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際娣
鳳崗鎮地處廣東省東莞市東南端,總面積82.43平方公里,下轄12個村(社區)。該鎮東、南、西三面緊鄰深圳,是莞深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同時也是外商集中的產業重鎮。
黨的十九大吹響了鄉村振興的嘹亮號角,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已經成為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一項重要戰略任務。該鎮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探索出一條“拓空間+活資產+強統籌+探新路”的產業振興模式,打造鄉村振興鳳崗樣板。
日前,《小康》記者從鳳崗鎮了解到,截至2021年6月底,該鎮村組兩級總資產130.4億元、凈資產121.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8%、26.5%。該鎮村集體經濟呈現穩步增長趨勢。近期發布的《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報告2020》中,鳳崗鎮位列第28名,比2019年排名上升3位,再創新高。
鳳崗鎮這一靚麗成績的背后,與黨建工作密不可分。記者了解到,鳳崗鎮目前現有在冊黨員3389名,各基層黨組織共228個。近年來,鳳崗鎮積極尋求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取得良好成效。在東莞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上,鳳崗鎮的經驗做法被當作優秀案例展示。
據介紹,根據基層黨建“全域推進、整鎮提升”工作方案,鳳崗鎮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帶領群眾、推動經濟發展的戰斗堡壘作用,開展黨組織“結對共建”活動,實現各類型黨組織和黨員共同參與的區域一體化黨建工作。
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鳳崗鎮快速反應,出臺了《鳳崗鎮人民政府關于加強鎮村聯動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成立由鎮長擔任組長的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為推動產業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是鳳崗鎮的生動寫照。在加強村級黨建方面,鳳崗鎮落實每村“十條”微實事,實施“人才下鄉、干部返鄉、能人回鄉”計劃,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持續發展壯大村組兩級集體經濟,推動村組集體經濟年收入穩步提升。
在推進黨建引領產業振興方面,鳳崗鎮先后組建了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專班和建立雙向反饋機制。一方面,鳳崗通過現場辦公和定期會議方式,為入駐該鎮的項目從選址、落地到辦理相關前期手續提供保姆式服務;另一方面,鳳崗鎮主動了解企業發展需求,幫助謀劃解決,推動企業加快增資擴產。

鳳崗鎮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探索出“拓空間+ 活資產+ 強統籌+ 探新路”的產業振興模式。圖為鳳崗鎮工廠自動化車間。
作為東莞市產業重鎮,鳳崗鎮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強鎮、商貿富鎮”的發展道路,數萬家大大小小的企業星羅棋布,產業帶來資金及人才的聚集,給這個鎮帶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鳳崗充分發揮臨深區位優勢,逐步形成了“資源集中、用地集約、項目集聚、產業集群”的園區發展和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新格局。
鳳崗鎮深知做大做強和做深做實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之道,該鎮通過鎮村合力,促進產業集約發展,即由鎮統籌開發村(社區)所有未開發利用土地,通過整治農村“散亂污”企業以及支持村組收購物業土地等方法,增加土地物業收儲,釋放產業空間。
據鳳崗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鎮已成功實施東莞市城市更新首宗“工改MO”項目(都市慧谷項目),該項目將實現年總產值不低于20億元。然而,這只是鳳崗產業振興的縮影。
鳳崗鎮通過資源聚合,促進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和發展,成功引進省、市重大項目11個,已累計投資91億元。其中,鳳崗鎮重點打造的京東集團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天安數碼、京東智谷等重大產業平臺,全部投產后預計可創造580億元產值、45億元稅收。
如何科學管理農村資產,在有限的空間內發揮更大效益是增加村集體收入的關鍵。為充分用好“土地”這一核心資源,鳳崗鎮成立了拓展優化城市發展空間指揮部和土地統籌工作領導小組,探索村組集體富余資金投資新渠道,支持村組收購土地及物業等經營性資產,以及參與重大項目建設。該鎮通過建立農村集體土地數據庫,健全收儲機制以及加快鎮村工業園連片改造升級,由鎮統籌開發村(社區)所有未開發利用土地,目前完成土地收儲800畝。
為規范、優化集體廠房物業管理,鳳崗鎮建立健全“兩本賬”、“兩個制度”——建立集體廠房物業管理臺賬以及重點企業名錄,加強日常管理的同時推動集體廠房與優質企業對接;建立聯動審批機制,優化交易流程,提高審批成效;建立廠房物業交易指導價格制度,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今年4-8月份,鳳崗鎮使用指導價格模型后的廠房物業的平均成交單價從14.6元/平方米上漲至18.2元/平方米,月租金收入上漲約124.7萬元。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鳳崗提出以生態產業化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通過探索集約發展用地模式,打造觀光農業、都市農業;目前該鎮已經投入近1400萬元,著力將竹尾田村農業觀光園打造成高端種植、旅游觀光類都市農業園。
值得一提的是,鳳崗是中國客僑文化名鎮,憑借這一特色,該鎮在全國首倡“客僑文化”品牌,推進文旅產業發展。通過推進全域旅游創建,持續打響“客僑文化”“象棋文化”“婚慶文化”等品牌。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