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洪秋

作為初中年級的一名班主任,班級內有些“個別生”的問題,實在讓我感覺無從下手,不遵守課堂紀律、欺負同班同學、不經同意拿別人的東西、不按時交作業……我也試著用談話的方式,但收效甚微,要么表現得滿不在乎,要么口頭跟我說會改正,實際依舊我行我素。我還向家長反映了這些問題,但孩子沒什么根本性改變。這該如何是好呢?


在班級管理和學生教育實踐中,很多班主任非常頭痛的問題之一是班級中的“個別生”問題,他們經常被班級少數(甚至只有1~2 個)學生的不良行為所困,甚至把主要精力用于處理這些“個別生”問題。筆者根據自身的經驗和研究,在分析問題成因的基礎上,提出個體教育、集體教育和協同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以下建議供廣大教師參考。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個別生”問題行為背后的形成原因,以便能夠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所著《正面管教》中的“錯誤目的”理論認為,大多數的行為問題孩子都是自信缺失的孩子,大多數行為良好的孩子都是擁有自信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從哪里來?該理論認為,自信心主要來源于歸屬感和價值感,擁有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孩子就擁有自信,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孩子就缺乏自信。此外,該理論還認為,孩子的不良行為主要基于4 個原因,分別是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利之爭、尋求報復和自暴自棄。
根據上述理論,我們可以初步判斷,這位班主任所在班級的行為習慣不良的“個別生”,應該是自信缺失的孩子,或者說是歸屬感和價值感缺失的孩子。其行為習慣差、經常不經同意拿別人的東西、攪亂班級紀律等行為,主要是為了尋求教師和同學們的關注,以滿足其歸屬感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在與教師的權利之爭中獲勝而滿足其價值感。當然,孩子的家庭教育環境和方式,以及其早期的學校教育,也可能是其不良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外部原因。因此,對于這類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策略,只能從滿足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入手,從家校協同育人入手,而不能簡單地從紀律約束和嚴格管理入手,也不能從簡單的要求家長配合教育孩子入手。
在具體的解決問題策略方面,班主任可以找這些孩子做一次深度溝通,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長經歷、現實困難,以及需求和期待。然后,在了解孩子和征求孩子意見的基礎上,尋找孩子身上的優勢和閃光點,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在班級中為孩子提供適當的崗位和責任,以滿足其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需要,進而提升其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提升之后,其行為自然會得到改善。
集體教育也是解決孩子不良行為的重要策略和方法。教育家安東·謝苗諾維奇·馬卡連柯說,一切教育的原則都可以歸結為平行教育的原則,也就是集體教育和個體教育同步,平行進行的原則。集體教育的原則要求我們在集體中,為了集體進行集體教育,一旦良好的班集體建設完成了,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在集體中受到教育,進而改善其行為。在集體教育過程中,班主任可以通過班會等方式,讓同學們尋找這些同學的優點,對其積極行為進行鼓勵,并為其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讓他們在集體中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家校協同也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重要策略。但是,家校協同育人不能簡單地讓家長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教育,因為這些孩子的家長往往在自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具體的做法是,班主任可以牽頭組織一次家庭會議,讓孩子和家長都能充分地溝通和表達,并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可行的改進措施,家長、孩子和老師各負其責,共同幫助孩子改進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