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傳播力—從心知到言明
@ 張小鋒(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著力扭轉“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和徹底解決長期“挨罵”的問題,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為包括中國高等教育在內的諸多領域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新機”。就中國高等教育而言,國際傳播力決定國際影響力和生存權,進而影響到經濟效益和文化軟實力。眾所周知,中國高校在世界的排名不斷攀升,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大幅提升,已經成為可媲美西方教育的“現象級存在”;然而,由于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傳播力不強、影響力不夠,世界上對中國高等教育的認知還存在傲慢和偏見,著力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傳播力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刻不容緩。必須竭力培養善于講好中國高等教育故事的人才隊伍,努力挖掘和凝練中國高等教育的“好故事”,盡力創造講好中國高等教育故事的契機,著力加強選題策劃和傳播平臺、傳播手段建設。
@ 高金萍(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中國高等教育不僅是中國文化的一塊亮麗名片,而且是中國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載體,恰如棱鏡般折射著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當前,中國高等教育亟待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向世界講好中國高等教育的故事。一是要圍繞高等教育講好人的故事,用國際化的敘事方式生動呈現教師辛勤育人、學生不懈追求的精神,用教師之愛感染國際受眾。二是要講好高校制度建設的故事。中國高校以制度建設推進整體發展的故事是中國制度優勢的一個重要部分。三是要講好高校創新發展的故事,用高校的發展映射中國社會的進步。講好中國高等教育的故事,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傳播能力,有利于形成與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賦予更加濃郁的中國文化色彩。
@覃川(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新聞中心主任):
在加快“雙一流”建設、推進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闊步邁進的中國大學,要自覺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堅持開放辦學方針,加強國際傳播工作,積極發揮在教育文化領域國際交流合作中獨特的“搭橋”“握手”“交心”作用,助力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多維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為提升國家軟實力、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大學需要進一步健全“大宣傳”工作格局,以融媒思維拓展傳播渠道載體和“朋友圈”,著力把握議題設置和內容策劃創作主動權,持續創新話語體系和敘事方式,善用新技術和智能手段,實現高效精準的傳播效果。一是增強綜合性的國際傳播力,全面擴大學校知名度。二是充實關鍵性的國際影響力,打造與世界一流相適應的大學品牌。三是培育前瞻性的引導力,逐步贏取廣泛認同度。
@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傳播能力要從心知跨越到言明,重要是深入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論述。一是國家戰略。要強化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對加強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出明確而具體要求,建立國家需求臺賬,明確定位、長遠規劃、統籌安排、規范管理、檢查督促。二是領導決策。要盡快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納入大學黨委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和重要議事日程。教育主管部門和大學黨委要充分認識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要從直接關系中國形象和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和未來的戰略高度,強化認識、科學統籌、整體謀劃。要建立長效機制,加速基礎建設,創建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傳播新格局。要科學協調國內國外傳播,努力做到內外兼顧、內外協調、內外結合、內外雙贏。
@胡昊(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
在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科學完善的評估體系對傳播活動的設計與決策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學校需要科學的評估指標、標準化的測量方式,從多樣化的維度對國際傳播效果進行全面的考察,可以以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主要考察維度。傳播力指高校國際傳播的基礎建設水平;引導力指媒體效果的深度,體現在對受眾行為產生影響的能力上;影響力指傳播效果的廣度,考量的是受傳播影響的國際觀眾地域分布的廣闊度,以及對國際傳播工作中信息編碼與解碼流程的完成能力;公信力指受眾對高校媒體信息的信任程度,事關高校在國際傳播中正面形象的塑造。國際傳播能力的考察除了以“四力”作為評估維度,還要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科學性、周期化開展,以建設立體全面的傳播評估體系。
排行榜“盛行”—從國際化標準到自主引領
@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在排行榜“盛行”的大背景下,重要的是正確處理國際化標準與自主引領的關系。一方面,應該明確的是,排行榜與國際化標準之間并不是等號。對各種各樣的排行榜,都應該辯證地看。對待排行榜,現在“盛行”的一種非常不好的現象:對自己有益的,不管其是否權威、是否科學、是否可信,也會大肆宣揚;對自己不利的,從不認真查找短板,抓緊整改。事實上,排行榜之所以“盛行”,是因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參考價值。要把排行榜當成一面“鏡子”,當成激勵自己前行的動力。另一方面,國際標準要與自主引領有機結合。在改革發展創新中,高校既要參考國際化標準,更要得體適度地自主引領。在堅持自己的辦學方向、辦學宗旨、辦學任務、辦學特色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國情、社情、校情,作出一系列關系學校發展的重大戰略性決策。但自主引領絕不等于盲目自信、剛愎自用。要把自己主動置身于國際高等教育激烈競爭的大背景下加以審視,否則,“坐井觀天”式的自主引領只能將自己引向歧途。
@ 田陽(中國林業教育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黨委書記):
各種大學排行榜日益“盛行”,然而,由于評價體系設計、指標選取等方面的差異,不同的排行榜產生出不同的排行結果,需要我們科學統籌學術邏輯和國家需求,科學辯證推動大學質量評價,進行深入思考。一方面,從學術邏輯的維度來看,國際上對學術成果認定等形成了一系列通行標準,我們應以寬廣的國際視野進行充分借鑒、采納和運用,豐富評價標準的國際融通性。同時,我們應加強與現有國際主流學術排行機構的交流合作,為國際標準的制定優化作出中國貢獻,助力中國大學國際化發展。另一方面,從國家需求的維度來看,我們要堅決落實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一流大學的國家導向,從強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等綜合性貢獻度出發,科學設置符合國情、教情的服務國家和發展性評價指標,引領大學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心無旁騖地抓好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國際合作和文化傳承創新等建設任務,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 楊敏(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長期以來,包括大學排行、學術排行等在內的各類榜單都被西方定義,體現了西方的價值和標準。我國各行各業長期堅持“與國際接軌”,積極學習借鑒西方的做法,在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激勵作用,推動了各項事業發展。但是,對各類排行榜趨之若鶩,就會進入過猶不及、削足適履的誤區。我們要始終清醒地認識到,排行榜并非一無是處,但它只是一種量化評價的參考,但絕不是唯一的標準。我們并不是要反對一切“排行”、反對一切量化考核,而是要立足實際,制定本土化的評價體系,實現評價標準從“國際化”到“自主化”的轉變。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各項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堅持立足中國大地干事業,同時借鑒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更好地為國家作貢獻。當前,各領域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領域都在探索如何“破五唯”,破除對排行榜的“迷信”。破的關鍵,就是能否真正做到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 程華東(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
排行榜“盛行”,反映在教育上,或異化為“名利場”,或迷失于“國際軌道”,失去教育應有之大氣、定力和職能,須重構教育評價體系,改善教育發展生態。應以“四度”為引領,堅持守正創新。一是以政治的高度看教育,強化教育自立。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應立足“兩個大局”,著眼“兩個大計”,心懷“國之大者”。二是以歷史的厚度看教育,激發教育自強。應從五千多年中華民族史、百年大黨和“兩個百年”國家現代化進程的歷史縱深,以唯物史觀、大歷史觀洞察教育現象,探尋教育規律,建設教育強國。三是以哲學的深度看教育,增進教育自力。教育終極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應堅持辯證思維、系統觀念審視教育問題,破解教育發展難題,提升教育治理現代化水平。四是以文化的溫度看教育,厚植教育自信。應堅守人民立場考量教育價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德立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五育融合”,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特約主持 鐵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