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才
摘? 要:目的? 探討臨床對環狀混合痔采用分段外切內扎硬注加皮瓣整形術的效果。方法? 納入2020年1月~2020年7月山東省平邑縣中醫院收診的180例環狀混合痔患者,根據隨機數表法劃分為對照組(90例、外切內扎硬注術)和研究組(90例、分段外切內扎硬注加皮瓣整形術),比較療效及術后疼痛、肛緣水腫、便血等評分情況。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疼痛、肛緣水腫及便血評分情況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肛門狹窄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環狀混合痔這一復雜痔瘡類型,分段外切內扎硬注聯合皮瓣整形術的應用,可獲取更佳手術效果,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外切內扎;分段;皮瓣整形;環狀混合痔
中圖分類號:R65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0-0018-03
環狀混合痔是痔瘡發展到最嚴重階段的具體呈現,可圍繞直腸肛管1周,并在嚴重時呈環狀脫出,臨床處理較為棘手。鑒于該病特點,在行手術治療時,若盲目進行病變組織的完全切除,則患者肛門形態及功能勢必會形成不可逆性損傷[1-2]。有研究稱,采用分段齒形外剝內扎術對該病進行治療,可獲顯著效果[3]。本文即以山東省平邑縣中醫院抽取的180例環狀混合痔病例為主體開展的研究,分析分段外切內扎硬注加皮瓣整形術的臨床施治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納入2020年1月~2020年7月山東省平邑縣中醫院收診的180例環狀混合痔患者,根據隨機數表法劃分組別:對照組9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齡為22~59歲,測定均值(37.12±3.15)歲;研究組90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齡為21~58歲,測定均值(37.05±3.06)歲。組間資料均衡(P>0.05),本次試驗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手術指征;②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研究報經倫理協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病變;②存在肛裂或肛瘺、結直腸惡性腫瘤、肛周皮膚感染性化膿等其他肛腸類疾病;③妊娠、哺乳期女性;④對術中用藥過敏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施以腰麻,取截石體位,消毒處理肛管、直腸黏膜中下段。研究組行分段外切內扎硬注聯合皮瓣整形術:首先對痔核予以充分有效的暴露,以較大突出部位作為自然分段依據,若分界不突出,則圍繞母痔區實施分段,在對肛緣皮橋進行合理保留的基礎上,于外痔部分進行放射狀“V”形切口制作,實施皮下痔組織鈍性剝離與切除。進行肛內消毒,并取痔靈溶液0.5 mL于內痔黏膜下注入,隨后在肛內齒線上方0.5 cm處進行內痔區黏膜的結扎,并對齒線予以留存。取兩切口中間位置,對皮瓣所對應外側邊緣作一弧形切口,對該處皮瓣進行剝離,包括皮下靜脈叢,對于多余皮瓣給予切除,并電凝止血。經觀察,明確無活動性出血,則予以7號絲線間斷縫合。放置食指于肛內,對其松緊度予以確定,若過緊,則于6點位,實施皮下淺層括約肌松解,促使肛門于適宜松緊度維持。術畢,將亞甲藍注射液于創緣注射,并對創面施以凡士林油紗填塞,外層取塔紗壓迫、固定。
對照組僅行外切內扎硬注術,鉗夾內痔,并針對內痔黏膜區域3、7、11點位施以消痔靈溶液注入,劑量0.5 mL。鉗夾外痔下緣,朝向齒線予以放射狀切口處理,直至齒線上方區域0.5 cm處,對皮下痔靜脈叢施以分離操作,彎鉗對內痔基底部進行夾持,以7號絲線實施“8”字結扎處理。進行殘端清理,并對肛管皮橋予以適當留存。依此方法完善余下區域混合痔手術。
1.4? 觀察指標
(1)于術后4周觀察療效:各癥狀及體征(內痔脫出、外痔團塊、便血等)均呈消散狀,創口愈合,外觀平整,經指檢,無痔殘留,此為痊愈;如上述癥狀獲顯著改善,經指檢,痔核呈大幅度縮小,此為有效;未及上述標準,即予無效評定。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2)于術后4周評估臨床癥狀:①疼痛:采用視覺模擬(VAS)評分系統,0~10分區間內,分值越高,提示疼痛感越強烈;②肛緣水腫:0分:無;1分:≤0.5 cm2;2分:介于0.6~1.0 cm2;3分:介于1.1~2.0 cm2;4分:>2.0 cm2;③肛門墜脹與出血:0分:無墜脹/出血;1分:輕度墜脹/紙上帶血;2分:中度墜脹/便后肛門有可自止的滴血;3分:嚴重影響生活的重度墜脹/便后肛門有噴射狀出血,需給予縫扎或藥物止血;④肛門狹窄:食指通過困難,記錄輕度狹窄;食指不能通過,記錄中度;小指通過困難,記錄重度。
1.5? 統計學分析
經由SPSS 22.0對相關數據施以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采用(x±s),而其檢驗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采用[n(%)],而其檢驗使用χ2檢驗,以P<0.05示意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評定
經綜合評估,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8.89%,高于對照組(91.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術后指標評分
經觀察,研究組各指標評分情況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肛門狹窄發生率
經統計,研究組無肛門狹窄發生,對照組輕度肛門狹窄5例,占比5.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43,P =0.023)。
3? 討論
對于痔瘡,肛墊下移學說廣受認可。作為嚴重型痔瘡,環狀混合痔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較大,醫務人員亦在不斷研究既可對疾病治愈,又可使正常肛管組織結構得以最大保護的術式。本文所用分段外切內扎硬注術,在對環狀內痔進行處理時,對于已呈病理改變的脫垂內痔、肛墊、痔動脈區內痔等予以選擇性的結扎與切除,同時予以消痔靈硬化注射,可起到規避肛墊過度損傷,同時減輕局部組織粘連,以達到“懸吊”肛管及肛墊組織的作用,局部血管呈閉塞狀,肛墊血供亦隨之減少,促使痔塊萎縮,繼而出血得到良好緩解。而針對外痔的處理,則應用分段切剝及潛行剝離,通過放射狀梭形切口制作,有利于減壓及引流,使術后疼痛感、水腫情況均獲減輕。同時切口間對適量皮瓣予以留存,可有效規避術后肛門狹窄的問題,同時肛門控便、反射功能均較好[4]。此外,對多余皮瓣予以切除及順切口位置縫合,促使愈合的同時減輕皮瓣水腫,具整形特點,術畢應用復方亞甲藍液創緣注射,可對術后疼痛予以有效預防,并緩解因疼痛所致排尿困難、水腫等。該術式的應用,不僅可使痔體得以徹底的切除,還能對齒線予以留存,使肛門功能及完整性均得以最大化保障,術后疼痛、肛緣水腫等情況較為輕微,治療效果更為突出。本文結果中,研究組總有效率評定情況優于對照組,且術后創面疼痛、肛門墜脹、肛緣水腫、便血等評分及肛門狹窄發生率均較對照組低,證實分段外切內扎硬注加皮瓣整形術對于環狀混合痔具有更佳的治療效果,并與李天煜等研究具一致性[5]。
綜上,針對環狀混合痔這一復雜痔瘡類型,分段外切內扎硬注聯合皮瓣整形術的應用,可獲取更佳手術效果,減輕患者術后諸多不適癥狀,規避術后肛門狹窄發生,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宋紅梅,鄧嘉秋,陳龍開,等.云南白藥加血竭對環狀混合痔術后難愈創面的促愈及作用機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8,024(15):222-227.
[2]夏佳毅,劉訪,李志,等.外剝內注肛墊回縮固定術治療混合痔的臨床研究[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8,21(12):1443-1445.
[3]胡江林,朱靜芳,袁海濤,等.痔上黏膜環切術加外痔分段切除血栓剝離治療急性嵌頓性混合痔的效果觀察[J].臨床外科雜志,2020,28(3):68-70.
[4]宋小平,陳顯韜,閆驍春.改良外剝內扎術治療環狀混合痔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20,30(8):111-115.
[5]李天煜,蔡偉杰,陸浩林,等.基于齒狀線保護的TST+分段外痔切除術治療重度環狀混合痔的臨床效果觀察[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9,025(5):548-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