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燕,王增龍,王雪靜
泌尿系結石是泌尿外科常見疾病之一,我國成人發病率高達6%,更讓人憂慮的是10年復發率高達80%~90%[1-2]。上尿路結石占全部泌尿系結石的90.3%[3]。作為一種典型生活相關性疾病,其發生發展與個體認知水平、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健康教育對于改善疾病認知水平、健康行為效果值得肯定,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基于多學科系統評估為基礎,通過對傾向、促成、強化三要素的針對性健康教育,在提高個體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其健康信念與行為的改變[4-5]。但目前應用于結石患者的文獻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格林模式健康教育應用于上尿路結石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上尿路結石患者97例,納入標準:(1)均符合《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2014版)》[6]相關診斷標準;(2)行上尿路結石手術治療者;(3)能正常溝通和交流;(4)可使用微信等工具者。排除標準:(1)合并認知障礙者;(2)合并重要臟器嚴重器質性疾病者;(3)嚴重聽/視力異常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1612),告知研究事項后,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共包括男65例,女32例,年齡22~68歲,病程2~6年。隨機分為觀察組51例、對照組46例。2組患者資料比較(P<0.05)。見表1。
1.2 方法 2組均給予上尿路結石患者相同的健康內容。參照文獻資料[7-8]編制《上尿路結石患者健康教育手冊》及PPT音視頻資料,包括上尿路結石相關基礎知識、健康生活方式、遵醫用藥、運動管理、預防結石復發等等。對照組給予上尿路結石患者常規健康教育,包括發放健康教育手冊、集中教育(利用PPT,入院及出院各1次,30~40 min/次)、個體指導(利用床旁護理時間)、隨訪管理(電話及微信隨訪)等等。觀察組聯合應用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1)組建格林模式健康教育小組:包括護士長、主治醫師各1名,專科護士及同伴教育者各5名,組織學習上尿路結石健康教育手冊、格式模式健康教育、同伴教育、微信教育等知識,共培訓5次,120 min/次,醫護人員經考試合格(理論實際操作考試成績>90分)方可參與上尿路結石患者健康教育。(2)評估:入院當天,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方式評估患者疾病認知水平、特異性生活方式,分析不同個體特征患者上尿路結石形成原因、復發因素,將其歸納為傾向因素、促進因素、強化因素;同時評估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及形式的需求,與患者一起制定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3)健康教育:①傾向因素:疾病認知匱乏、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導致結石形成及復發的主要原因。采用發放健康教育手冊、PPT集中教育(2次,45~60 min/次)、個體指導(單獨指導時間≥10 min/每例患者)、電視宣傳(醫院閉路電視開設專屬頻道,3~5次/d,3~5 min/次)等方式。②促成因素:護理人員教育能力不足與教育方式單調、患者缺乏有效社會支持是患者疾病認知饋乏、不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原因。加強對專科護理人員上尿路結石教育能力培養,建立健康教育“首問”責任制,強化分級分層考核管理,并與績效評估掛鉤。建立“預防結石之友”微信群,由5名分管護士擔任群組長(每組10~11名患者),實施包干定點健康教育,如結石健康教育的推送、患者的答疑解惑。組建同伴教育小組,在護士指導下開展上尿路結石同伴支持活動。實施家屬同步教育。③強化因素:對患者實施有效的監督管理,制作患者預防結石健康生活排行榜,發放到微信群中,每周評估患者健康生活方式,對排名前3名的患者給予適當獎勵(或紅包、或免費復查)。強化同伴支持(2次/月,60~90 min/次)、家屬支持(組建家屬微信群,指導其做好監督患者、暢通護患溝通渠道的工作。實施隨訪管理,門診隨訪(1次/月),電話隨訪(1次/2周),微信隨訪(工作時間患者可隨時咨詢,小組成員統一回復)。
1.3 觀察指標 (1)疾病認知水平:參照劉春霞等[9]、王靜[10]等文獻資料編制《上尿路結石患者疾病認知調查問卷》,包括基礎知識(5個條目)、飲食及飲水管理(7個條目)、運動管理(5個條目)、預防復發(3個條目)5個維度,每個條目評分1~4分,評分越高疾病認知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α=0.836。(2)健康生活方式:參照王燕等[3]文獻資料編制《上尿路結石手術患者特異性健康生活方式調查問卷》,每天早晚飲水、限制飲食成分、合理攝鈣、每天蛋白攝入<150 g、清淡飲食(食鹽<5 g/d)、控制糖食物攝入、每天尿量≥2 000 ml、控制體質量等8項,每項評分1~4分,評分越高健康生活方式越好。量表Cronbach′α=0.845。(3)復發:隨訪6個月,統計2組復發率。(4)健康教育滿意度:采用自制《上尿路結石患者健康教育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健康教育方式的認可度、健康教育態度、健康教育技巧、健康教育效果等,滿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總分>90)、滿意(總分70~90分)、不滿意(總分<70分)3個等級。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0.0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或率表示,采用Z或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疾病認知水平 與同組教育前比較,2組上尿路結石基礎知識等評分均增加(P<0.05或P<0.01);隨訪6個月,觀察組患者基礎知識、飲食及飲水管理、運動管理、疾病認知水平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健康生活方式 與同組教育前比較,2組每天早晚飲水等評分均增加(P<0.05或P<0.01);隨訪6個月,觀察組每天早晚飲水、合理攝鈣、控制糖類攝入、特異性生活方式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復發率 隨訪6個月,觀察組患者上尿路結石復發1例,對照組患者上尿路結石復發6例。觀察組上尿路結石復發率1.96%明顯低于對照組13.04%(χ2=4.437,P<0.05)。
2.4 健康教育滿意度 觀察組上尿路結石患者健康教育滿意度96.08%高于對照組80.43%(P<0.05)。見表4。

表4 觀察組與對照組上尿路結石患者健康教育滿意度比較[例(%)]
尿路結石臨床主要癥狀表現為腰腹絞疼、血尿、尿頻尿急。微創手術是治療上尿路結石的主要方式[11],但如何控制術后高復發率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尿路結石發病是一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更多的文獻研究認為,疾病認知的匱乏、不健康生活方式是結石復發的重要因素[12]。
常規健康教育表現為一種典型單向“傳遞-接受”的灌輸式培養模式,未能充分利用各種社會支持系統,教育效果并十分理想。格林模式健康教育是一種知識給養與行為改變的健康教育模式,通過對疾病社會學、流行病學、行為方式等多方面的系統分析與評估,將其歸納為傾向、促成、強化“三大要因”,然后進行針對性的干預[13-14]。傾向因素干預關注疾病認知水平、健康行為知識的“補給與重建”;促成因素干預通過利用醫護患(包括同伴支持者)各種社會資源,強化“補給與重建”效果;強化因素干預強調的是反饋與監督[15]。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基礎知識評分、飲食及飲水管理評分、運動管理評分、疾病認知水平總分高于對照組,與李文娟等[16]文獻報道基本相似。
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給予多元化、持續的健康教育與監督管理,是保證健康生活方式養成的重要途徑,對于尿路結石患者更為重要[17]。格式模式健康教育的傾向、促成、強化“三大要因”干預互為支持,能夠構建一個強大的“補給與重建”系統,在給予知識補給的同時,更關注健康行為方式的重建[18]。多元化健康教育通過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能滿足患者的不同需求,擴大健康教育效果,這是觀察組健康教育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的主要原因。護士的“首問”責任制、績效考核,是健康教育第一安全屏障。健康生活方式排行榜的設立,可激勵結石患者“正性行為”的產生;各種形式的隨訪管理,是強化行為監督的有效措施。從結果上分析,觀察組每天早晚飲水評分、合理攝鈣評分、控制糖類攝入評分、特異性生活方式總分高于對照組,孫歡地等[19]將格式模式健康教育應用于3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也有類似報道。
本研究結果表明,格林模式健康教育應用于上尿路結石患者中,有助于提高其疾病認知水平,規范健康生活方式,對于預防結石復發有積極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