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營過程中,許多企業存在業務與財務相分離的情形,二者各自孤立,沒有很好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信息孤島”,極不利于企業各項事務的有效開展。文章探討了在企業關鍵實務領域嵌入業財融合的思想,推動業財一體化落到實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以期可以為其他企業開展業財融合提供借鑒。
【關鍵詞】業財融合;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550.62;F530.68
一、企業實現業財融合的意義
(一)業財融合能為企業帶來效率的提升
業財融合實現了企業在運營和管理過程中業務流程和財務流程的相互統一。一方面,數據流轉的及時性和準確性能夠得到提升,相關業務人員完成事務的分析、決策、執行、反饋更有時效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財務可以及時調整執行方法,事后完善財務處理流程,使財務管理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使企業整體運營更加順暢。因此,業財融合可以使企業的運營效率與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二)業財融合能為企業帶來成本的減少
開展業財融合,規范的業務流程能夠使財務更快更好地獲取有效數據,財務在追蹤數據、核對數據以及監督、控制方面花費的人力、時間成本將大幅減少;此外,開展業財融合可以促進內部業務流程的精簡,降低企業不必要的資源支出,促進企業內部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多項工作統一協調,大大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和管理成本。
(三)業財融合能為企業帶來風險的降低
傳統模式中,財務人員處理單據和數據時,很多時候在沒有了解業務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復核原始單據的真實性、合理性和規范性,無法復核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也就無法對業務的具體情況做出有用的分析。業務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時候也無法及時得到財務的數據分析與反饋,不能及時調整策略與方法。這無疑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經營風險。
在相互隔離的情境下,財務數據不能精準地反映業務的情況,不能很好地監督業務,更不能為業務提供導向支持;與此同時,從業務傳導來的數據不能及時確認是否可靠和真實,也不能進行財務分析和使用。因此,財務人員與業務人員都不能及時客觀地識別和評估具體事務的風險。通過業財融合,存在于具體事務中的風險將得到及時識別與評估,企業可以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防范風險。
企業實施業財融合,不僅是運用信息技術、系統集成等手段將業務線與財務線在數據上對接起來,更重要的是在關鍵實務領域,例如,在實施預算管理、內部控制、成本管理、績效評價等環節中嵌入業財融合的思想,加強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的及時聯動和緊密結合,使業財一體化真正落到實處。同時,財務與業務可在目標、流程、數據、人員四個關鍵維度上進行融合,為企業帶來效率的提升、成本的減少、風險的降低,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二、推動企業實現業財融合的途徑
(一)在預算管理中推動業財融合的實現
企業可根據自身的經營特點和需求開展預算管理。在預算制定和執行中,由財務牽頭,各部門緊密配合。
運營預算和財務預算構成了企業的總預算,業務活動與財務活動往往互為一體,例如,企業的采購與付款流程,既是業務活動又是財務活動。在預算管理中可以有效推動業財融合的實現。第一,在預算編制中,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相互協作,選擇合理的預算目標確定方法,做出業務量預測模型,以此來確定合理的預算數據,并以業務預算調動財務預算,形成完善的業務預算內容。這樣可以使預算編制的范圍和項目更全面,使各個預算之間能形成整合。第二,在全面預算執行中,依據對各類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的整理、比較和分析,及時審批或確認相關的業務活動和財務活動的進程,實現業財一體化控制。
(二)在內部控制中推動業財融合的實現
在企業的內部控制中,財務要扮演關鍵角色,不能只局限于財務活動,而應該著眼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在決策、執行、制衡、監督、評估等環節做好把控。
具體來說,財務要在業務活動的關鍵點上采取控制措施。例如,在采購的付款環節,財務應當對付款的過程嚴密控制,在關鍵節點上發現非正常的情形時,停止付款;定期追蹤審查那些大額的、長期的預付款項,查閱采購業務各環節的記錄,發現有疑問的及時采取措施。業務從財務處獲取供應商往來款的核對數據、采購金額占比、材料損耗率等信息,在進行采購詢價、采購計劃和采購執行時要做到高效且減少失誤。由于企業內部控制流程具有動態性、折返性,需要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反復地進行互動溝通,以保證內部控制的順暢和有效;同時,在控制流程中的一些關鍵點上,財務要進行重點把關,進行重點控制。
(三)在成本管理中推動業財融合的實現
成本管理是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實施的一系列針對成本的管理活動。實施成本管理要以企業業務模式為基礎,將成本管理的觸角和抓手深入業務線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節點。在現代成本管理中,財務的作用更為突出。第一,財務不但核算成本,而且分析成本數字反映的事實,找出成本變動的原因,支持各項業務控制成本,減少成本耗費。第二,財務不但核算經營性成本,而且核算規劃性成本,在事項成本發生前與業務一起分析、規劃成本的結構和總額,從源頭上對產品成本或項目成本進行控制。第三,財務不但負責核算產品的制造成本,而且核算其他環節的一系列作業成本,從“總體”上判斷產品的盈利性和價值性。第四,財務不但關注各個環節獨立發生的成本項目,而且關注各成本項目之間的“此消彼長”關系。例如,花費在產品研發、設計中的成本較多,將有可能直接減少生產作業的制造成本。在現代成本管理活動中,業務和財務相互融合,更能動態地、系統地分析成本結構,控制產品成本。業務和財務相互融合,有助于利用“價值鏈”的分析方法,從總成本的控制入手,不斷優化與協調業務活動,使各條業務線價值最大化,從而形成持久的成本競爭優勢。
(四)在績效評價中推動業財融合的實現
有效的績效管理是企業成長和發展的驅動力,而有效的績效評價是企業實施績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優秀的企業越來越重視績效評價的導向作用,越來越重視績效的動因管理,不但重視財務績效,而且重視非財務績效。在績效評價中可以有效推動業財融合的實現。第一,在設計部門KPI指標時,財務部門應該指導業務部門擬定本部門考核的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包括反映績效價值的結果類指標和反映關鍵驅動因素的動因類指標,兩種指標相結合,可以全面地評價部門業務績效。第二,財務要洞悉業務的特點和實質,在對業務部門的績效評價中設置一定數量的財務指標,最大限度地體現該部門所實現的經濟效益;第三,在對財務部門的進行績效評價時,應設置財務對業務的支持度指標,以體現財務的貢獻度。總之,在績效評價中,應推動業務與財務之間的聯動、扶持與監督,促進業財融合的實現。
三、企業業財融合的方法
(一)目標融合
業財融合要在目標上進行融合。在企業實務中,業務目標和財務目標往往不同。業務部門可能僅關注自身業務指標完成的情況,對所涉及的財務指標關注較少甚至不關注;相反,財務部門可能僅關注財務核算指標的優劣和財務工作的完成情況,而對業務的完成進度不關注。目標的不一致會造成業務和財務在工作中相互抵觸,不容易達成共識。例如,銷售部門只關心銷售數量而不關心回款率,財務部門只關心客戶的應收款周轉率而不關心新客戶銷售的比例。業務重點關注的是銷售數量,財務重點關注的是銷售質量,這樣,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核對、分析數據時,由于關注重點不一樣,配合度將大打折扣。因此,融合業務與財務的目標非常必要。
實行業財目標融合,企業整體目標要優先于各個部門的目標。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人員要根據企業戰略目標和經營目標,找到業務和財務的平衡點,打破各自為政的界限,確保良好的運營效率和管控效果,聚焦于企業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
(二)流程融合
業財融合要在流程上進行融合。業財融合通常以現代信息網絡平臺為基礎,借助信息流程節點使企業內部的管理、業務、財務形成既融合又制約的關系。每類業務都有相應的流程,設置有相應的信息流程節點,財務要參與到業務的流程設計中,從財務角度衡量流程環節設計的效益性。首先,建立標準的業務流程,力求使業務流程中生成的數據在信息系統中及時、完整歸集,使業務系統和財務系統的數據保持一致。其次,建立有效的流程控制制度,界定責任歸屬和審批權限。對于審批流程,涉及部門的就以部門為主軸,審批權限按照部門對應的權責分配;涉及項目的就以項目為主軸,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審批權限按照項目對應的職責分配。業務與財務在流程上的融合,會使整個業務系統的運行快捷而高效。
(三)數據融合
業財融合要在數據上進行融合。首先,財務的基本數據來源于業務,業務與財務的數據要在格式、規格、口徑上統一。建立標準化的基礎數據系統,以方便財務核算,可按財務核算要求制定標準,統一核算科目,同一類型的業務核算盡量使用相同的核算科目。對于各個環節涉及的各種數據需統一標準。例如,客戶信息按統一的標準記錄,各種數據名稱的命名保持規范,合同編號按統一規則設置等。在數據系統中,基礎數據的參數設置、錄入口徑等需保持一致,以便后期可以便捷地使用數據調用、數據合并、數據匯總、數據分析等系統功能,保證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利用數據進行分析,業務和財務要使數據相互關聯或者共享,避免產生信息孤島,避免形成數據流通瓶頸,要使數據在各自的權限里容易獲取,通過財務數據信息共享滿足業務實施需求。在此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數據挖掘,通過數據來分析經營實效,為經營決策和管理決策提供支持。
(四)人員融合
業財融合要在人員上進行融合。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是實現業財融合的基礎。首先,打破部門之間的界限,加強跨部門溝通,有效協調業務活動與財務管理之間的關系。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要滿足業務需求,以實現財務部門對業務部門的高效服務。其次,業務部門的人員要增加對財務工作的認識,懂得自身業務活動的質量主要通過財務數據來反映,如企業技術人員在做產品開發時,除了考慮產品的功能與外觀等,還應當考慮成本問題,與財務人員就相關成本數據做好溝通。再次,財務部門人員必須熟悉業務流程,走出財務部,面向業務單元,深入業務核心,提升業務技能。對于體量大的實體,財務支撐團隊的建立是必要的。這樣的團隊可以按照不同的業務線和事業線來組織。財務人員應深入了解各項業務的實質和各項業務的需求。一方面可以切實監管和支持業務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可以對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提高數據的有用性,更好地應用于業務決策。最后,財務人員要對業務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普及財務知識。業務人員也要主動熟悉財務的處理流程和方法,在經營業務中合理運用財務知識,降低風險,減少失誤。
四、結語
在企業成長和發展過程中,伴隨著日益復雜的外部經營環境和日益激烈的同業競爭,企業在管理上需要更加主動、靈活,這就要求業財融合深入各項經濟業務活動中。然而,企業實現業財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一,預算管理、內部控制、成本管理、績效評價等管理活動是推動企業實現業財融合的有效途徑,企業應該在這些關鍵管理領域不斷實踐。而且,在日常實務活動中,要貫徹業財融合的思維,加強業務和財務的互動,將業財融合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第二,提高整體意識水平,將業務和財務在目標、流程、數據、人員上進行融合,統一認知,避免孤立感和對立性,增強二者的聯動性。
主要參考文獻:
[1]徐靜.業財融合推動精益財務管理轉型研究[J].商訊,2019,(7):57-59.
[2]袁蕾.企業“業財一體化”模式探討[J].財會學習,2020,(6):58-60.
[3]岳芳.從財務管理視角看集團企業業財一體化建設[J].會計師,2020,(6):23-24.
[4]孫興子.業財一體化體系建設在中小企業的應用研究[J].納稅,2020,(7):39-41.
[5]江新庭,聶紹芳,唐洋.對中小企業采購過程中內部控制的探討[J].商業會計,2010,(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