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應龍



一、背景
一堂課就是一篇論文,有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
天安門廣場的每一次閱兵,都會激起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
2015年“9.3閱兵”之后,我設計并執教了“閱兵中的數學故事”一課,產生了非常好的反響。北京市教委李奕副主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2015年12月10日《人民日報》以《用故事搭建課堂》為題報道了這節課。
不過,那節課主要表達的是把課堂教學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現閱兵中蘊藏著的數學之美。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當下,在香港發生“反修例風波”并升級演變為一系列暴力破壞活動后,我深深體會到“愛國”是核心價值觀中的核心,每門學科都應該努力有所作為。
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前夕,我在辦公桌上和電腦中各設了一個文件夾,用于收集有關閱兵的資料。我十分期待能從這次閱兵的震撼中,上出一節嶄新的、愛國的“閱兵中的數學故事”。
2019年10月9日,凌晨3點,我做了一個夢。夢中,我在講“閱兵之美,美在速度”。那,速度是快美,還是慢美呢?超常就美。原來閱兵之美,是非常之美,閱兵中展示出的一系列速度,是祖國發展速度的縮影。太妙了!我趕緊開燈,記下了夢中的思考。
創課,最關鍵的是要發現一個好的問題。“閱兵之美,美在哪兒呢?”無疑是值得理性思考的問題。經過與老師們反復探討、北京市教工委李奕副書記等專家多次指導,我超越了自己。我制訂的教育目標是學生學習運用數學語言,禮贊閱兵,謳歌祖國,厚植愛國心,為成為世界的中國人而學。
在“閱兵之美”的課堂上,五年級的學生欲罷不能。我撰寫的《閱兵數學課,厚植愛國心》刊登在2020年第4期《小學數學教師》雜志上。
二、簡介
上課之初,播放國慶閱兵式上儀仗方隊、海軍方隊、東風-41彈道導彈方隊通過檢閱區的視頻片段,把學生帶入氛圍。
肯定學生課前參與的高質量之后,教師提出問題:“閱兵之美,美在哪兒呢?”這節課就從三個故事中研究這個問題。
1. 第一回:破解“6米”之謎
教師提出問題:“我們都知道,這次閱兵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國家慶典,在天安門廣場放飛了7萬只和平鴿、7萬個氣球,空中梯隊拉出了7條彩帶。你知道嗎?將軍和第一排士兵距離6米。現在,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幾次教學實踐,學生們都能提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什么間隔的卻是6米?”
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數據,獨立思考,小組交流,最后明白了—正步一步75厘米,如果距離是6米,領隊將軍踩上敬禮線,發出“向右看—”指令,8步之后,第一排士兵就可以整齊地踩上敬禮線;如果距離是7米,第一排士兵踩上敬禮線需要9.3步,那就不美了。
最后,教師出示數學家的話:“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學生們紛紛點頭表示認同。
2. 第二回:為了神圣的那一刻
教師提問:“閱兵式中,踢正步通過檢閱區的那一刻無疑是神圣的。好幾位同學都提出了非常好的問題—一個方隊通過檢閱區的時間有多長?你覺得要不要計算一個方隊通過檢閱區的時間到底是多久?”
學生們用學過的“火車過橋問題”“植樹問題”的知識,都能圓滿解答。
根據“一步75厘米,一分鐘112步”,計算方隊正步速度是“一秒走多少米”時,不少學生沒注意到單位變化,算出的答案是“140米/秒”。教師不動聲色,詢問大家是否坐過高鐵,一般高鐵的速度是250千米/時,換算一下,是69.4米/秒。教師指著“140米/秒”和“69.4米/秒”,笑而不語,學生們恍然大悟,笑翻了。
然后,學生們獨立計算出徒步方隊通過檢閱區的時間是84.2秒,而不少新聞報道里這個數據是錯的。學生們感到無比自豪!
最后,教師總結:“孩子,你知道嗎?為了這神圣的84.2秒,參閱官兵們苦練了5個多月;為了這神圣的84.2秒,參閱官兵們每天苦練10多個小時;為了這神圣的84.2秒,參閱官兵們平均每人踢壞1.5雙皮靴。這神圣的84.2秒背后艱辛的付出,讓我們明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學生們齊誦:“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教師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3. 第三回:如果我來解說“東風-41”
教師播放軍事專家用數據介紹東風-41的視頻,學生們聽得很振奮。“東風-41飛到美國需要多少時間呢?”這是大多數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順勢說美國人也是這么想的。學生們笑作一團。教師接著說:“你知道嗎,美國的軍事專家驚呼:‘中國的東風-41太厲害了,30分鐘能飛15000千米。(板書:15000千米? 30分)你們能不能算出東風-41一小時飛多少千米?一秒飛多少米?”經過計算,得出結果,教師板書:8333.3米/秒。
教師小結:“本來我們覺得高鐵69.4米/秒已經夠快了,但是,東風-41更快,8333.3米/秒。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投影主持人康輝和海霞的解說詞后,教師設問:“當我們心中有了數,再來看這些解說詞,是不是覺得更加美好了?請有興趣的同學試一試,如果用上數據解說呢?回家講給爸爸媽媽聽,你將選擇哪些數據?”
教師小結:“同學們,現在我們知道了東風-41非常厲害。但是,東風-41那么厲害是為了保家衛國,不是為了窮兵黷武,我們是不會主動讓它從北京飛到美國去的。中國人以和為貴,我們衷心希望東風-41一直不用飛起來,那就是東風-41最大、最好的用處。同學們,東風-41的彈頭上寫著我們祖先的名言—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沒有用的用處就是它最大的用處,不讓它飛起來是我們衷心希望的!”
4. 全課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更加了解了祖國。
生2:我知道了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
生3:我十分佩服參閱的官兵們,他們能冒著酷暑給我們呈現那神圣的一刻,很了不起!
生4:讓我們更加深刻理解了火車過橋問題和植樹問題。
生5:“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用在解放軍叔叔身上最適合不過了。
生6:我更加深入了解了東風-41,我衷心希望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生7(激動地):我為我生為中國人而驕傲!
生8:我還從東風-41上看到了我們中國人的美好品質,即便有了強大的武器,但是為了和平,我們可以不用。
教師板書一個大大的“數”,并提問:你看閱兵式的時候,看到數了嗎?數在哪?
當學生說出“數在心里”后,教師在“數”的外圍畫上一顆大大的“心”(見圖2)。
師總結:當我們心中有數,再看閱兵就更加美好。孩子們,閱兵之美,美在哪兒呢?美在力度,鏗鏘有力,震撼人心,彰顯了東方大國的磅礴偉力!(指示板書的0.03秒、75厘米、8步、21.9米、84.2秒、100%、100米)閱兵之美,美在精度,米秒不差,讓我們聯想到一系列的“中國精度”。 (再指示板書的1.4米/秒、69.4米/秒、8333.3米/秒)閱兵之美,還美在速度。那,速度是快美還是慢美?
生:快美。
師(微笑):慢就不美了嗎?孩子,你知道嗎?原來閱兵正步是一分鐘116步,這次是112步。(板書:116)請你再看升旗方隊。(播放升旗方隊正步視頻)
猜一猜,升旗方隊的正步,比海軍方隊—(生:慢)多慢呢?(板書:66)1分鐘66步。慢了,就有一種定格的美。閱兵之美,美在速度,是快美,還是慢美?
生(齊):都美!
師:該快的時候,越快越美;該慢的時候,越慢越美。生活中還有越慢越美的嗎?
有的學生說“夕陽”,有的學生說“讀書”,有的學生說“在市區開車”……
師:身體衰老的速度也是越慢越美。中國人的平均壽命1949年是35歲,剛剛統計出來的2019年是77歲。孩子,身體衰老的速度越慢,背后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看閱兵的時候,不管是屏幕里面還是屏幕外面,我們都看到了一句話:好的生活寫在臉上。閱兵之美,美在速度,它讓我們看到祖國日新月異、翻天覆地的發展速度;閱兵之美,美在速度,它讓我們自豪,我們有讓世人驚嘆的“中國速度”。
孩子們,好玩的時候,我們希望時間過得慢些、再慢些。(看手表)今天,手表的速度快了,時間到了,下課吧。
學生們不肯下課。聽課的老師們熱烈鼓掌。
三、反思
下課了,我熱淚盈眶,目送學生離開。這,就像約會分手的那一刻,彼此都是戀戀不舍;也像一篇論文寫成之后,心滿意足。
“萬世師表”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在這節課中,師生就是心心相印的,學生都像是我的“托兒”,我把真課上得像假的一樣。
一問:為什么會抵達這樣的境界呢?
還是陶先生說得好:“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我一字一句學習完之后,心中暗喜:“這一次,我做對了!閱兵,本來就是為了激發愛國熱情。”也就是說,我課中呈現出來的愛國情感是發自內心的,不是被文件要求的。
我為什么能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呢?應該是2019年舉國上下的盛世豪情和愛國激情浸潤了我,“我們為共和國70年的輝煌成就喝彩,被愛國主義的硬核力量震撼”。而在國慶前后,亂港分子一直不斷擾亂社會秩序。痛定思痛,我們教育人深深自責。“心中有根,方能茂盛”是我發自心底的感慨。“位卑未敢忘憂國”,“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課,就成為我—一名教師表達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平臺和載體。
回望創課的全過程,我想起愛因斯坦的一句話:“真正的藝術有個特征,創作者心中有股非完成不可的沖動!”是的,我一直有這種激情和沖動。
再問:為什么會抵達這樣的境界呢?
我生命中的貴人李烈校長說得好:“以愛育愛,以學論教,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教師在課前深入研究了一系列閱兵中的數學問題,學生在課前也有很好的參與,課上交流的話題正是他們關注過的問題,那么他們的體驗一定是真實的、深入的。
學生的課前研究單,我修改了五六次,這有效保證了學生課前研究的針對性,保證了課中研討聚焦的質量。圖3呈現的是其中的兩份。
教師課前收集了學生的研究單,分類整理,并摘錄了學生的數據和問題。這保證了課上的以學論教和有的放矢。
三問:為什么會抵達這樣的境界呢?
還因為我堅持了“化錯養正”。不管學生的回答是對還是錯,我都欣賞他的積極參與,發現錯誤中的正確,發現正確中的創新,鼓勵學生積極地思考、想象。正像偉大的英國作家王爾德所說:“想象是所有樂趣的開端。”
執教37年的我已經明白:教師就是個導演,是個欣賞者,是不用我去教學生的,學生自動會教學生。“我不教學生,我只是為他們提供可以學習的環境。”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途徑和要求”部分指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要圍繞課程目標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挖掘課程思想內涵,充分利用時政媒體資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發展學生道德認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
我的“閱兵之美”,我工作室成員的“數說長征”“蘇州碼”“奮發‘圖強,中華有‘為—統計圖的復習”,等等,都可以佐證教育部的“路線圖”是正確的。這些題材不同的“論文”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教學也是一種創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本文榮獲2021年北京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案例評選一等獎。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