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名揚
摘 要: “形勢與政策”課是大學思政課的核心課程之一。深度學習從學習科學角度關注學生的認知方式、學習方式、知識遷移以及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培養等。在深度學習視閾下,對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形勢與政策”課進行分析,著眼教學發生的整個過程,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的教學活動入手,對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形勢與政策”課進行教學設計,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教學,提升教學效果,以期為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深度學習;黨史學習教育;“形勢與政策”課
引言
“形勢與政策”課是我國高校思政課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大學生認識新時代國內外形勢,深刻理解黨和國家事業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以及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的核心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學習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通知》明確要求,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在以黨史學習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以昂揚姿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努力奮斗[1]。如何通過學習黨史做到政治、思想和情感的認同,達到明理、增信、崇德和力行的目標是擺在思政課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思政課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大都停留在對知識的記憶、復述或是簡單描述的淺層次學習上,并沒有達到綜合應用和問題解決的高階思維階段,這樣的教學方式顯然不能達成黨史學習教育的目標。
近年來,得益于計算機科學的蓬勃發展,深度學習理念得到迅速普及,同時深度學習也是教育領域的重要概念,已成為全新教育理念與學習方式變革的標志[2]。通過深度學習,學生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注重對黨史知識的理解,主動探究黨史知識背后蘊含的意義,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形成知識結構,并嘗試把從黨史學習教育中學到的知識和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結合起來,形成反思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真正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深度學習視閾下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形勢與政策”課的困難分析
1.學生:學習動機弱,深度參與知識建構欠缺
在“形勢與政策”課上,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部分學生整堂課充當低頭族,精神懈怠,做其他課程作業等。一方面,是信息時代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增加了大學生進行系統性知識建構的難度。網上一些對歷史事件的所謂學術爭鳴、重新解讀,甚至戲說惡搞等極易使當代大學生陷入歷史虛無主義,價值觀變得混沌不清。另一方面,學生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灌輸式教育下,已習慣了教師的主控地位。學習停留在對一些基本黨史知識的淺層了解上,對其中蘊含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價值邏輯理解不深入,很難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并用其對歷史和現實進行分析,很難形成反思和批判能力。
2.教師:教學互動弱,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不佳
在目前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仍有相當部分的教師還是以傳統的灌輸模式進行授課,并沒有精心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選擇教學方法,也沒有認真思考應用教育技術來增進學生的參與,教學互動弱,教師主導作用發揮不佳。有學者從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條件視角出發,認為優質教學是教師使用多種教學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結果質量的教學。多種教學技術包括:有效地設計課程及其內容;創造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包括有指導的自主學習、項目式學習、合作學習、實驗與探究學習等;提供及時反饋;建設適應性的學習環境和靈活的學習支持系統[3]。從深度學習的視角來看,教師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就需要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創設情境,提供學習支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的引導。
3.教學內容:內容穩定性弱,問題導向的案例分析不足
在教學內容方面,“形勢與政策”課與其他思政課相比,內容穩定性弱,“主題變”“內容新”是最大特點。由于課程主題不僅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外交、港澳臺等幾乎所有領域,而且每個學期的內容都在不斷更新和變化,對于這些主題的背景、問題、原因、趨勢的分析,需要教師具有大量的知識儲備。在此基礎上,面對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學生,教師分析問題要具有相當的深度,既有理論分析也要有案例分析,如果只進行理論闡述而不進行問題導向的案例分析,就很難把問題分析清楚透徹,這對教師是很大的挑戰。目前的課程內容中問題導向的案例分析不足。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有大量的問題導向案例分析,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正確認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才能講清楚黨和國家所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機遇及挑戰。
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設計
1.課前:幫助學生了解黨史內容,激發學習動機
在課前,由于學生對將要學習的課程和任課教師都不了解,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重點是幫助學生了解課程,并建立對教師的信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一般來說,在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課前階段,教師可以在學習平臺上設計兩類教學活動。第一,了解課程信息類活動,如“課程信息早知道”“有句話對老師說”等學習活動。通過這類活動,學生可以了解到課程中黨史內容的基本信息,包括學習目標、內容大綱、重點、難點等。這些信息能夠幫助學生合理分配學習時間和投入精力,了解努力的方向。在“有句話對老師說”活動中,學生可以就課程的黨史內容安排、教學重點、教學支持、考核方式等提出看法和建議。這就體現出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一方面,教師可以快速了解本班學生的需求,提前對課程做必要的解釋和說明;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意見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微調。通過積極參與的方式,既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課程,又能夠使課程更好地貼近學生需求,還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和對課程的歸屬感。第二,學習活動,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對教師的信任。可以設計“教師自我介紹”活動,教師可以提前錄制好自我介紹的小視頻進行線上播放,等到線下上課時,教師再做一次自我介紹,幫助學生建立對教師的信任感和親切感。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正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2.課中: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學生黨史知識的深度建構
從深度學習的視角來看,學習的發生須回歸于具體的問題探究情境中,通過學習者的切身體驗,經由多次的信息加工和復雜的高階思維參與,驅動著學生對外部知識和自我認知的深度建構[4]。學習者之間只有通過不斷討論、對話、協商才能獲得對知識的深層次建構和理解[5]。如果學生不具備良好的信息加工能力,問題探究和協作學習能力,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因此在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形勢與政策”課的課堂教學中,要加強教師主導作用,促進學生黨史知識的深度建構。教師可以設計和組織“黨史上的今天”“黨史案例分析”等環節,學生在課堂上針對具體的案例發表看法,教師針對學生發言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促進學生個人的知識建構。教師還需要有意識地設計和引導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對話,促進交互與協作。例如:可以設計“黨史頭腦風暴”“觀點大碰撞”等活動,對學生們進行分組,不同分組的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教師適當進行引導以促進小組知識建構。在這些教學活動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對黨史進行探究式學習,促進學生對于黨史知識的深度建構。
3.課后:進行黨史學習成果的綜合展示,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與評價
在深度學習視閾中,課后是決定學生能否達成高階目標、發展能力的關鍵時期。在學習任務的推動下,此時學生知識獲得和建構的需求最為迫切,因此教師應當支持學生對所學知識遷移應用,解決問題,并通過黨史學習成果的綜合展示類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在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課后階段,教師可以設計參觀黨史紀念館、革命舊址、紅色遺址等活動,學生以黨史調研小報告的形式提交學習成果。學習成果的展示可以分為“線下實物作品展”或者“線上作品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目前結合VR、AR技術的網上虛擬展廳日益成為了學習成果綜合展示的平臺,學生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線上展示并加入了學校優秀思政教學資源庫,特別是通過微信、微博等公共平臺的大量轉發使學生體會到了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另外,在課后,教師還需要設計線上的“個人檔案袋”,在檔案袋里存放著個人和小組的學習過程性資料,學習成果、學習評價和學習總結等資料,幫助學生依據學習經歷,結合自我、同伴和教師評價進行反思,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加深對于黨史學習教育的理解。
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校級教改課題“基于學習通的‘形勢與政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1JGYB3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 .(2021-05-12) [2021-8-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2]何克抗.深度學習:網絡時代學習方式的變革[J].教育研究,2018,39(5):111-115.
[3]HENARD F, ROSEVEARE D. Fostering quality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M].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2:7.
[4]李松林,賀慧,張燕.深度學習設計:模板與示例[M].四川:四川師范大學電子出版社,2020:352.
[5]鐘志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6 (5):10-16.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