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婷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相比國際先進國家存在一定不足,在芯片制造、材料開發、生物技術等學科建設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也存在差距,國家自改革開放時期就在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國際交流活動,并將其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之一,納入行政策略之中。高校因公出國培訓工作,不僅是公派教職工到國外進行交流學習,而且代表著我國對待先進技術和科研創新的開放態度,體現了我國大力發展科研和高等教育的決心。高校因公出國培訓能夠有效提高公派教職工的學術水平、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我國高校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提供人才支持與創新思想,同時也能夠加深我國高校與世界高等學府之間的交流,開拓國內學者與高校學生的學術視野。但高校因公出國培訓工作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近年來逐漸凸顯出一些問題,影響了其積極作用的發揮與展現。本文首先簡單介紹了我國高校因公出國培訓的發展過程與時代背景;其次對我國高校因公出國培訓的理論基礎和意義進行分析;然后對現階段我國高校因公出國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分析;最后通過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與規律的總結,探索高校因公出國培訓工作的優化策略。
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明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都受到全球化的影響。高等教育作為促進思想、技術發展的前沿陣地,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加強與國際名校間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等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國家針對我國中長期教育發展下發改革文件與規劃綱要,并在其中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發展的各項具體實施方案,其中就包括積極開展教育改革,擴大教育開放,夯實與國際高校的交流合作,利用好各種途徑優化自身教育資源等。在相關政策的鼓勵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出國交流、交換學習的人數相較40多年前增長了數十倍,國家教育部門關于高校教師出國交流、培訓的法相關規定也逐步規范,高校教育水平也得到顯著提高。自2016年起,國家大力推進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并提出要加強高等教育與學科建設,提出到2020年建立多所世界一流高校、多個世界一流學科,到2030年基本實現教育強國目標。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就是加強我國高校與世界名校的聯系與交流,將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置于國際思想與科技發展進程之中,通過借鑒、吸收國外高等教育先進經驗,吸收更多高質量人才,快速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水平,在高等教育領域踐行“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思想。
高校因公出國培訓的理論基礎
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的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爾克等人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影響工業生產效率的資本除原材料、機器、廠房、資本等物質資本,還應包括投入生產的人力,人力本身也是一種資本。人力資本是由生產者自身的體力、腦力,所接受的教育、職業培訓和自身潛能等共同構成的,是生產者所能提供的勞動的總和。
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人力資源的概念是從人力資本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主要指能夠被企業、組織開發和利用的,參與社會生產的人的腦力、體力的總和。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主要指企業或組織對員工進行的專業知識、技能、思想理念等方面的培訓,以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和綜合素養,促進企業或組織績效目標的完成。高校教職工因公出國培訓就是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的一種,雖然高校從組織結構和績效目標都與企業有所區別,但在人力資源培訓方面,其本質需求和主要方法基本一致。高校教職工出國培訓,是由政府、國家教育部門、學校等共同組織,帶有行政色彩的培訓活動;相對企業培訓來說其內容范圍更廣、培訓更有深度、組織形式與培訓模式更加多樣化,所要達成的目標更加復雜。但總體而言,高校教職工的出國培訓也是通過提高教職工的專業能力、綜合素質、管理技術等,來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科研實力,進而提高我國高校教育的整體水平。
新公共政策理論:我國公共關系領域學者黃建剛教授在其專著中對新公共政策進行了定義,即從國家、政府視角,借助政策的展開對社會的發展態勢、公共運動進行觀察、審視和研究。黃教授提出,隨著我國社會運行速度的加快,各類公共問題日益凸顯,只有制定科學的公共政策,才能達到良好的公共管理效果,只有根據社會公共環境的實際變化轉變公共政策的思路、方法,才能形成嶄新、積極的公共管理效應。新公共政策的提出為高校因公出國培訓工作的“去行政化”帶來新的研究入口,對提高出國培訓項目的立項、審批效率,改善出國培訓的政策環境,推動高校教職工出國培訓政策執行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因公出國培訓的重要意義
隨著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進一步加深,我國高等教育也在向著國際化方向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能夠從多個方面、多種形式、不同層次與多所世界高校展開交流合作,對歐美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歷程進行觀察就能發現,加強高等教育國際化建設,能夠通過提高參加培訓的教職工的綜合素質,推動本國學科建設、理論研究與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因公出國培訓的重要意義,體現在對國家、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等多方的積極影響上。
在國家方面,我國高校因公出國培訓是帶有行政特點的,因公出國培訓的教職工不僅是進行交流學習的學者,而且扮演著國家科研開拓者、高校學科建設者的角色。高校因公出國培訓除了能夠汲取不同文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發展的先進經驗,從中探索能為自身所用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學方式等,還可以有效緩解國家間關系,搭建協同合作的渠道與橋梁,幫助我國高等教育與學科建設快速發展,縮小我國各行業技術發展與國際前沿水平的差距。在社會方面,高校因公出國培訓能夠有效開闊公眾視野,為公眾了解真實的國外生活和科研狀況提供渠道,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觀。學校方面,參加因公出國培訓的教職工能夠帶動所在學校學科建設發展和科研能力提升,同時還能夠扮演交流媒介作用,加強所在學校與國際高校的交流,便于學校間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在教師方面,對于公派出國的教職工而言,出國培訓能夠拓展其對專業前沿技術和研究方向的了解與認知,開闊眼界、轉換思維方式、更新教學理念,切實提高自身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對于沒能出國培訓的教職員工而言,出國培訓制度能夠有效激發其努力工作,提高績效表現,追求個人職業的更高發展。學生方面,高校因公出國培訓,一方面能夠通過公派出國的教職工為學生提供了解國外高等教育具體情況的機會,以及參加交流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學生能夠了解更多專業前沿內容,對專業領域有更清晰的認識,同時體驗到更具特色、更開放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