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柯紅
《十九日談》是一本豐盈的書,它指明了《古詩十九首》中那些平靜的力量,我總以為只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才值得銘記,這本書卻讓我明白日常生活本身更值得捍衛。沉甸甸的日常生活本身常被我所忽視,我以為更好的生活永遠在別處,絕對不是眼前的,可這本書告訴我只能看見眼前的、茍且的人,即使到了遠方,眼里也只有茍且,遠方救贖不了被蒙蔽的靈魂,著眼于當下,守護日常生活本來就是一種英雄氣概。要守護、關注日常生活的細節,成為能夠看透底蘊的人。
我將《古詩十九首》分為幾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等待。在《行行重行行》中,我也曾是或將來也許是那個在無可奈何的等待中耗損自己生命的女人,在不認識她之前,我會將自己人生的不幸歸結于命運的不公和他人的相負,可在她說出那句“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之后,我不敢說自己的怨嘆會一掃而光,但至少我會擁有等待的力氣。在《青青河畔草》的故事中,講述的仍然是等待離人的故事,她的等待中有守與不守的熬煎,也有生機綻放的美麗。春滿大地,郁色蔥蘢,在這樣充滿生機的環境中怎么可能因為離人的不歸而舍棄自身的美麗,這美麗不為別的,只為配得上這滿園的欲望,這欲望使處于愁緒的女人仍要保持勃勃生機。而《青青陵上柏》中是由死亡生出的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或許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時刻,即使在世間已經生活了好幾十年,仍有自己是暫時在人間旅居的感覺,人間既不會成為我的起點,也不會是我的終點,途經那些陵墓上的累累柏樹時,突然想到這些樹木難道不比自己經歷了更多的世事浮沉嗎?那么那些在富麗堂皇的宮殿中恣肆歡笑、縱情享樂的人難道會永遠停留在快樂的情緒中嗎?生而為人,注定要經歷各種情緒,快意的人生是短暫的,但憂愁永存,這憂愁無法排解,是我作為人的代價,這代價是叫我銘記“死”這根芒刺,不了解“死”、不面對“死”、不正視“死”,也就永遠無法理解自己的“生”。《冉冉孤生竹》也是關于等待的故事,她的等待是無關乎結果的,她不在乎結果,只在乎自己的狀態,即使她可以輕易被思君所傷,但她仍有她的堅韌與不屈,她的梳妝不為思君,只為守住自己美好的狀態。等待是人生常態,女性常常處于這樣的狀態中,被動的等待著。
第二個主題是遇見。《今日良宴會》是一個關于遇見的故事,是兩個原本以為自己孑然一身存于世間的人,而突然在宴會中與彼此相認的故事,是一個美好的我仍要充滿希望繼續等待的故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前一句讓人看清在人世間個人的身不由己,彼此鼓舞。《西北有高樓》是在弦歌聲中的遇見,彈奏音弦和歌而唱的人用自己成熟的技藝和獨有的經歷成就出了一段樂曲,她或許未曾渴望理解,但湊巧有個人聽見并懂得了,他以為這樂曲是彈給他的,兩個干渴的靈魂遇見了,這份相遇讓他珍惜不已。
第三個主題是距離,這些詩句早已存在于很多人的腦海里,但對于它們的解讀可能還停留在教科書里的闡釋。《涉江采芙蓉》是一首耳熟能詳的詩,一個離鄉人在遠方,看見遠方的芳草,他懂得欣賞眼前的芳草,同時把這鮮美的芳草敬獻給故鄉。《迢迢牽牛星》還是一首熟悉的詩,只是那時沒能讀出的況味現在有一些感悟。織女和牛郎之間相隔的那條銀河,橫亙在他們之間,這距離是每個人與他人、與自己、與世界的距離。
第四個主題是友情。《明月皎夜光》中有哀、有悲也有怨,這些情緒的對象都是朋友。友情是最難言說的,當人處于低谷期時,仿佛連朋友也拋棄了自己,那些個往日與自己交好的朋友漸漸疏于聯絡。人不會永遠處于高峰或低谷,不同時期的狀態也難免不同,高峰時覺得世界皆為我而來,低谷時覺得世界背棄自己而去,這些感受都真實,也有點虛幻,更多時候獨倚欄桿的夜晚,那些孤寂難耐的情緒更加真實,這樣的夜晚大概每個人都會度過。《庭中有奇樹》中的友情令人欣羨,看見美好的事物就想與你分享,因為你就是我心中的美好,甚至比這美好更值得珍惜,美好的物贈給與這美相配的人,對美好本身也是一種別致的禮物。《凜凜歲云暮》也是一首關于友情的詩,他有對良人回歸的盼望,這盼望形成了他靈魂的豐盈,因為人活在世上就渴求愛,渴望被愛,即使不得,他仍然盼望,仍然相信。《孟冬寒氣至》是一首不求回報的詩,他從與友人之間殘存的對往昔美好場景的回憶中獲得滋養,這滋養讓他無怨,他只擔心對方無法體察他的不忘,無法感受到他對這段感情的忠。
第五個主題是重整心靈。《回車駕言邁》讓我聯想到《紅樓夢》,那樣虛無的時刻讓我想到自己,人生的盛衰自有定數,獲得再多的名利也無法避開所有人都要面對的結局,倒不如坦然對之。《東城高且長》是一個原本要縱情享樂的人重整心靈的故事,他已做好恣肆人生的準備,但那音樂讓他的心靈重新騰飛,音樂喚起了他深埋在心的渴望,這重生的渴望讓他驚喜,這意料之外的饋贈又讓他獲得救贖。《驅車上東門》也是由死而生出及時行樂的詩,他看見了累累墳塋,也看見了墳塋之上的熱鬧,這熱鬧與那寂靜格格不入,但最后誰也逃不過,自己也將如此,所以不必花費額外的時間為延長生命而做無益的掙扎,不如此刻就開始盡情歡笑,讓那愉悅充盈短暫的人生。《去者日以疏》是一個更殘酷的故事,前一首詩中的墳墓還只是墳墓,但這首詩中墳墓被犁為田,故人的安居比不上現世的安穩,他們的安居之處比不上今人的生活,那些離去的人漸漸與世間的一切疏遠。《生年不滿百》是一首叫人及時行樂的詩。及時行樂聽起來多么玩世不恭,我曾經對這樣的詞充滿鄙棄,覺得應該投入到社會中去,有一分光發一分熱,在廣闊天地中大有作為。但這首詩告訴我,及時行樂是樂天而故意的放縱。《客從遠方來》是一首記住生活原本樣子的詩。看見生活的美好已經不易,無論在何種場景中要守護住這份美好更不易,但我也不能忘記,不能因為有了燈光忘了月光,不能忘記草豐茂,水晶瑩,花柔美,不能忘了大多數人類使用的物品本身只是對大自然拙劣的模仿,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我的來處。《明月皎夜光》是一首懂得家的意義的詩。“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是多么難得的狀態,通常每個人都會有段時間對現在的生活感到厭倦,想逃離眼前的生活,去到那個看似陌生又遙遠的地方得救,去了之后才發現遠方也拯救不了一顆不想要看見的心。當人在遠方中尋到趣味時,更容易忘了真正的家,可這首詩卻說:雖然此刻已經很高興了,但不如回家更讓我開心。這才是真正的心中有家之人,他明白家的意義,卻老是回不了家,即使這樣,他也能從眼前的事物中看到家的影子,他不因自身的不幸遺棄眼前的生活,也就能夠永遠看到自己的家。
讀楊天銳《十九日談》這本書,讓我重讀《古詩十九首》,去尋找詩歌的題材和類型,從而明白日常生活的內在力量,珍惜眼前的人事,與古詩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