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玲
摘? 要:目的? 探析鼻中隔偏曲治療中鼻內鏡下三線減張矯正術的應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8月~2020年4月曹縣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7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摸球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各38例。對照組接受傳統手術治療,觀察組接受鼻內鏡下三線減張矯正術治療,對比兩組鼻部功能評分、并發癥情況。結果? 術后14 d,兩組鼻部功能評分對比,觀察組嗅覺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鼻塞、流鼻涕、疼痛感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鼻中隔偏曲治療中,采用鼻內鏡三線減張矯正術,能有效提升患者術后的鼻部功能,減少并發癥,值得應用。
關鍵詞:鼻中隔偏曲;鼻部功能;并發癥;鼻內鏡下三線減張矯正術
中圖分類號:R76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0-0022-02
伴隨鼻中隔軟骨、周圍硬骨生長,其骨質會出現不同程度相互抵觸,骨質接觸部分形成骨嵴或隆起,即為鼻中隔偏曲。該病的發生,不僅會影響到鼻部正常功能,還會破壞其外在美觀性,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因此及時治療是確保患者生理、心理健康的關鍵[1]。近年來,醫學技術發展迅速,鼻內鏡手術被認為是鼻中隔偏曲臨床治療的有效手段。與傳統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相比較,近年新提出的鼻內鏡下三線減張矯正術治療效果更為理想。該術式以患者鼻部的生物力學原理為基礎,通過三條線對鼻中隔偏曲的應力集中情況進行分析,進而完成手術。為進一步探析三線減張手術的臨床優勢,現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9年8月~2020年4月曹縣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7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摸球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38例。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20例,其中C型偏曲19例,S型偏曲19例,年齡20~54歲,平均(30.26±2.35)歲;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7例,其中C型偏曲18例,S型偏曲20例,年齡21~53歲,平均(30.30±2.30)歲。患者資料齊全,兩組資料具有同質性(P>0.05),可對比。本研究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獲得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鼻中隔偏曲的診斷標準;精神狀態正常,積極配合治療;無先天性失聰、失明等。
排除標準:拒絕參與研究者;合并高血壓、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對本次使用藥物過敏者。
1.3? 方法
對照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操作步驟:患者仰臥并調整至舒適體位,采用局部麻醉。于鼻前庭皮膚、黏膜的交界位置做手術切口,將骨黏膜、軟骨黏膜進行分離,切除多余軟骨,將篩骨垂直板咬除,復位鼻中隔黏膜,填塞鼻腔,止血、消毒,術畢。
觀察組:鼻內鏡輔助下三線減張矯正術。操作如下:患者仰臥并調整至舒適姿勢。將患者頭部墊高15 °左右,對鼻腔黏膜進行收縮操作后,進行局部麻醉。鼻內鏡內視操作視野下,于鼻中隔皮膚、黏膜的交界位置做L型手術切口,長度2 mm。將鼻中隔左側的黏骨膜、黏軟骨膜進行分離,準備咬骨鉗,將軟骨條咬除3 mm。經過鼻中隔軟骨、篩骨垂直板,到達右側中隔,將咬除掉偏曲的骨質上骨膜進行分離,同時將犁骨、軟骨上下頜骨鼻嵴進行分離,切除鼻中隔軟骨3~5 mm,水平方向切割,將偏曲的鼻嵴鑿除,恢復正常軟骨的豎直狀態。若軟骨無法恢復豎直,需在表面相應位置作楔形切口,手動幫助復位,縫合并填塞鼻腔,術畢。
1.4? 觀察指標
(1)術后14 d評估患者鼻部功能:自擬鼻部功能測試評分表,包括鼻塞、流鼻涕、嗅覺、疼痛感四項內容,每項總分10分。其中嗅覺評分越高,鼻塞、疼痛及流鼻涕評分越低,提示手術效果越好。(2)統計患者并發癥(血腫出血、鼻中隔扇動、外鼻畸形、鼻中隔穿孔)情況。并發癥發生率=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鼻部功能評分對比
術后14 d,兩組鼻部功能評分對比,觀察組嗅覺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鼻塞、流鼻涕、疼痛感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術后隨訪半年,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鼻內部軟骨組織的異常生長,會導致多種鼻部畸形,其中就包括鼻中隔偏曲。導致鼻中隔偏曲的原因較多,常見原因有:額骨、上頜骨等軟骨組織發育過快,導致鼻中隔軟骨生長空間受限;鼻中隔軟骨、兩側腭突同時過度生長,導致軟骨組織受壓彎曲;骨化時間不同步,鼻中隔支架上部、下部組織骨化時間不一致,或骨化后軟組織仍未停止生長,導致中隔偏曲[2]。分析鼻部的生物力學性能不難發現,鼻中隔軟組織上方、下方、前方組織的異常生長,均會導致偏曲的發生,因此治療重點是改變上述三個方向的受力區域,切除多余組織,促使偏曲中隔復位。
本次研究認為,鼻內鏡三線減張矯正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鼻中隔偏曲的有效手段。三線減張矯正利用的就是鼻中隔周圍的三條力線,在三條張力線區域對鼻中隔組織形成壓迫的軟骨、骨性結構進行切除,就能緩解鼻中隔組織所受壓力,恢復中隔組織的豎直狀態。在鼻內部結構中,第一條力線是由鼻小柱大翼軟骨、方形軟骨尾部形成,第二條力線是篩骨垂直板、鼻中隔軟骨連接而成的,第三條力線是犁骨、上下頜骨、軟骨下骨等多處組織連接形成。在鼻內鏡透視下,三條力線的解剖結構清晰展現,術者只需分析異常力線及組織,進而切除張力組織,就完成了鼻中隔偏曲的手術治療[3]。本次對照組使用的是傳統術式,兩組手術結果顯示,觀察組鼻部功能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鼻內鏡輔助的三線減張矯正術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療效。
基于三線減張矯正術的良好臨床效果,筆者對其優勢進行總結:在內鏡輔助下,術者全程可清晰探查到鼻內部的相應結構,手術定位精準且切口小,術中差錯少,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在內鏡下可輕松鑒別軟骨組織的力線壓迫情況,進而將多余組織切除,操作精準,能有效降低術中患者所承受的風險;此術式對患者年齡無限制,各年齡段鼻中隔偏曲患者都可接受此術式治療,不會對鼻部正常生長發育造成影響[4-5]。但需注意的是,為提高手術質量,減少患者術中及術后的出血量,需在做手術切口前向患者雙側鼻中隔黏膜中注入止血藥水,手術分離黏膜、切口等操作切忌粗暴,術后要密切注意患者有無不良反應,及時處理。
綜上所述,在鼻中隔偏曲治療中,使用鼻內鏡下三線減張矯正術,能有效提升患者術后的鼻部功能,減少并發癥,建議臨床使用。
參考文獻
[1]李世嶸,陳凱,張志雄,等.鼻內鏡下改良三線減張法和改良鼻中隔矯正術在鼻中隔偏曲治療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24):25-26.
[2]汪文利.鼻內鏡下三線減張鼻中隔矯正術對鼻中隔偏曲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及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13):1967-1968.
[3]黃成勇,劉琳.功能性鼻內窺鏡鼻竇手術聯合鼻中隔三線減張法矯正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并鼻中隔偏曲效果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8,18(7):60-62.
[4]趙永坤,朱雙芬,翟珂玞,等.鼻內鏡下三線減張鼻中隔矯正的手術技巧及其療效分析[J].健康大視野,2018,30(10):242.
[5]劉懿穎.三線減張鼻中隔矯正術聯合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治療伴有鼻中隔偏曲的中重度常年性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8,25(10):1298-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