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玲
(河南省安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安陽 455000)
重癥顱腦損傷術后患者需長期臥床,且存在機體代謝慢、營養攝入不足等不良因素,易產生壓力性損傷,增加患者醫療負擔,且可能加劇病情,影響患者康復效果[1]。如何有效預防重癥顱腦損傷術后壓力性損傷一直為臨床關注重點。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為評價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的有效工具,有關研究指出,依據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評估結果給予患者針對性預防干預措施,可有效降低壓力性損傷發生概率[2]。但目前將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應用于重癥顱腦損傷的確切應用效果仍需大量研究論證。本研究分組探究基于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的護理干預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術后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的影響,以期為臨床干預提供一定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3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癥顱腦損傷手術患者116例,均符合《外科學》[3]中重癥顱腦損傷臨床診斷標準,且經頭顱CT檢查確診,擇期行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患者或家屬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惡性腫瘤、嚴重胸腹臟器損傷、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精神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顱內占位性病變者。依據入院時間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8例。觀察組男33例,女25例;年齡21~74歲,平均(46.72±8.29)歲;致傷原因:打擊傷13例,高處墜落傷21例,交通事故傷24例。對照組男31例,女27例;年齡20~72歲,平均(45.96±7.84)歲;致傷原因:打擊傷12例,高處墜落傷19例,交通事故傷27例。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致傷原因等)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定時為患者翻身,查看足跟、臀部、背部等受壓部位,并對受壓部位進行擦拭、按摩,確保皮膚完整性;密切監測患者呼吸、心率、脈搏等生命體征狀況,做好早期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患者與家屬對壓力性損傷的預防意識,并予以常規飲食、用藥、康復訓練指導等。持續干預至出院。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基于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的護理干預。首先由專科護士長應用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對患者進行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評定,評定內容主要包括剪切力和摩擦力、營養攝入、移動能力、活動度、潮濕度、感覺6個部分,每項1~4級評分,分值范圍6~24分,評分越低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越高。依據患者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評分情況將患者分為中高度風險(≤14分)、輕度風險(15~18分)、無明顯風險(>18分)患者,并給予相應干預措施。(1)中高度風險患者:采取強化管理干預,仔細記錄及匯報患者皮膚完整性、顏色等情況,協調、支持及加強科室之間溝通,并囑咐患者家屬為患者定時翻身,協助患者做好壓力性損傷預防;和ICU護士做好患者皮膚狀況交接班工作,保證交接班護士準確掌握患者受壓部位,防止受壓部位持續受壓,若有必要可采取強化干預。(2)輕度風險患者:采取科內管理干預,強化預警工作,護士長給予必要壓力性損傷預警指導,在壓力性損傷風險部位噴灑適量賽膚潤噴劑。(3)無明顯風險患者:應用變溫毯,鋪置雙層無皺無菌床單,應用海綿氣囊圈、氣墊床、臀墊等壓力減緩器具減輕局部受壓,提高局部透氣性能,防止應用約束帶,進行常規干預。持續干預至出院。
1.3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術后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及分期。壓力性損傷分期標準:全層皮膚與組織缺失,肌腱、肌肉均暴露為Ⅳ期;全皮層缺失,皮下脂肪暴露,未見肌腱、肌肉為Ⅲ期;部分皮層缺失,出現淺潰瘍,無腐肉與淤傷為Ⅱ期;局限性紅斑,但皮膚完整,經指壓不褪色為Ⅰ期,分期越高壓力性損傷程度越嚴重,皮膚無紅斑、膚色無異常為無壓力性損傷。(2)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情況(住院時間、ICU治療時間、機械通氣時間)。(3)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應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評估,總分95分,<60分為不滿意,60~80分為滿意,>80分為非常滿意。總滿意度=(滿意例數+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研究數據錄入SPSS21.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應用Ridit分析,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及分期比較護理后,觀察組術后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壓力性損傷分期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及分期比較[例(%)]
2.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護理后,觀察組住院時間、ICU治療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d,±s)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d,±s)
組別 n 住院時間 ICU治療時間 機械通氣時間觀察組對照組58 58 t P 9.87±2.35 13.96±3.14 7.942<0.001 5.79±1.62 9.15±2.07 9.735<0.001 4.06±1.48 6.82±1.79 9.050<0.001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重癥顱腦損傷術后患者極易發生壓力性損傷[4]。張衛華[5]研究報道,顱腦損傷術后經常規護理后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仍達22.73%。本研究重癥顱腦損傷術后對照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為20.69%,與上述研究接近,也提示重癥顱腦損傷術后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較高,且僅通過常規護理干預效果欠佳。臨床仍需積極尋找更為有效的護理措施,降低壓力性損傷發生率。
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為評價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的重要工具,陳珍鳳等[6]研究報道,術前Braden評分為開顱手術過程中患者發生急性壓瘡的獨立危險因素,針對Braden評分顯示高風險患者采取針對性干預利于減少急性壓瘡發生。何俐等[7]研究證實應用Braden量表采取神經內科壓力性損傷管理,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降低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本研究結果發現,經護理觀察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及分期更低,住院時間、ICU治療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更短,與上述研究相印證,表明應用基于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的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術后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促進患者恢復。考慮原因為基于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的護理干預利于發現隱蔽與暴露的風險因素,起到預報與預控作用,有助于早期找出危險因素并采取評價,預防壓力性損傷發生;且在護理過程中依據患者不同Braden評分風險分級制定對應預防措施,完善各項護理工作,對中高風險患者加強干預,嚴格交接班制度,加強科室間以及與患者家屬的溝通,提高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預防意識,有助于減少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8]。本研究結果還發現,觀察組護理后護理滿意度更高,表明應用基于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的護理干預可提高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與采取基于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的護理干預后護理人員預警意識更強,護理干預措施更具針對性等有關。綜上所述,基于Braden壓瘡風險評估量表的護理干預應用于重癥顱腦損傷手術患者可明顯降低術后壓力性損傷發生風險,促進患者恢復,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