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丁曉芳
早產兒由于機體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常常容易發生肺部感染,如治療不當或治療不及時,可演變為重癥肺炎,并常常合并呼吸衰竭,加重患兒呼吸困難、咳嗽等呼吸窘迫癥狀,急性發作時可致死[1]。臨床上主要采用抗感染對癥治療及機械通氣進行治療[2],同時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也有利于患兒病情的恢復。本研究的對象為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早產患兒,由于其各臟器均未發育成熟,營養儲備不充足,加劇了營養不良、水電解質失衡等癥狀,死亡率較高[3]。因此,本研究在給予持續正壓通氣(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治療的基礎上,輔助營養干預護理,分析了88例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早產患兒的病歷資料,以明確營養干預護理輔助CPAP治療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早產患兒的臨床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海安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接受住院治療的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早產患兒88例,根據患兒家屬所選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34例和研究組54例。2組患兒的性別、胎齡及出生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兒家長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符合對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4];(2)入組患兒為早產兒;(3)符合CPAP適應證者;(4)臨床病例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1)足月患兒;(2)先天性心臟病、染色體異?;純?;(3)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功能障礙、其他類型呼吸系統疾病患兒;(4)合并其他臟器(如腸道)疾病患兒;(5)患兒家屬拒絕本研究方法治療。
2組患兒均給予斯蒂芬CPAP-A新生兒無創呼吸機聯合靜脈泵注鹽酸氨溴索注射液(boehringer ingelheim espana, S.A.)進行治療,CPAP參數設置:初始氧流量為5~10 L/min,初始吸氧濃度為30%~50%,初始呼氣末正壓值為3~6 cm H2O,待患兒癥狀好轉,將氧流量調整為3~5 L/min,吸氧濃度調整為20 %~30%,呼氣末正壓值調整為1~3 cm H2O;氨溴索給藥劑量為體質量每1 kg給予30 mg,一次靜脈泵注給藥15 min,4次/d,連續治療7 d[5]。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干預護理:(1)對其母親進行母乳喂養方面的健康教育,采用母乳喂養,如無法獲得母乳采用早產兒配方奶喂養,通過連續監測嬰兒的體重變化,由生長變化趨勢判定喂養狀況是否合理[6];(2)患兒病房環境護理;(3)患兒呼吸道清潔護理;(4)患兒體位護理及安撫;(5)24 h動態監測患兒生命體征。研究組患兒在常規干預護理基礎上,聯合營養干預護理:(1)以母乳喂養為首選,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次之,并根據胎齡選擇適合的喂養方式,如重力法間斷管飼喂養、經口喂養等;(2)本研究納入的早產患兒體質量為800~2 500 g,體質量<1 500 g患兒給予1~2 ml微量起始喂養,每3 h喂養1次,喂養量達15 ml時改為每2 h喂養1次,維持喂養3 d,將每日喂養總量增加至30 ml/kg;體質量介于1 500~2 500 g之間患兒給予每日喂養總量30 ml/kg,每3 h喂養一次;當每日喂養總量達100 ml/kg時,可以按照1∶50添加母乳強化劑;(3)給予維生素A、D、E及微量元素補充劑及蛋白補充劑,1次/h[7]。
1.4.1 臨床療效評價 臨床療效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及無效。治療后,患兒的呼吸困難、咳嗽、哮鳴音等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患兒家屬對治療非常滿意、未產生糾紛為治愈;患兒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患兒家屬對治療比較滿意、未產生糾紛為顯效;患兒臨床癥狀、體征偶爾存在,患兒家屬對治療基本滿意、偶爾個別家屬與護理之間產生糾紛為有效;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沒有變化,甚至病情加重,患兒家屬對治療非常不滿意、家屬與護理之間產生糾紛為無效。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病例+顯效病例+有效病例)/總病例×100%。
1.4.2 營養指標檢測 分別于治療前后清晨空腹時抽取靜脈血5ml。采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維生素A、血清維生素D;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方法(ELISA)檢測免疫球蛋白G抗體(IgG),試劑盒購自南京森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3 血氣分析檢測及生命指征監測 分別于治療前后清晨空腹時抽取靜脈血5ml。應用PUZS300A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2組患者的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應用PM-9000A+多參數監護儀監測心率(HR)、呼吸頻率(RR);計算氧合指數(OI)、呼吸指數(RI);記錄2組患兒的呼吸支持通氣時間、重癥監護室(ICU)內觀察時間、總住院時間。
1.4.4 預后情況 治療后,統計2組患兒的有創機械通氣治療例數、死亡例數及出現并發癥情況,比較2組患兒的有創機械通氣給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死亡率。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2.59%)高于對照組患兒(76.4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早產患兒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例)
研究組患兒的呼吸支持通氣時間、ICU內觀察時間、總住院時間均顯著性縮短,與對照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研究組與對照組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早產患兒的呼吸支持通氣時間、ICU內觀察時間、總住院時間比較(d,x±s)
經治療,2組患兒的維生素A、維生素D、IgG水平均得到顯著性改善,研究組患兒治療后的維生素A、維生素D、IgG水平顯著性升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見表3。

表3 研究組與對照組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早產患兒的營養指標比較(x±s)
治療前,2組患兒的PaO2、PaCO2、SaO2、HR、RR、OI、RI水平之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經治療,2組患兒的各項指標均有改善,且研究組患兒的OI、PaO2、SaO2水平均顯著性升高,且HR、RI、RR、PaCO2水平均顯著性降低,與對照組之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4 研究組與對照組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早產患兒的血氣分析指標及生命體征比較(x±s)
研究組患兒的有創機械通氣給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死亡率均顯著性低于對照組患兒(P<0.01)。見表5。

表5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兒的預后情況比較[例(%)]
盡早給予吸氧治療、改善肺通氣換氣功能、及時糾正呼吸困難是降低重癥肺炎患兒死亡率,改善患兒預后的有效措施。目前臨床常用的無創通氣治療手段是CPAP,CPAP可以迅速糾正缺氧癥狀,對于改善肺泡順應性、防止肺泡萎縮塌陷具有促進作用[8]。由于早產患兒體內缺乏營養物質、代謝消耗過快,導致患兒營養不良、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延遲疾病痊愈時間,甚至惡化臨床結局。因此,對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早產兒采取營養干預護理措施尤為重要[9]。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的呼吸支持通氣時間、ICU內觀察時間、總住院時間均顯著性縮短,有創機械通氣給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死亡率均顯著性降低,且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2.59%)升高,這表明在營養干預護理措施輔助下,CPAP糾正乏氧效果顯著,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且營養干預護理措施促進了早產患兒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功能,改善營養不良的狀態,快速緩解癥狀,減輕肺部壓力,從而提高了早產患兒的存活率。這與黃鶯[10]的研究結果相符合。
維生素A屬于人體必需脂溶性維生素,是人體生長、發育以及免疫功能成熟的必需的微量營養素之一,參與調控機體諸多生物功能活動,維持小兒正常黏膜屏障功能,同時能夠維持機體上皮細胞的完整與調控細胞分化。小兒機體缺乏維生素A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風險,增加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11]。維生素D是多能性激素,與維生素A同屬于必需脂溶性維生素,對骨骼內外均具有正向作用,包括抑制炎癥反應、抑制腫瘤生成、防止氧化、改善心臟血管功能、維持黏膜屏障作用、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等。缺乏維生素D的小兒發生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及病情嚴重程度要高于維生素D含量正常的小兒,且維生素D含量越低,患兒呼吸道感染越重[12]。IgG是評價機體免疫力及營養狀態的客觀指標,同時也是具有抗感染作用的血清抗體。本研究中研究組患兒的維生素A、維生素D、IgG水平均顯著性升高是營養干預護理措施作用下的結果,營養干預在喂養起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起始的微量喂養對于早產患兒的腸道成熟具有積極促進作用,保障了營養供給,增強早產患兒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感染能力,從而促進疾病痊愈,改善臨床結局。這與石俊[13]的研究結果相符合。
CPAP通過形成持續氣道正壓,直接作用于萎縮肺泡,使得肺部SaO2含量及PaO2含量增多,肺部氣體容積增加,患兒肺部通氣換氣功能恢復,呼吸功能復常[14]。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的OI、PaO2、SaO2、RI水平均顯著性升高,且HR、RR、PaCO2水平均顯著性降低,這是由于營養干預護理措施可增強CPAP對早產患兒乏氧癥狀的改善,改善肺通氣功能,恢復萎縮塌陷的肺泡,減輕肺損傷,促進自主呼吸能力,使得呼吸頻率、心率減慢,呼吸指數降低。這與蘭敏[15]的研究結果相符合。
綜上所述,營養干預輔助CPAP對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早產兒具有較高的臨床治療價值,療效確切,患兒呼吸困難等癥狀的改善效果顯著,需要有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患兒例數少,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死亡率低,治療后患兒的生命體征較為平穩,預后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