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莉珍
金融危機過后,很多因素影響著經濟的發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近幾年帶給經濟沖擊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導致了全球都處在內憂外患階段,我國企業在如今格局下面臨著貿易出口和貿易求購兩方面的發展挑戰。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載體,社會生產力都是通過企業去變現的,它提供給廣大人民工作和就業機會,改善他們的生活和經濟條件,通過企業盡可能去化解社會發展不公正的問題。所以,企業能否轉型發展對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會直接影響到經濟的發展,還會影響國家的進步和發展,是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如今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從多方面去分析形勢,首先要了解如今的經濟形勢、背景條件、新發展的格局和戰略意義等方面,通過這些才能確定企業轉型發展的方向,將發展的方向和方式更加具體化。要知道,每經歷一次經濟危機和全球動蕩的時候,對很多企業和創業者來說就是一次機遇和挑戰,這都屬于歷史的轉折點。每個企業都想轉型成功,讓自己突破經濟危機得到持續性發展,但是轉型發展面臨著許多挑戰,如今企業轉型要考慮當下實際的問題和困難,自我突破瓶頸,實現企業價值。
對外開放和外循環形成的主要影響
要想摸索出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企業轉型發展的路徑,首先就要了解中國如今在全球經濟鏈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這些對于中國企業的發展有著什么樣的影響。
中國的經濟發展路程是充滿艱辛和困難的,在經濟發展初期也面臨著“雙缺口”的問題,“雙缺口”一般指經濟發展的兩個制約,一是國內的儲蓄率低而導致儲蓄方面出現缺口,投資受到限制;二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在和國外市場交易時存在劣勢,外匯缺口無法彌補。這種“雙缺口”嚴重制約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我國通過打開國內市場的方式將“雙缺口”問題進行解決,引進外商的投資和加入來帶動中國的經濟發展,為今后的發展道路奠定了基礎,積累了技術和資本。為了發展國家,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一定不能閉關鎖國,不能將自己封閉起來,要走出去,讓國家實現開放政策,只有堅持開放的國家發展方針,才能實現國家經濟的發展。將貿易規模進行擴大,引進外資對我國進行投資,然后發展加工貿易,將沿海地區的優勢利用起來,帶動周邊產業迅速發展。
在21世紀初,我國的沿海地區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開始將開放地區從沿海往內陸進行轉移和傳遞,開放政策刺激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方向,開放的重點也開始向企業和產業進行轉變,實現了多領域、全方位、深層次的開放格局,許多創業者在這一時期涌現,民營企業得到迅速發展,市場非常活躍,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壯大,在全球也逐漸占有一席之地,我國開始加入WTO,從而實現了對外貿易的飛速增長,全球的市場和資本都逐漸投入到我國,向我國進行聚攏。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增加,出口貿易額創下歷史新高,我國出口經濟從東部地區開始向全國進行擴散,發展速度之快不可阻擋,瞬間使得中國成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通過引入外資發展經濟的同時,成為了全球國家爭相投資的目標,由于外貿經濟發展的迅速,中國也隨即成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生產制造大國。中國的外循環格局因為出口貿易的發展而形成,貿易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招商引資的速度也在逐年加快,不僅解決了儲蓄和外匯這 “雙缺口”的阻礙,還贏得了世界地位,讓中國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為自身積累了強大的條件和實力。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內循環
在出口貿易經濟的迅速發展下,經濟重心也由內到外進行轉移,由國際大循環格局向內循環進行轉移,形成這種“雙循環” 新發展格局。這是一種經濟重心“由外到內”的轉變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內循環和外循環并不是相互獨立和矛盾的,它們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各自發展的同時還能帶動和促進對方的發展。畢竟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是有許多共通之處的,兩種經濟可以相互融合并發展,無法分割開來;經濟的內循環和外循環其實是一直存在的,無非是看這兩種誰主誰次,誰更占經濟的主導地位;國內市場的發展帶動了內循環占據了經濟的主導地位,當然雖然以內循環發展為主,并不代表就要把對外開放的經濟發展停滯,外循環經濟發展步伐速度也不會放緩。“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內循環為主體進行經濟發展,就要去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這兩種體系要相互結合,協同發展,更要建造創新的經濟模式才促進發展。通過實體經濟和現代的科技結合來形成現代產業體系,這種科技上的創新為實體經濟發展貢獻了力量,現代金融服務和人力資源對實體經濟的發展進行了加強。為了響應國內市場需求,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了“以我為主”的經濟體系,深化改革了如今的金融領域,推動了金融領域的實體經濟進步和發展。
轉型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不得不去面對的一種轉變,企業轉型發展更像是產業的升級,是一種創新性和具有歷史意義的改革。企業轉型發展主要是為了更適應內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通過對技術、工藝流程、管理模式等等方面的改革,實現增加企業效益,擴大生產規模的目的。在如今“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企業轉型發展的路徑主要有四個途徑:
1.通過創新的企業模式,對企業進行分類轉型,不同類型的企業進行針對和系統性的分類轉型。如果是以外貿接單為主的生產型企業,就向自主品牌、內外并銷等方向進行轉型;如果是擁有自主品牌了,就向多方面銷售路徑進行轉型;如果是純出口和進口貿易的企業,就通過擴展海外市場的方式來進行轉型;如果是以國內市場為主的企業,就可以通過互聯網等方式來結合生產制造和線下銷售來進行轉型。2.通過內需來進行轉型,現如今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內需市場所缺乏什么,企業就應該向什么方向進行轉型,這樣不僅滿足了內需市場,還順應了發展方向,促進經濟多元化的發展。3.平衡供需狀態,讓經濟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狀態,目前我國的企業還沒有完全實現這樣的循環,供給和需求都無法達到平衡,企業向這方面進行轉型,去完善自身價值,實現企業自身的供需平衡,從而帶動我國經濟實現良性循環。4.結合互聯網技術,通過一些云計算設立網上的電商平臺,將線上線下相互融合,多方面銷售渠道進行銷售,可以實現大批量和大規模的生產形式,帶動企業經濟發展,讓企業實現網絡銷售和線下銷售相結合的轉型發展。
如今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的發展趨勢,也是奠定我國在世界上經濟地位的基礎,在這種格局下,企業轉型發展不僅是為了突破自身的經濟發展瓶頸,更是幫助我國經濟發展開啟了新的發展方向和形式,通過對傳統經濟發展和生產模式的轉變,推動企業的效益增值和轉型。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北京商業機械研究所)
參考文獻:
[1]張婧.新常態下電建企業轉型發展路徑探究[J].企業管理.2017(2):141-142.
[2]西安高新區.“雙創”新格局 發展新路徑[J].中國高新區.2017(3):32-35.
[3]熊巍.發電企業轉型升級發展路徑[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17(5):52-53.
[4]賴志杰.轉型經濟下中小企業的發展路徑[J].中國中小企業.2017(2):2-3.
[5]孫寶紅.資源型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環保產業路徑研究[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8(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