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翠峰
摘 要:詹姆斯·W.凱瑞提出的“傳播儀式觀”為傳播學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借鑒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實踐探索,高校可以通過加強信息傳遞中儀式化的文化表達、符號體系建構、文化內涵的挖掘傳承等方面提升宣傳思想工作效果。
關鍵詞:傳播儀式觀;宣傳思想工作;大學文化;新聞發布
儀式蘊含著組織中個體的個人愿望、生活態度和社會情緒。參與者往往根據自我認識對儀式符號解碼。當其中攜帶的集體記憶、習俗、價值體系等與個體產生心理趨同時,儀式便成為構建心理認同的重要介質。大學應將信息傳遞的儀式化作為推進文化傳承的重要路徑,在深化內涵、創新形式中發揮其凝聚人心、精神教化的功能。
美國傳播學者詹姆斯·W.瑞的傳播儀式觀改變著新聞傳播實踐的形態和方向。他認為,傳播“并非指信息在空中的擴散,而是在時間上對社會的維系;不是指傳達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種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召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禮”。這種全新的解讀顛覆了止步于信息傳遞的傳統新聞觀,將傳播現象及其研究置于人文關切下重新審視,也為當前作為大學文化活動重要載體的新聞發布和信息傳遞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北京協和醫學院(以下簡稱學校)在宣傳思想工作中引入“傳播儀式觀”理念,基于“新聞傳播亦是文化塑造”的認識,賦予各類儀式性活動的文化傳承、新聞發布、思政活動的三重屬性,探索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創新增長點,增強醫學教育發展的精神原動力,對大學文化傳承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傳播儀式觀對于提升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構建并優化宣傳思想工作三位一體的格局。2019年,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標志著宣傳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建設邁上新的臺階。《條例》規定,統籌分析研判和引導社會輿論,統籌協調精神文化產品創作和生產,組織指導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內容。《條例》明確了宣傳部門的文化建設、思政工作和新聞傳播等工作職能,與“傳播的文化觀”寓文化傳承于信息傳遞中的理念不謀而合。在傳播儀式觀中文化傳承的視角下審視和開展宣傳思想工作,有利于走出將其局限于新聞宣傳的誤區,扭轉宣傳思想工作幾大領域割裂的不良局面,創新工作模式,增強工作合力。
第二,有利于增強高校新聞傳播工作在輿論引導中的文化功能。大學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大學生活不僅是師生知識學習和品行磨礪,更在于自由交流、平等對話、共同求知以及師生間、校內外的文化交往。大學的新聞宣傳工作承擔著開展正面宣傳、輿論斗爭、新聞發布等職能。傳播儀式觀把傳播視為一個創造、修改和改造一個共享文化的過程,使傳播從信息傳遞拓展為儀式、藝術和文化。新聞發布作為大學最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之一,其文化屬性在傳播儀式觀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凸顯和強調,為將新聞傳播納入文化建設領域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三,有利于化虛為實地推進高校師生精神共同體的形成。傳播學的任務是解釋人類傳播過程的本質,強調人作為傳播活動的主體對各種符號進行解讀,并構建社會環境的思考模式。因此,諸多傳播研究學者致力于對傳播過程中態度的改變、形成和強化的心理等進行研究,并試圖進行準確描述。傳播儀式觀認為,傳播是共同信仰的創造、表征與慶典,將研究者的視線引到對文化含量傳遞和文化符號系統塑造上。高校宣傳工作注重在新聞發布等信息傳遞中加入文化符號和精神內容的展示,發揮文化的輻射和滲透作用,有利于挖掘宣傳工作凝聚人心潛能,幫助廣大師生在文化活動中達成共識、形成集體記憶,構建共同的文化環境和精神世界。
北京協和醫學院基于傳播儀式觀的文化實踐
學校多角度、全方位挖掘典禮儀式各類文本、形式的文化內涵,充分發揮文化傳承和思政教育功能。
第一,在傳統典禮活動中傳遞人文精神。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是高校最重要的傳統典禮儀式,因處于學生開啟學業和走入社會等重要時間節點,對學生專業精神和職業素養培養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學校著力豐富傳統儀式文化含量。例如:2018年以來,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院士圍繞“協和的氣質和精神”“我心疼你們淋雨,但更在意你們應該持有的精神”“功崇惟志 業廣惟勤”“志遠,德厚,才盛:知識分子應追求的三大品性”“醫學是最為可愛的專業、職業、行業、事業”等在畢業、開學典禮上作主題講話,對協和傳統文化和大學精神進行解讀,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達到“潤物細無聲”增聚正能量的宣教效果。典禮邀請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女士、醫學大家郎景和院士、金征宇教授和援鄂抗疫英雄曹彬、朱疇文等醫學界前輩專家,作為特邀嘉賓、教師代表、校友代表,講述他們對醫學的認識和在協和求學、從醫的經歷,傳遞醫學教育的先進理念,為醫學生成長提供借鑒。通過文學性的語言、理性的哲思和專業的理論建設先進典禮文化,給予廣大師生以審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啟迪,充分釋放傳統典禮的文化教育潛能。
學校注重典禮形式創新,將畢業典禮選址在首都劇場、協和百年禮堂、協和九號院等質樸典雅、充滿人文氣息的地點,邀請國家頂尖團隊進行現場布置、舞美設計和流程指導;在流程上增加“雨燕”合唱團齊唱校歌、優秀畢業生入場等特殊環節,并為學生制作帶協和標識的綬帶。美輪美奐的環境、別具一格的程序、特色獨具的服飾,增強了活動的儀式感、厚重感,提升了廣大師生的審美意趣和對協和文化的認同。
第二,在專業典禮活動中傳遞職業精神。解剖課是醫學教育的重點學科,是醫學生學習生涯中一個意義深刻的節點。學校將解剖課“開課儀式”作為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重要活動,組織學校領導和專家為學生們頒發醫學生的標志—白大衣,師生為“大體老師”(遺體捐獻者)敬獻鮮花等環節;并且安排特色內容—向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北京協和醫學院首位遺體志愿捐獻者顧頡剛先生的遺體骨架致敬。另外,學校還代表首都醫學教育工作者在長青園承辦北京市生命追思會,組織學生前往遺體捐獻者墓地致敬、獻花等。通過此類向遺體捐獻者致敬的儀式,指導學生通過與“大體老師”做精神層面的交流,深刻理解和學習他們為醫學教育發展以身相許的奉獻精神,樹立敬畏生命、學有所成、為國為民奉獻的職業理想。
第三,在大型新聞發布儀式中傳遞科學精神。學校注重遵循醫學教育規律,重視科學精神和科研誠信的傳承。學校圍繞重點工作和發展進程挖掘主題,廣泛開展新聞發布活動,并在其中設計儀式性的重點環節,深化新聞發布的內涵,拓展信息發布和文化建設的廣度。近年來,通過創造性地將全球招聘、“吳憲大樓”命名、學校新校區奠基及完工、中國醫學健康新聞發布會開幕、年度醫院/醫學院校科技量值發布、重大醫學成就和年度醫學科技進展發布等活動儀式化,倡導和光大協和傳統科學精神。通過增加豐富文化含量,建設面向未來的、開放的、健康的科學文化,培育良好創新生態,導引醫學科研方向,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第四,在各類儀式的新聞發布中增加文化含量。學校重視創新宣傳思想工作的方式,將新聞發布作為增強凝聚力和擴大美譽度的關鍵環節,不斷提升新聞發布的規范化水平,拓展內部媒體和社會媒體的交流互動頻率和深度。學校制定完善新聞發布制度,理順事前預熱—事中發布—事后完善的規范新聞發布流程,提升新聞發布的科學性;充分挖掘信息發布具有的文化屬性,增加生化系百年、“吳憲大樓”命名及揭幕等與院校史相關且具有文化含量的新聞發布議題,構建獨具特色的輿論環境和與之對應的育人環境。
在內部媒體建設中,圍繞百年禮堂修繕等文化新聞主題,通過加大新媒體新聞發布頻次等方式吸引更多受眾,提升關注度;加強傳統媒體建設,通過傳統報紙的專題化、網站改版、專題網站建設,提升傳播能力,激發傳統媒體的創造力;并制作富含文化內涵的宣傳片,以文化視角解讀事業發展進程;善用網絡直播等方式,增強與社會各界互動的即時性。
傳播儀式觀視閾對大學文化傳播的啟示
第一,重視儀式性的文化表達。傳播儀式觀認為,“將傳播作為一種儀式時,才能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這也是傳播的起源和最高境界。保羅·康納德則認為“儀式具有某些共同特點:它們不僅僅用自己的高度程式化和固定性,暗示對過去的延續,相反,它們的明顯特征之一,是公開聲稱要紀念這樣的延續,這種紀念儀式對于塑造社群記憶起了重大作用”。因此,大學在宣傳思想工作探索中,要注重增強各類儀式性活動的文化象征意義,并持續從形式和內容上推進標準化、同質化,并周而復始地堅持和強化,實現群體成員精神上的代際聯結,并以此發揮儀式維持群體情感的功能。
第二,注重符號體系的建構。詹姆斯·W.凱瑞還對儀式的傳播性和傳播儀式觀兩個概念進行區分,強調傳播的社會性與表征性以及符號被創造、理解和使用的社會過程。關于傳播與文化、儀式之間的關系,傳播即文化,是建構、維系和改造現實的過程,其中符號起著重要作用。文化符號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變化是傳播建構文化帶來的結果,而文化符號又反過來影響著社會的變化。這就要求高校的信息傳遞和文化傳承中注重文化符號體系的建設,規范化地使用和表達,形成由集體創作、代表師生廣泛意志、具有傳播力的符號體系,并在持續的使用中加強穩定性,發揮其文化傳承載體的積極引導作用。
第三,注重大學文化的挖掘、重塑與傳播。傳播儀式觀認為,新聞傳播中信息傳遞的過程不僅僅是表現或描述,還通過幫助受眾理解生活中發現的意義,對世界進行形塑與建構,中心議題是“意義”。這種著眼于“意義構建”進行信息傳遞的觀點,為大學在新聞發布和文化建設實踐中完成對共同價值觀重塑的使命提供了思路。大學在文化活動中應當將深度挖掘學校精神內涵始終貫穿其中,加強校史研究,加強學校共同價值觀的凝練和總結,并探索以儀式化的活動、文本、意象等對文化進行具象的路徑,通過校內外各類媒體平臺廣泛傳播,達到豐富大學文化內涵,提升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詹姆斯·W. 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丁未,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3-28.
[2]邁克爾·舒德森.新聞社會學(第二版)[M].徐桂權,譯.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3-28.
[3]潘忠黨.傳播媒介與文化: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研究的三個模式(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1996(5):16-24.
[4]孟祥路. 變遷中的虛擬“迷群” —基于百度“越獄吧”的個案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學,2010.
[責任編輯:苑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