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金

“突破產業瓶頸,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多浙江力量,為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貢獻更多浙江元素。”2021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寫到。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中,浙江如何破難點堵點?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把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于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工作情況作為2021年的一項重要監督議題。8月以來,在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學忠帶領下,省人大財經委分赴湖州、嘉興、紹興、舟山等地開展調研,與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人大代表、行業協會和企業深入交流。從調研情況看,聚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全力優化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我省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
著眼前瞻部署? ?夯實優化升級基礎
2021年7月23日,全國省級層面第一個供應鏈規劃——《浙江省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十四五”規劃》新聞發布會在杭州舉行,自此,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浙江有了清晰“施工圖”。而這只是我省高標準高質量系統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工作的一個縮影。
早在2019年,省委省政府就部署實施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穩企業防風險、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等相關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后,及時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省際聯動、部省聯動的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機制,有效促進我省經濟企穩回升。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高規格召開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等舉措。
從《關于積極推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實施意見》到《制造業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行動方案(2020—2025)》,我省加快推進供應鏈創新發展,精準謀劃打造十大標志性產業鏈。
杭州突出抓好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寧波著力構建完備的工作體系、紹興重點推進產業集群培育提升……全省各地緊密結合實際,形成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的強大合力。
著眼風險排摸? ?形成風險防范工作閉環
我省堅持防風險“補短板”,聚焦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系統開展斷鏈斷供風險排摸,通過建設產業鏈數據中心,為企業提供產業鏈風險預警提示。迭代繪制10條產業創新鏈“五色圖”,分析研判創新鏈關鍵環節技術的自主可控情況,分類推進斷鏈斷供風險協調處置。
同時,著力促提升“鍛長板”,重點打造十大標志性產業鏈,制定“一鏈一方案”,繪制產業鏈“魚骨圖”,明確產業鏈提升目標路徑。進一步優化裝備首臺套、材料首批次、軟件首版次推廣應用的激勵機制。
此外,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4個城市和26個企業列入國家供應鏈創新試點。加快構建完備的供應鏈流通體系,支持城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農產品產銷銜接和配送能力。
著眼核心技術? ?賦能高質量發展
如何解決“卡脖子”難題,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基礎支撐能力?
我省將斷鏈斷供風險清單進一步迭代轉化為科技攻關清單,加大戰略創新平臺培育力度,加快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推動之江實驗室正式成為國家實驗室基地,“三大科創高地”省實驗室實現全覆蓋。
同時,加大產業鏈協同創新力度,采用目錄引導、揭榜掛帥、急用先行等方式,“四位一體”組織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急用先行項目140項,帶動500余家企業協調推進“卡脖子”技術產業化應用。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深入實施“雙倍增”行動計劃,組建創新聯合體,深化企業研發機構建設。
此外,著眼協同聯動,持續優化發展環境。我省不斷推進完善工作機制。建立由省長擔任總鏈長、分管副省長擔任副總鏈長、省級部門負責人擔任“鏈長”的“鏈長制”。省級部門之間加強協同聯動,與行業協會、專家組建“一鏈一服務團”,為產業鏈提升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加強長三角區域產業鏈協同合作,共同組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四個重點領域產業鏈聯盟。加強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合作,共成立105家上下游企業共同體。
著眼補“短板”? ?交出優化升級高分報表
從調研情況看,產業鏈供應鏈斷供斷鏈風險依然存在、科技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高效協同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等難題仍亟須破解。
慎始而敬終,行穩必致遠。為交出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高分報表,要進一步加強斷供斷鏈風險排摸和應對處置。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風險抵抗能力,完善風險預警機制、應急機制和補償機制。
其次,要堅持系統思維,合力鑄牢產業鏈供應鏈根基。圍繞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一步突出系統謀劃和協同推進。加強省外區域之間的協同,加強省內協同,強化產業集群效應,發揮龍頭企業體量大、動力強、影響大的獨特作用。
同時,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推動科技大腦與產業大腦協同思考,鞏固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著力打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此外,要依托數字賦能,聚力推進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發揮數據資產的治理效能,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融合升級,注重產業鏈優化與生態監管并重,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專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