常細膩,經燒制打磨之后不需要上釉就能夠展現出如瓷器般堅硬、光亮的質地感。因為沒有上釉且外表光亮如鏡,建水紫陶工藝品材質從視覺感知上能夠給人帶來清瑩明凈,透亮且又典雅的視覺感受;從觸覺感知上,細膩的泥料帶來了溫潤如玉、膩若綾緞的體驗感;輕輕扣之,清澈通透的回響能給人帶來愉悅的聽覺感受。這些外在的感覺綜合在一起,形成了使用者對建水紫陶高貴品相的整體感知。
(二)融情于物的傳統造物思想的體現
建水紫陶傳統燒制技藝的產生得益于我國幾千年來傳統陶器制作技藝的精髓,自明代粗陶在建水地區產生開始,一代代陶器工藝的傳承更新為建水紫陶的制作技藝打下了深厚的工藝基礎;一件件歷史進程中被繼承下來的陶器形態不僅記載了其生存環境之下那一個時代的社會文化、審美流行,同時也記載了時代更迭中人們造物思想的發展和演變,形成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這些風格流傳下來,使得建水紫陶工藝在具備文人精神本質共性的基礎上,又展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
經由手藝人一道道工序拉制、打磨、刻畫出來的紫陶工藝品蘊含著手藝人豐富的情感,具有著與制作者心意互通的生命。這種心意的互通不僅表現在其工藝品的結構形態、裝飾內容、色彩圖案等外在形式特征之上,同時也表現在人與物的交互過程中所賦予物體內在的精神品格、審美意趣之上。由不同手藝人制作出來的紫陶工藝品或古樸、或典雅、或莊重,不同手藝人內在精神品格均在其所制作的工藝品中的到了沉淀。
(三)物我關照的使用體驗
當人們欣賞、使用或把玩一件紫陶工藝品時,其外在形式所表現出來的美感特征、接觸時所帶來的感官體驗、使用時的得心應手及其外在形態、裝飾符號的內容、意境均能給使用者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并由此引發出人們內心從審美的愉悅、使用的舒心再到情感的共鳴等復雜的情緒感受,產生物我關照的體驗情感。
建水紫陶工藝品的創作中一直保留了文人書畫藝術的裝飾表現手法和精神品質。這種精神品質以與其相適應的造型為載體,以建水紫陶精湛獨特的“無釉磨光”和“刻填”技藝為手段。不同的紫陶工藝品放在與之使用相符合的行為情境當中,就會引導著使用者在與其發生關系時無意識地去品味體會這一產品本身所承載的審美、功能、工藝、文化等價值。
二、建水紫陶產品設計中的問題
建水紫陶具有較高的情感價值,然而,在當代的市場經濟下,作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并沒有像宜興紫砂那樣贏得較大的市場,從情感化的角度來分析,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市場上的紫陶工藝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
據建水當地紫陶協會的統計,目前建水地區已經注冊過紫陶生產的廠家就有幾百家之多。然而,雖然從事建水紫陶生產制作的商家越來越多,但縱觀整個市場,建水紫陶的產品種類卻并沒有隨之增加。從日用陶的角度來看,建水紫陶工藝品中最主要的日用陶還是紫陶汽鍋。汽鍋是建水紫陶非常典型的產品之一,然從其產生之日起展至今,建水紫陶汽鍋的器形、裝飾、大小規格基本沒有任何的變化。從裝飾陶、文化陶的角度來看,目前的產品主要還是集中在罐、文房用品、花瓶、茶壺等幾種,其中以茶壺最為居多,這也是受到了當地茶文化的影響。從這些文化陶的造型特征來看,幾乎每一家陶器的造型都是相似的,如果沒有裝飾內容為區分,整個建水紫陶街上的產品幾乎一模一樣。
這種產品的同質化產生的原因主要還是受到了建水紫陶傳承方式和創作人群的影響。一方面,建水紫陶工藝的傳承一直以來都是以家庭式、作坊式、師徒式的傳承為主,單一方式的傳承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建水紫陶造型藝術的創新發展。另一方面,建水紫陶自產生之日起文人書畫家就參與到了其裝飾內容的創作當中,因為有了書畫藝術家的參與,使得建水紫陶工藝品在裝飾內容上有了更多豐富的表現,但也正因為一直以來只有書畫藝術家參與到紫陶工藝品的創作設計當中,這使得建水紫陶工藝品整體具有了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風格特征,且一直延續至今,難以創新和突破。
(二)傳統紫陶工藝品與當代產品情境的不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