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靜 魏玉芝 蘇永玲
中國企業家精神的根源來自中華傳統文化,企業家應當從自己的文化源頭尋找生存發展之道。儒商文化是儒家思想與商品經濟法則相結合產生的具有較高道德水準的商業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商文化的價值觀、經營理念、管理思想及工作精神對培育當代企業家精神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非常重視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提出要培育、弘揚優秀的企業家精神,更好地發揮企業家作用。尤其是在當前我們正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激發和弘揚企業家精神至關重要。但是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企業家精神都是有文化傳承的,只有建立在本民族文化基礎上的企業家精神才是可持續、有生命力的。因此,中國企業家應從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培育新時代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精神是西方經濟學中的術語,是指企業家所具有的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自從18世紀3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一直在研究、探索企業家精神,提出企業家所特有的精神品質包括冒險精神、創新精神、敬業精神、合作精神、學習精神、執著精神、誠信精神等。至于西方企業家精神產生的根源,德國著名的思想家馬克斯·韋伯做了深入的探索,他寫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論述了新教倫理與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他認為基督教倫理為資本主義企業家提供了心理驅動力和道德能量,基督教孕育、生成了西方企業家精神。馬克斯·韋伯對西方企業家精神來源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一個重要啟示:企業家精神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產物,而是本民族文化精神和倫理道德的產物。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企業家精神的發源地所在,企業家必須從自己的文化源頭尋找自身的生存之道。
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文化思想曾經被成功地運用于經濟領域,形成富有東方特色的儒商文化。儒商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商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以子貢、范蠡為杰出代表,但真正儒商文化的興起是在明清時期。從明代中葉開始,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大批儒士紛紛棄文經商,他們將儒家文化思想與商品經濟法則相結合,“以儒術飾賈事”“用儒意以通積聚之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而引領儒商走向輝煌的正是建立在“義利統一”基礎上的經商模式,“以德經商”成為儒商的基本行為特征。
儒商文化以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為商業經營的指導思想,將仁、義、禮、智、信貫穿于經商過程的始終,主張以德經商。傳統儒商文化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先義后利”的義利觀。儒家認為“德”是一切財富的根本,修養德行是獲取財富的必要條件,《大學》講“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儒商將“德本財末”的觀念應用于商業經營,形成“先義后利”的義利觀。“先義后利”有兩層含義,一是在獲取利益之前先看經營行為是否符合道義,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二是通過義的方式獲取利益,即“以義取利”,經商過程要循理,要合乎道義。儒商的商訓也恰好驗證了“先義后利”的經商之道,如“財自道生,利緣義取”“先義后利,義中取利”“信義為本,祿利為末”等等。正如朱熹所說:“利是從那義里面生出來,凡事處置得合宜,利便隨之”。
2. “家國同構”的價值取向。由于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人生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儒商來說也不例外,儒商經商的根本價值目標是創家立業、光宗耀祖,而最高的商業理想則是經世濟民、實業報國。所以,當他們經商事業取得一定成就以后,一般都會擔任起“經世濟民”的社會責任,救苦濟貧,幫助弱勢群體。尤其是在發生自然災害或者是發生國難時,儒商都會慷慨解囊,將財富奉獻給社會。
3. “誠實守信”的職業信念。在儒家文化思想中,信是五常之一。《論語》提出“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中庸》認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正是受儒家誠信思想的影響,儒商把誠信視為立身之本、處世之道,誠實守信成為基本的職業道德。“一諾千金”“一言九鼎”都是有名的商業諺語,表示言行一致,專一不移。還有“誠招天下客,義納八方財”“銷貨無訣竅,信譽第一條”等都是儒商的經商秘訣。
4. “以變求通”的時變意識。儒商普遍關注市場變化,善于審時度勢、主張“趨時觀變、以變求通”,既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易經》認為:“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禮記·大學》提出:“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些“時變”思想對儒商的經營理念產生重要影響,明清時期晉商有一些重要的商業發明,比如“東伙合作制”“買樹梢”“票號”等都是儒商創新意識的具體體現。
5. “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一個“仁”字,“仁者愛人”闡釋的是“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儒商認為人是企業的根本,是企業經營中最能動的因素,解決好人的問題是企業成敗的關鍵。儒商的“以人為本”首先體現在善用人才,他們不僅給予員工合理的薪資待遇,而且在精神上給予關懷,人格上給予尊重,對生活困難的職工給予關照,不隨意辭退職工等等。其次體現在關心企業員工的利益和需求,注重員工的學習、進修及自身成長。并且注重與員工分享企業利益,把員工的利益作為企業經營的基本目標之一,如明清時期的“頂身股制度”就是一種很好的利益分享制度。
6. “貴群尚合”的合作精神。在儒家文化中,人們社會活動的價值目標,主要是群體(家、國)利益而非個體利益,形成群體價值取向。與此相適應,“和”成為儒家文化中處理人際關系的一個基本原則。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中庸》認為:“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正是在群體本位和“貴和”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儒商“貴群尚合”的合作精神,儒商喜歡抱團、富有合作意識,通過與他人的互助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明清時期的“商幫”“會館”“標會”等都體現了儒商的合作精神。
7. “勤儉敬業”的工作態度。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早在《尚書·大禹謨》中就有“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之說;敬業也是儒家做事的一種根本態度,孔子告誡弟子要“事思敬”“執事敬”“修己以敬”。所以,儒商不僅靠勤奮刻苦打天下,以節儉自律創業績,而且對工作精誠專一,腳踏實地發展事業、積累財富,使他們在充滿風險的經商環境中生存并發展下去。
儒商文化對培育當代企業家精神具有借鑒意義。首先,傳承儒商文化“經世濟民”的價值觀念,企業家要樹立家國情懷,以產業報國、實業強國為己任,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實現個人價值。第二,要樹立“以義取利”的經營理念,取“合義”之財,以“誠信”立身,做道德商人。第三,要樹立“互利合作”的共贏觀念,以開放的心態與他人協同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第四,要樹立“以變求通”的創新觀念,以“變易”的思維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勇于改革創新,引領市場的發展變化。第五,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以仁愛之心對待員工,關注員工的薪資待遇、精神生活及其職業發展需求,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第六,要樹立“勤儉敬業”的匠人精神,對產品做到精益求精,以高質量產品和服務贏得消費者的青睞。第七,要樹立“富而好德”的責任觀念,幫助弱勢群體,參與光彩事業、精準扶貧和公益慈善事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綜上所述,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儒商文化,不僅培育了無數的具有較高道德素養的儒商,而且為我們建立和諧社會提供了歷史典范。當代企業家應當樹立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儒商文化傳統,培育新時代企業家精神,建立起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商業文明。
(中共遼寧省委黨校)
參考文獻:
[1] 程鵬.儒商文化與現代企業精神[J/OL].光明日報.2014, (07).
[2] 張大紅.儒商倫理與現代中國企業家精神[D].湖南師范大學.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