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王際娣
毛竹山村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城西部,共46戶156人,全村總面積約900畝。該村曾獲自治區文明衛生村、廣西“綠色村屯”、桂林市十佳魅力新農村、桂林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
村名叫毛竹山,是因為這里漫山遍野的毛竹。新發展起來的葡萄產業,更是讓這個小山村變了大樣。天剛蒙蒙亮,村民已經開始采摘當天要銷售的葡萄,成熟的葡萄經過夜間露水的滋潤,顆粒飽滿晶瑩剔透。毛竹山村曾是一個貧窮沒落的小村莊,如今依靠葡萄產業的發展,成了聞名遐邇的富裕村。
2021年4月2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乘車來到毛竹山村。沿著平整的水泥路,車子穿過山間的茂林修竹,一派田園風光涌入眼前。昔日槍林彈雨戰火紛飛的紅色戰場,如今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鋪展……
《小康》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毛竹山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成立才灣鎮葡萄種植協會毛竹山分會,采取“黨支部+理事會+協會+基地+農戶”模式,實施共同致富工程,積極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需要接續奮斗。在毛竹山村顯眼位置豎立著總書記的話語——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全州縣委書記朱鵑屏表示,將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為強大動力,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用好用活紅色資源,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穩步推進鄉村振興,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走在毛竹山村的村道上,《小康》記者一行發現3.5米寬的繞村水泥路被青山綠樹掩映,開得正盛的葛根花散發著陣陣清香,村內一棟棟小洋樓規劃有秩排列整齊,遠處成片的葡萄園碩果累累正值豐收佳節,一直延伸到山腳之下……一幅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畫卷映入眼簾。
才灣鎮葡萄種植協會毛竹山分會會長王海榮介紹,曾經的毛竹山村,全是土坯房,老百姓種植水稻等傳統農作物,收入十分有限。為改變這一落后面貌,村民黨小組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組織村民多次外出考察學習和試種探索,結合當地氣候環境引進葡萄產業。

毛竹山村因地制宜發展葡萄產業,“葡萄基地”變成“綠色銀行”,取得了“樹立一個、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良好效應。圖/ 張玉榮
2002年,毛竹山村第一批葡萄種植戶就在大家懷疑的眼光中誕生了。王海榮便是該村發展葡萄產業的“探路人”之一。“由于種植葡萄投入比較大,當時自己的內心也很忐忑。直到第二年葡萄豐收,一下子把成本收回來了,懸著的心才落地,這也證明了發展葡萄產業是可行的。”王海榮說。
葡萄產業的發展并非一朝一夕。王海榮告訴《小康》記者,發展葡萄產業除了需要資金,技術也是其核心內容之一。在毛竹山村,每年都會有才灣鎮農技站和全州縣農業農村局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對毛竹山村葡萄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當地還成立葡萄種植協會,推行“黨小組+理事會+協會+基地+農戶”模式,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和結對幫扶,培育了一批“土專家”“田秀才”。葡萄種植協會的成立大大促進了該村葡萄產業的發展,從種苗的選育、種植技術的普及、管理以及后期的銷售,解決了葡萄種植戶最關心的問題。
據介紹,毛竹山村實施共同致富工程,積極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加強技術培訓和結對幫扶,動員全村群眾種植葡萄320余畝,年人均純收入達3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葡萄近3000畝。其中,南玉、溫克、金手指、陽光玫瑰等優質品種深受消費者青睞。毛竹山村“葡萄基地”變成“綠色銀行”,取得了“樹立一個、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良好效應。
村民王德利家的小洋樓就建在葡萄園旁,他家也是通過種葡萄擺脫了貧窮。在他家客廳,習近平總書記與王德利一家的合影掛在墻上正中。說起總書記來到她家噓寒問暖的情景,王德利妻子羅玲玲感覺猶在昨日。如今她家不僅發展了葡萄產業,還在家門口擺起了小商鋪以增加收入,葡萄也有了毛竹山牌的精美包裝。
不僅如此,隨著葡萄產業的發展,年輕人開始返鄉發展。村民王佳是一名“90”后,往年在桂林市從事旅游行業。看著家鄉品質上乘的葡萄要輾轉幾手才能讓外面的消費者品嘗到,不僅品質有所降低,其價格也變得高昂,于是,她果斷辭工返鄉做起了電商,逐漸風生水起。
“在銷售旺季,最多的時候一天需要發出2000件左右的快遞,這不僅把自己家的葡萄銷出去一部分,同時也幫村民們銷了一萬多斤優質葡萄,忙碌時還需要請附近村民幫助采摘打包發貨。”王佳喜笑顏開。她現場給記者展示氣柱包裝好的葡萄,空運兩廣地區第二天就能到達,到達北京上海等地也只要三天。

習總書記考察后,大量游客來到毛竹山村,帶動了當地的發展。退伍軍人和當地村民合作,將村民家的小樓改成土特產店。圖/ 張玉榮
鄉村振興包括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為實現這些振興目標,需要全民參與全民行動。
在村民黨小組的引領下,毛竹山村成立黨群理事會,推行以“廣開門路征點子、理事會議定主題、村民大會集民智、集體決策定決議、統一實施抓落實”為主要內容的“陽光五步議事法”,建立村規民約、民主議事、矛盾化解“三大制度”,實現“村官治理”向“民主自治”轉變。
毛竹山村黨支部也多次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將鄉村風貌改造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列入村規民約,示范引領村民積極參與家園建設,自覺做到門前三包,逐步養成了健康文明生活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