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文 余德紅
(1河南省商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外科 商城 465350;2河南省商城縣人民醫院外科 商城 465350)
胃穿孔是胃潰瘍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因胃穿孔后胃中積液和食物流入腹腔,從而引發各種并發癥,若不及時治療,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對于微小穿孔可通過保守治療控制病情,鑒于大多數患者為急性發作,手術治療已成為目前首選治療方式[1]。修補術雖可逐漸恢復胃穿孔患者胃功能,改善生活質量,但術后復發仍是臨床重點關注問題。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較為復雜,因此臨床應積極篩查出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并予以相應的干預措施,這是控制術后復發率,改善預后的關鍵所在[2~3]。本研究主要探討胃穿孔患者修補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168例胃穿孔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0例,女78例;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49.52±2.12)歲。納入標準:經腹部超聲、X線檢查確診為胃穿孔;符合手術指征;為首次接受修補術治療;精神狀態良好。排除標準:患胃部惡性腫瘤者;因外傷導致胃穿孔者;伴有全身急慢性感染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隨訪期間觀察患者復發情況,將術后3個月內復發者納入復發組,未復發者納入未復發組。復發評估:術后連續隨訪3個月,根據Visick分級標準評估患者術后有無復發。Ⅰ級:患者無任何穿孔相關癥狀,營養狀況良好;Ⅱ級:無或僅有輕微潰瘍或胃腸道不適癥狀,營養狀態良好;Ⅲ級:腹腔無殘留組織,無潰瘍癥狀,有腹脹、腹瀉、中度傾倒綜合征;Ⅳ級:存在復發性潰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根據評估標準將Ⅲ~Ⅳ級定義為術后復發。統計所有患者年齡、性別、穿孔時間、潰瘍程度(輕度、中重度)、穿孔直徑(≥5 cm、<5 cm)、縫合針數(>2針、≤2針)、腹膜炎(有、無)、進出針距穿孔距離(≥5 mm、<5 mm),對可能為胃穿孔患者修補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多因素分析建立Logistic多元回歸模型分析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修補術后復發情況分析168例行修補術治療的胃穿孔患者中,術后復發22例,占13.10%(22/168),術后未復發146例,占86.90%(146/168)。
2.2 胃穿孔修補術后復發的單因素分析經單因素分析顯示,胃穿孔修補術后復發與潰瘍程度、穿孔直徑、縫合針數、腹膜炎、進出針距穿孔距離有關(P<0.05);與年齡、性別、穿孔時間無關(P>0.05)。見表1。
表1 胃穿孔修補術后復發的單因素分析(±s)

表1 胃穿孔修補術后復發的單因素分析(±s)
相關因素 復發組(n=22)未復發組(n=146) t/χ2 P年齡(歲)穿孔時間(h)性別(例) 男(n=90)女(n=78)潰瘍程度(例)輕度(n=92)中重度(n=76)穿孔直徑(例) ≥5 cm(n=88)<5 cm(n=80)縫合針數(例)>2針(n=98)≤2針(n=70)腹膜炎(例) 無(n=90)有(n=78)進出針距 ≥5 mm(n=76)穿孔距離(例)<5 mm(n=92)44.68±2.32 7.24±1.18 12 10 6 16 16 6 18 4 6 1 6 4 0.960 0.407 0.010 7.722 4.201 5.745 7.039 7.481 0.339 0.685 0.922 0.006 0.040 0.017 0.008 0.006 18 44.26±2.26 7.33±1.14 78 68 86 60 72 74 80 66 84 62 72 74
2.3 胃穿孔修補術后復發的多因素分析將表1結果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變量說明見表2。將胃穿孔修補術后是否復發作為因變量(1=復發,0=未復發),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中重度潰瘍、穿孔直徑≥5 cm、縫合針數>2針、腹膜炎患者、進出針距穿孔距離<5 mm是導致胃穿孔術后復發的相關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說明

表3 胃穿孔修補術后復發的多因素分析
胃穿孔是臨床常見急腹癥,具有發病急、發展快等特點。目前臨床尚未闡明胃穿孔發病機制,多認為胃潰瘍是其主要病因,同時也與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有關。胃穿孔以腹部疼痛為典型癥狀,部分患者伴有惡心嘔吐或潰瘍出血,且胃穿孔后,胃內容物流入腹腔易引發中毒或腹膜炎等并發癥,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危害,應及時治療以控制病情發展。臨床治療胃穿孔主要采用修補術治療,部分患者術后恢復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術后病情易復發,影響日常生活,且關于復發率的問題臨床仍難以解決,故圍術期應及時找出影響復發的相關因素,最大程度改善預后[4]。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Logistic回歸分析,中重度潰瘍、穿孔直徑≥5 cm、縫合針數>2針、腹膜炎患者、進出針距穿孔距離<5 mm是導致胃穿孔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中重度潰瘍患者穿孔處存在嚴重的炎癥水腫情況,此時潰瘍局部較為脆硬,在胃組織處于高張力情況下進行縫合可能出現修補失敗,造成術后病情復發,故對于此類患者應于術前加強抗炎處理,待炎癥消退后進行手術。腹膜炎是胃穿孔常見并發癥之一,因胃中積液或食物流入腹腔引發感染,從而產生全身炎癥反應,術中進行腹腔沖洗消耗時間較長,且感染引發的炎癥同樣使胃壁組織脆性變化,最終導致手術失敗,對于此類患者同樣應加強抗炎處理,抑制局部炎癥反應[5~6]。穿孔直徑決定修補時的縫合方式,直徑較小時縫合僅需1~2針,直徑較大情況下需填塞大網膜進行多針縫合,且縫合針數越多對潰瘍面邊緣損傷程度越大,故術后復發率越高,應于術前確認穿孔直徑大小,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安全的修補措施,最大程度控制術后復發率[7~8]。進出針距離同樣為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手術通常選取距離穿孔處0.5 cm以上位置進出針,若距離<0.5 cm可能因組織松脆造成縫線脫落情況,從而導致術后復發,需行二次手術,故縫合前應謹慎選擇進出針距離,保障手術成功率[9~10]。
綜上所述,胃穿孔患者修補術后復發較高,且受多種因素影響,中重度潰瘍、穿孔直徑≥5 cm、縫合針數>2針、腹膜炎患者、進出針距穿孔距離<5 mm均是導致胃穿孔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臨床應加強圍術期診斷,做好相應預防措施,控制術后病情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