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萌

2021年6月,哈爾濱市阿城區平山鎮綏中村黨支部書記鄒民被中共黑龍江省委授予“黑龍江省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喜訊傳來,我不禁回想起和鄒書記一起走過的日子……
當“正青春”遇見“老基層”
2020年秋天,我告別大學校園,以基層選調生的身份邁入鄉鎮這所“基層大學”,渴望能夠在農村的廣闊天地“大干一場”。
第一次見到鄒民書記是鎮政府召開選調生和村黨組織書記對接會上。憧憬中,鄒書記風塵仆仆推門進來。他身材高大,散發出基層干部的淳樸氣息。
鄒民書記在會上發言時說道:“基層工作是瑣碎的,又是偉大的。”我心潮澎湃,決心在村里干幾件漂漂亮亮的事兒,在基層土壤上綻放“青春之花”。
會后,鄒書記帶我回到綏中村。走在村頭巷尾,村民們熱情地與鄒書記打著招呼,說著雞毛蒜皮的瑣事兒;走在田間地頭,機械聲轟鳴,農戶們熱火朝天收割著莊稼。然而面對陌生的環境、粗獷的鄉音,一陣陣茫然瞬間涌上心頭,我開始焦躁不安。
鄒書記看在眼里,笑著對我說:“我曾是一名軍人,也是從什么都不懂走過來的。不要怕,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
聽鄒書記這樣說,我心里的焦慮感減輕了不少。
當“小萌新”遇見“土專家”
剛走出校門,書本里也沒教鄰里糾紛該咋解決、夫妻打仗該咋勸架,一天忙下來,我腦瓜子“嗡嗡”的,卻感覺一無所獲。
鄒書記看出了我的困惑,便給我支招兒:“到農民中去,到土地中去。”
我心想,不知道咋干,就看能干的人是咋干的,總比硬挺著強。從那以后,鄒書記開每月一次的黨員大會是我“取經”的最好課堂。鄒書記告訴我,村上開會,記得準、講得清不難,難的是要聽得細、聽得全。
“什么是聽得細、聽得全?”用現在網上流行的話說,我小小的腦袋里充滿了大大的問號。
“有三樣要多聽。”
“哪三樣?”
“上級有關政策的落實情況,聽聽群眾怎么說;村里的經濟發展方向,聽聽群眾怎么想;村里班子的工作方式,聽聽群眾滿意不滿意。”
原來如此!總結起來,就是多聽群眾的聲音。“百姓不是沒話講,更不是不會講,要把話筒交給百姓。”這是鄒書記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有這樣的格局,他主持召開的會議總能形成熱烈的討論氛圍,大家最后也能在激辯中達成共識。
村里的老百姓都說:“鄒書記的會議講得清,鄒書記的為人行得正。無論啥事兒,鄒書記都為咱老百姓想在前。”
無論啥事兒,只要鄒書記在村里帶頭一張羅,所有人都會跟在他身后往前沖。
當“實習生”遇見“大工匠”
在鄒書記成為我的幫帶師傅后,開始一對一向我傳授“治村寶典”。具體來說,就是溜達、嘮嗑兒——群眾的很多需求就是在溜達中發現、在嘮嗑兒中了解。
說幾件我印象特別深的事。
為了實現全村主路巷路全部硬化,鄒書記往鎮里跑了多少次,他自己也數不清了。那段時間,他去跑“路”,我在村里看家,村民來找他,我就說鄒書記去鎮里了。時間長了,連村口聊閑篇兒的大媽都知道,鄒書記給我們跑“路”去了。
最后,鄒書記終于爭取到了上級的扶貧政策和資金。如今,村民走在干凈整潔的路上,看著兩側花壇里種滿的花,飯后再去不遠處的文化休閑廣場健身鍛煉,每天的日子別提多愜意了。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鄒書記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室外一站就是一整天,天天勸導,時時宣傳。村民們說:“鄒書記是我們全村人的榜樣,他都奮戰在第一線,我們也要拼搏在最前沿。”
當“小助手”遇見“領頭雁”
如今,村民們都能叫出我的名字了,遇到問題也愿意和我道難處、吐苦水。鄒書記替我高興,但同時也告訴我,被記住名字是被認可的開始,但這不是終點,下一步得考慮怎么讓村集體強起來、讓村民富起來。
綏中村土地肥沃,怎么能讓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更好地反哺百姓?經過大量實地走訪和踏查,鄒書記決定發展黏玉米加工存儲項目。
但農民們對看不見“回頭錢兒”的事兒,說啥也不干。我上網查了相關資料,也一直跟著鄒書記跑項目,知道這是一條致富路。
為了讓鄉親們早日看到“回頭錢兒”,鄒書記帶著我免費為貧困戶發放種子,還請專家前來指導種植,并緊鑼密鼓拉資金、建工廠,注冊了“綏美人”黏玉米特色品牌。到2020年年底,種了黏玉米的每畝地增收三四百元,84戶貧困戶穩定增收、實現脫貧,“綏美人”特色品牌也逐漸打開了網絡銷售渠道。
如今,村民們看見鄒書記都豎大拇指。我跟在后面,鄉親們看見我,手沒放下,也給我點贊:“小郭越來越像村里人了!”那一瞬間,我感覺自己腦子也不迷糊了,眼神也不迷茫了,雙腳站在土地上,扎實而有力。
多年過去了,鄒書記身上還是有那種軍人的氣質,堅毅、執著。他看不得老百姓吃苦,受不了鄉親們過窮日子。而我跟在鄒書記身后,也慢慢踩出了一條知農愛農幫農的路。這條路從雜亂無序到逐漸清晰,自己每一個腳印前面,都有鄒書記的腳印。
在鄉村振興的新戰場上,我會繼續前行,前面還有很多“鄒書記”的腳印,我得快點兒追趕上,也為更多剛踏上這條路的“小萌新”踩出堅實的腳印。?
(作者系哈爾濱市阿城區平山鎮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