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晶穎,張倩,石建波,周國中,姚均迪
急性精神障礙并非單一的疾病單元,在臨床上指2周內起病、病因不同、癥狀各異的一大類精神障礙的總稱[1],包括意識、認知、記憶、定向、感知、精神運動行為等方面的紊亂。高齡患者的腦組織結構和功能改變,對于內外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減退,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在治療過程中常常遇到首發或突發精神障礙癥狀的病例,給疾病的診治帶來困難。為更好地認識高齡患者發生精神障礙的病因并及時治療,本研究總結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虹口院區54例干部病房高齡患者急性精神障礙發生的病因及其預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虹口院區干部病房2011年12月至2020年2月首發或突發精神障礙的住院患者54例,均為男性,年齡(86.7±4.2)歲,年齡范圍80~99歲。既往無智力障礙、認知障礙、精神障礙、心境障礙病史及家族史,無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史。所有患者均為急性起病,其中首診18例,住院期間發生36例。
1.2 精神障礙臨床表現 診斷標準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關于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進行,包括器質性精神障礙與功能性精神障礙。具體癥狀有睡眠節律紊亂22例,意識不清狀態21例,認知障礙20例,定向障礙20例,幻視幻聽16例,妄想16例,行為紊亂14例,焦慮抑郁9例,暴力攻擊傾向6例,嗜睡5例,其他3例。
1.3 預后判斷 神經內科及精神科醫師會診明確診斷并藥物治療。臨床痊愈:癥狀完全消失,社會功能恢復至發病前水平為臨床痊愈。好轉:部分癥狀改善或消失,部分社會功能得以恢復。無效:癥狀未消失,社會功能未恢復。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2.1 病因分布 從表1中可見,54例高齡患者出現急性精神障礙的主要病因有感染、腦血管疾病、藥物、手術、內環境紊亂、臟器功能衰竭、內分泌代謝異常和心理因素等,分別為13例(24.07%)、11例(20.37%)、11例(20.37%)、7例(12.96%)、4例(7.41%)、4例(7.41%)、2例(3.70%)和2例(3.70%)。

表1 54例高齡患者急性精神障礙病因分布
2.2 預后 痊愈34例(62.96%),好轉11例(20.37%),無效8例(14.81%),死亡1例(1.86%)。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的儲備能力下降,其生理、心理調節功能也隨之減退,對于內外環境及各種刺激的適應能力也隨著年齡增高而逐漸下降。既往調查表明,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慢性疾病的總患病率是全體人群的2.5~3.0倍,其中,至少50%的老年人患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2]。而80歲以上高齡老人往往原有的軀體疾病種類更多,病情更復雜,當出現精神障礙時,其癥狀往往被其他原有疾病和新發病情干擾,更具有迷惑性,因而容易導致診斷困難和治療延誤[3]。
本研究結果表明,高齡患者急性精神障礙的主要誘因依次為感染、腦血管疾病、藥物、手術、內環境紊亂、臟器功能衰竭、內分泌代謝異常和心理因素,這符合科室收治人群特征。感染是本科室急性精神障礙的首要原因。本科室為部隊干部病房科,患者平均年齡大于80歲,部分患者長期住院,反復院內感染,尤其是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明顯升高[4]。細菌、病毒等對神經細胞損傷、內環境紊亂等導致的精神異常最為多見。其次為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年齡是腦卒中發生的不可逆危險因素[5]。高齡老人腦萎縮、腦梗塞等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增大,由腦卒中引起的精神障礙可以出現在腦血管疾病的各個階段,大多數患者起病后數月至數年內逐漸出現記憶力衰退、行動遲緩的癥狀,最終導致癡呆狀態[6]。再次為藥物因素,由于合并多重基礎疾病,部分患者用藥種類繁多,藥物引起的急性精神障礙也不可忽視。其中碳氫酶烯、喹諾酮等抗生素導致的精神異常最為多見,這與老年患者長期住院,免疫功能低下,抗生素應用廣泛等有關[7]。這種現象在停用藥物或者減量后,癥狀通常可以緩解。手術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因機體儲備功能低下、疼痛應激、麻醉用藥等因素,老年患者術后易發生精神障礙[8]。由于患者均為高齡,本科室手術量較少,因此手術引起急性精神障礙發病率低于感染、腦血管疾病及藥物因素。除此之外,多種疾病導致的臟器功能衰竭、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內分泌異常及心理因素等對老年患者精神狀態的影響也不可忽視。不能及時控制原發病的重癥感染患者多轉為持續的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有1例患者因重癥肺炎并發心力衰竭死亡。
綜上所述,老年患者急性精神障礙的影響因素多且復雜,各種因素往往相互影響和重疊。應盡快明確病因及診斷,積極治療,加強隨訪,關注后續認知功能損害評估。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將對患者長期預后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