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聰 孫國慶
【摘要】隨著建筑行業的工業化轉型,現階段增強了對高性能混凝土產品的研發設計與實驗研究,擴大了高性能混凝土使用范圍,提升了建筑工程質量。本文以此為出發點,結合某框架筒體結構建筑工程,討論了高性能混凝土應用中的工作度、配合比設計、施工應用等內容。
【關鍵詞】高性能混凝土;框架結構;應用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8.085
以某建筑工程為例,建筑總面積為2.95萬m2,設計方案采用框架筒體結構。在混凝土工程中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強度等級分別為C50、C60。由于該項目屬于框架結構中的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所以,對于原材料質量控制、配合比設計、混合料運輸、攪拌泵送澆筑,以及澆筑后的保養等要求相對較高。通過細化指標、合理設計、精細化管理,積累了一些應用經驗。具體分析如下:
1、高性能混凝土工作度的選擇
首先,對施工場地與攪拌站之間的距離進行了信息分析,確定總距離為11.3km。采用常規運輸方案,需要經過40min才能將高性能混凝土送到施工現場。其次,根據對該路段的交通狀況分析,并計算現場施工操作時間,預計要60min才能完成。同時,混凝土澆筑采用泵送方式,要求在入模時,將塌落度控制在140mm以上。通過綜合分析后,確定制作混凝土的配比設計相關參數范圍:(1)以C60作為設計中的強度等級;(2)出廠(攪拌站)時的高性能混凝土坍落度應該控制在200mm以上;(3)進場混凝土坍落度應該控制在160mm到180mm范圍以內。
2、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2.1嚴格篩選原材料
首先,在選擇水泥時,以普通硅酸鹽水泥為準(PO42.5標準;生產企業:內蒙烏蘭水泥廠)。相關參數如下:(1)細度為0.08mm,篩余量(方孔篩)為3.7%;(2)標準稠度為24.5%;(3)初凝與終凝分別為1:44、3:19;(4)以3d為標準,其抗壓、抗折性能分別為22.8、4.5。以28d為標準,對應數據為47.2、7.9。
其次,粗骨料以反擊破葉麻巖為準(生產企業:包頭市西水泉石料廠),相關參數如下:(1)粒徑最大值25mm;(2)含泥量為1.2%;(3)壓碎值為9.7%;(4)堆積密度為1517kg/m3。細骨料為中砂,細度模數與含泥量分別為3.0和1.9%。
第三,選用S75級礦渣微粉作為礦渣粉。粉煤灰為電廠生產的II級料,相關參數如下:(1)細度45mm;(2)篩余量為18%;(3)相對密度為2.2g/cm3。按照要求需水量為105,選用深井飲用水。
第四,選用含固量為14%的聚羧酸作為外加劑,其中,引氣量為2%到3%,減少率范圍在20%到25%。
2.2配制高性能混凝土
第一,考慮到單位體積內的骨料在水泥高用量條件下會相應減少,并增加裂縫風險。所以,將其用量范圍控制在450kg到500kg以內。
第二,為了控制高性能混凝土強度,本次配合比設計中結合泵送需求,增加了高效減少劑,從而將水膠比控制在與進場坍落度范圍相一致的范圍之內,設計值小于0.3。
第三,通過實驗分析,不同的骨料參數下,混凝土強度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同時,砂率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在實驗室試驗后,最后選用了中粗骨料,以5mm到25mm為范圍選用連續級配石子。砂率范圍控制在39%到41%范圍以內。15%到20%的水泥用量由礦渣粉與粉煤灰進行代替。正交試驗中以3組配合比為準進行實驗,并進行復驗,最后確定選用以下配合比方案:(1)水膠比:0.32;(2)膠:1;(3)砂:1.03;(4)石:1.85;(5)外加劑:3.4%;(6)膠料總量:540;(7)7d強度:47.6;(8)28d強度:69.4。
第四,混凝土性能檢驗結果表明,在大氣溫度為12℃時,在0、30min、60min、90min的坍落度分別為210mm、205mm、195mm、185mm。符合高性能混凝土應用時,等級強度大于C50后,坍落度大于180mm的要求。平均密度為2510kg/m3。對干縮試件(規格:100mm×100×515mm)進行3d標準養護后,轉移到20℃左右的常溫環境下,對其1d、3d、7d、14d、28d的齡期進行測定,結果表明其收縮值分別為每米-0.425mm、-1.064mm、-0.851mm、-0.431mm、-0.001mm。其中,3d時的處于微膨脹最高值,28d時處于最低值。通過這種微膨脹狀態,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產品的密度,并改善其抗滲性。同時,對其碳化深度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在28d時,其碳化深度為0.5mm,說明不容易碳化。
3、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應用
在施工準備階段,先對地下一層墻體柱板進行檢查,確定鋼筋綁扎、模板施工等符合工藝標準后,采用一次性澆筑方案進行施工。本項目的組織設計中,以項目經理領導,成立了高性能混凝土質量控制小組。并開展了動員大會,對澆筑施工技術專題相關的內容進行了講解。進入高強砼澆筑施工作業現場后,先進行了清理工作,復核了澆筑要領。確定柱墻澆筑用量為450m3。
在澆筑施工階段,先用同成份的砂漿對泵管進行了濕潤處理,并配置了備用減水劑,預防不同澆筑階段坍落度不達標時,能夠通過添加減水劑進行及時處理。具體澆筑方法,以分層澆筑為準。每層澆筑厚度控制在50cm到60cm范圍之內。設備采用拖式泵、混凝土布料機,用泵管進行連接。以一個澆筑段為單元,擺放布料機。按照澆筑順序,從基礎一直澆筑到剪力墻、柱、梁,直到與梁板頂面通高時停止作業。振搗作業時,按照泵送形成的自然坡度,完成均勻振搗,要求以“快插慢拔”、“行列式”、“交錯式”進行操作。振搗插棒間距控制在40cm到50cm范圍,每點振搗時間控制在15s到30s之間。
在養護階段,首先根據水泥用量(475kg)、中柱尺寸(1200×1200mm),預測裂縫風險。再按照混凝土最高水化熱溫升計算公式Tmax=Mc×Q/(C×p)進行計算,其中,C=0.96,p=2400,Q=461,Mc=475kg,代入公式結果為95.04℃。再根據不同齡期的水化熱溫升值計算結果(3d、6d、9d時溫度分別為39.92℃、29.46℃、18.06℃),加上施工作業時的溫度25℃,可以得到3d、6d、9d時的混凝土內部中心溫度分別為64.92℃、54.46℃、43.06℃。此時,以模板施工方式為準,針對每一組合鋼模板進行保溫養護,主要通過加保溫層的辦法。測溫孔設置,以三根斷面最大柱為準。拆模后的養護主要以塑料薄膜覆蓋、包裹、噴灑養護液為主,養護時間共計14d。
4、高性能混凝土應用中的注意事項
從應用經驗看,雖然高性能混凝土在框架結構中的應用環節,已經證實了它的自密實性、工作性、高耐久性、體積穩定性,以及較長的使用壽命。但是,在實際應用環節,若要較好的發揮出高性能混凝土的此類特征中具備的功能及作用,使其在應用后產出綜合效益。仍然需要對其應用環節的諸項技術質量進行全要素分析,進而在完善技術質量控制指標的條件下,保障其比較優勢的有效發揮。具體注意事項如下:
首先,高性能混凝土的造價相對較高、管理要求較多,按照一般的市場價格與應用經驗看,比普通混凝土的造價高1/2左右。而且,對于原材料的質量要求也表明,應該將其中的水泥、集料粒徑、摻料、外加劑等進行嚴格控制。例如,在本項目中,就按照質量體系管理標準,嚴格對上述原材料的構成要素進行了嚴格篩選與實驗室試驗。這種細化原材料質量控制指標的辦法,可以較好的控制高性能混凝土成本投入,保障在高價格下的高性能優勢。
其次,在高性能混凝土使用過程中,施工早期不能排除因混凝土收縮導致開裂的問題。現階段,對于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水膠比方面,高性能混凝土本身即低于常規混凝土。因而,在預防施工早期開裂問題時,應該在水膠比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細摻料、超塑化劑之類的輔助性材料,增加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優勢。另一方面,施工早期混凝土開裂主要由收縮引發,而收縮的原因來自蒸發與水化。此時,需要按照實驗室試驗方法,對試塊內的相對溫度進行檢測。待證實其干縮性滿足需求時,再進行配料應用。例如,水膠比為0.26的高性能混凝土中,添加硅灰(10%)、萘系超塑化劑(1.8%)后,在3個月、6個月、1年中的相對濕度百分比呈現為持續降低狀態,分別達到了75%、72%、69%。但是,在6個月時的總收縮率往往不大于常規混凝土。因而,應該按照施工后不同階段的水化情況及收縮率,加強對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養護。尤其是自收縮方面,水膠比越小、自收縮越大。在這種條件下,加強“自養護”相對重要。建議在高性能混凝土的養護環節,從摻入料與外加劑方面,做好試驗檢測,確保在添加適量的粉煤灰與膨脹劑,以及保水外加劑的條件下,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自養護能力。
除以上造價控制與開裂預防方面的注意事項外,當前在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環節,已經從工程質量檢測的角度,配套設置了性能評價方案。因而,在針對原材料性能實施單一化評定的同時,應該借助軟件開發技術,開發一些能夠對其耐久性、其它性能進行全面檢測評定方案。
結語:
總之,通過使用配套性的綜合措施后,本項目中的高性能混凝土應用比較成功。也為后續的高性能混凝土在框架結構中的應用積累了一些有效經驗。建議在后續的高性能混凝土應用過程中,盡可能在配合比設計環節,加強對砂率的實驗研究,盡可能根據不同砂率下的粗骨料使用量、坍落度等進行細致分析,提高配合比設計時的精準度等。
參考文獻:
[1]桂林.土木建筑材料中的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和綠色材料[J].商品與質量,2021,9(2):375-376.
[2]孔令陽,江晨暉,陳焱,等.復合礦物摻合料高性能混凝土的試驗研究[J].浙江建筑,2021,38(1):65-69.
[3]秦學明.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及其存在的問題研究[J].建材與裝飾,2021,17(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