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萌

近兩年,“國之大者”成為備受矚目的“高頻詞”。
無論是要“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心懷‘國之大者”,還是要“對‘國之大者了然于胸”“牢記‘國之大者”,都是對各級領導干部的諄諄教誨,也是對全體黨員干部的全面要求。
當前,我們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面對艱巨繁重的任務,面對復雜多樣的挑戰,更需要黨員干部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切實將牢記“國之大者”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從全局出發,培育大視野、大格局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對于黨員干部來說,牢記“國之大者”,就是要堅持從大局看問題、從長遠看問題、從戰略上看問題,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高度,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出發考慮問題。
《光明日報》曾刊發評論指出,思考問題、謀劃工作,只有科學把握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清醒把握黨情、國情、世情,既有中國大格局,又有世界大視野,才不會陶醉于自我封閉的“一畝三分地”、迷失在紛繁復雜的“萬花筒”,才能把一地區、一領域、一部門的工作看得更清、更準、更透,做起事來才會更有章法節奏,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整體效果。
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唐愛軍認為,“國之大者”首要的是政治邏輯,而政治邏輯首要的是胸懷大局、服從政治大局的邏輯。
一是時刻關注黨中央在關心什么、強調什么,也就是要“上接天線”,提高政治站位,在思想上站得高、看得遠,學會從中央的高度思考問題、理解政策。
二是深刻領會什么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黨員干部需要對安邦定國的重大原則、重大立場和重大利益做到心明眼亮。
做到這兩點,就要求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既要學會用“國之大者”的視角觀察思考問題,不斷提升思想認識的高度;也要善于以“國之大者”的思維觀大勢、把大局、算大賬、擔大任,善于把地區和部門的工作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大棋局,做到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要努力增強總攬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謀一域,把握形勢謀大事”,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在解決沖突問題中實現戰略突破,在把握戰略全局中推進各項工作。
自覺講政治,強化政治能力
牢記“國之大者”,本質上是講政治。仔細體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各級領導干部的要求,一個關鍵詞不時被提及——政治能力。
在《求是》雜志刊發的《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統攬全局,綜合研判、辯證分析黨員、干部的政治能力。一方面充分肯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全力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健全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黨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绷硪环矫纥c明問題:“現在仍有一些黨員、干部政治意識不強,政治敏銳性不高,不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對‘國之大者不關心,對政治要求、政治規矩、政治紀律不上心,對各種問題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對貫徹落實黨中央的大政方針不用心,講政治還沒有從外部要求轉化為內在主動。”
什么是政治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勢、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駕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風險的能力。
具體而言,要做到牢記“國之大者”,必須掌握三種能力——
政治判斷力,即善于從一般事務中發現政治問題,善于從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中發現政治端倪,善于從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中把握政治邏輯,堅持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政治領悟力,即對黨中央精神要深入學習、融會貫通,用黨中央精神分析形勢、推動工作,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政治執行力,即要切實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執行,黨中央禁止的堅決不做,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做到不掉隊、不走偏,不折不扣抓好黨中央精神貫徹落實。
“各級干部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去認識‘國之大者,不斷強化自己的政治能力?!痹谥泄仓醒朦h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研究員胡昌勇看來,政治能力上去了,行動才會更堅毅。這也是維護黨中央權威、實現集中統一領導的題中之義。
也就是說,黨員干部要培養敏銳的政治眼光,學會分析事物與政治的關系,看到其中包含的政治因素,深刻理解其政治意義和政治影響,從政治的高度認識一項工作的重要性。
進一步講,黨員干部牢記“國之大者”,就是要在執行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中遵循“國之大者”理念,通過主動加強責任擔當,推動“國之大者”理念轉化為行動和績效,在謀劃發展、解決問題和提供服務中將“國之大者”作為一切行動的總出發點和工作的底線。
堅持人民至上,厚植人民情懷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深情地說,“國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為把貧窮落后的舊中國變成日益走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以人民利益為中心,涌現出無數牢記“國之大者”的英雄榜樣:焦裕祿扎根河南省蘭考縣,與內澇、風沙、鹽堿作斗爭,帶領群眾擺脫貧困;“鐵人”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鉆井紀錄……顯而易見,黨員干部心中裝著人民,就是裝著“國之大者”。只有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秉承“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的理念開展工作,才能答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道歷史大考題。
《學習時報》刊文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其全部實踐的價值意義就是“為民”二字。初心恒心皆是為民之心,就是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就是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堅持人民利益至上,以萬家疾苦為重,都要考慮是否有利于千家萬戶、有利于民生。
也就是說,黨員干部不僅要對“國之大者”時常觀之察之、思之悟之、踐之行之、念茲在茲,更要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時時叩問初心、處處踐行使命,切實為群眾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
“總之,‘國之大者在民、在民心?!敝袊鐣茖W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副主任賀新元分析稱,一方面,要時刻提醒樹立“國之大者”在民的執政思維,堅決摒棄那種“人民的一切都是國家給予的”錯誤想法;另一方面,要自覺把“國之大者”在民的執政思維轉化為行動邏輯,以胸懷“國之大者”來推進中國不斷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