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潮陽
2021年8月的一個清晨,暑氣正旺,杭州市上城區金隅學府的“媽媽驛站”,來了兩位特別的快遞員——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兩名干部。他們穿上快遞員工作服,開始了忙碌的一天。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跨界體驗,為確保《浙江省快遞業促進條例》更合理、更接地氣,浙江省人大法委派員實打實地沉浸快遞小哥的日常工作場景,以“體驗式”調研搜集真實民意。
2021年9月29日,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浙江省快遞業促進條例》。條例堅持問題導向,總結浙江省快遞業發展、監管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充分發揮立法保障和推動快遞業高質量、持續健康發展的作用,為浙江實現從快遞大省到快遞強省的跨越提供法制支撐。
界定快遞明范圍
浙江省是快遞業大省。2020年全省快遞業務量已近180億件,占全球快遞業務總量的12%、全國快遞業務總量的21.5%、長三角三省一市快遞業務總量的58.9%。實踐中,對是否將外賣配送、城市快運、閃送等點到點接收并投遞物品的活動納入條例調整范圍存在爭議。
經研究,快遞經營活動包含收寄、分揀、運輸、投遞等寄遞環節,由郵政管理機構負責監管,依法實行準入許可管理,對寄遞物品實行開箱驗視和安全檢查;而外賣配送一般點到點直接送達物品,目前主要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牽頭負責監管,未實行準入許可管理,也無安全檢查要求。二者在行為特征、監管主體和監管具體要求上存在較大區別。
為了準確把握快遞經營活動的內涵,根據國家郵政法對快遞的相關定義規定,結合國家對快遞業準入許可管理的制度安排,條例明確規定,快遞經營活動是指依法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的企業,在承諾的時限內快速完成物品收寄、分揀、運輸、投遞等環節的寄遞活動。外賣配送等點到點直接送達物品的活動,不適用本條例。
末端建設再推進
快遞驛站、智能快遞柜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和站點可以提高投遞效率,保障快件安全,“無接觸”式投遞能更好滿足疫情期間衛生防控要求。為此,條例對推進快遞末端服務設施和站點建設作出具體的規定。
條例要求,郵政管理機構會同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網格化布局要求,組織推進快遞末端服務設施、站點的配套建設。鼓勵快遞經營企業在社區、住宅小區、村莊設置智能快遞柜。明確新建住宅小區或者老舊小區改造,應當同步建設智能快遞柜或者預留建設智能快遞柜的場地。規定縣級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或者給予財政補貼等方式,引導快遞經營企業建設公益性智能快遞柜。
車輛通行“亮綠碼”
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在非機動車道上的通行權,是解決快件投遞最后一公里民生難題最為有效和合適的舉措,是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迫切事項,也是立法亟須解決的重點問題。
條例結合道路交通安全領域執法實踐,明確規定符合規定的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可以在非機動車道上行駛,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按照非機動車對其實施管理。同時對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的生產企業、生產標準和登記要求作出規定,明確由列入國家公告管理的三輪摩托車生產企業根據公開的企業標準生產,由快遞經營企業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申請登記。在使用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過程中,條例要求快遞經營企業承擔交通安全主體責任,對駕駛人員的行為規范、車輛通行管理要求以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時的責任認定和賠償責任承擔作出規定,同時,明確了有關違法駕駛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的法律責任。
快件投遞更規范
當前投遞作業中存在無效投遞、無法投遞、不規范投遞等問題,導致了快件收派人員勞動時間長、強度高、效率低、投訴多、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快遞用戶與快遞經營者、快遞從業人員之間的爭議較多。
為此,條例對規范和提升快遞服務,更好地平衡各方主體的合法權益作出規定。鼓勵電子商務經營者為收件人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快遞服務選擇。明確快件上門投遞的具體要求、快件投放智能快遞柜的條件以及收費規則。同時,對快件無法投遞情形的認定以及處理、快件遺失或者損毀造成消費者權益損害的賠償問題作出規定。
權益保障有溫度
實踐中,快遞從業人員流動性大,日均工作時間長,勞動合同簽約率低,社保繳納率低,勞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為了切實保障快遞從業人員合法權益,條例專設“從業人員權益保障”一章,明確規定,快遞經營企業應當與從業人員依法訂立勞動合同,與臨時聘用人員訂立非全日制用工勞動合同,依法參加社會保險,保障從業人員勞動權益。
條例要求,快遞經營企業應當合理確定勞動定額和計件報酬標準,建立合理的考核獎懲制度,同時規定,設區的市郵政管理機構制定單件最低派送費指引標準,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為了進一步營造社會關心、關愛快遞從業人員的良好氛圍,條例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因地制宜創造條件,為快遞從業人員提供休息場所和車輛充電等配套服務。此外,要求快遞經營企業應當依法建立工會組織,監督快遞經營企業履行用工責任,拓寬維權和服務范圍,維護快遞從業人員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