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偉
(廈門仁銘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1)
后坑垅水庫位于福建省壽寧縣清源鎮,距壽寧縣城6.5km。大壩為C15細石混凝土砌石重力壩,壩頂高程957.50m,最大壩高38.5m,壩頂長度163m,水庫總庫容68.95萬m3。工程等別為Ⅴ等,工程規模為小(2)型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的水源工程。
壩址處河谷呈不規則“U”字型,兩岸為低山,河谷底高程928.31-929.97m,兩岸947.0-948.0m高程之上地表多為第四系殘坡積層及土狀強風化巖覆蓋,在此高程之下兩岸坡腳見基巖出露。左岸較陡,坡度38°-47°,植被茂密,至965m高程后坡度變緩,呈一平臺;右岸較緩,坡度23°-35°,地表以低矮灌木為主。
大壩左岸地層巖性主要為上侏羅統火山巖,巖性為凝灰巖(J3nb)凝灰結構,塊狀構造,上部破碎-較破碎,下部較完整,巖石飽和極限抗壓強度40.81-60.12MPa,屬中硬巖類;表層第四系地層為殘坡積層(Qeld)和沖洪積層(Qalp)。根據鉆探揭露,左岸巖體強風化帶下限埋深3.5-20.7m,其下為弱風化巖體。

圖1 左岸壩肩地質圖
從地形地質條件看出左岸壩肩山體呈一平臺,長約90m,且強風化帶下限埋深較深且平緩,大部分埋深18-20m,滲透系數為7.58×10-4-2.35×10-3cm/s,屬中等透水。水庫大壩若要以強風化帶下限作為壩肩接頭壩段持力層的話,大壩土石方開挖量及壩體砌筑量都要大量增加;若以強風化巖層作為壩肩接頭壩段持力層的話,將大量減少左岸壩肩的開挖量及砌筑量,減少工程投資,但左岸大范圍的強風化巖層存在繞壩滲漏問題。
結合國內已建工程經驗,為了減少大壩投資,減少大壩開挖造成的水土流失,決定采用以強風化層作為壩肩接頭壩段持力層[1-2]。岸坡接頭壩段長11m,高12m,底部設寬3.8m的平臺,平臺開挖至弱風化巖層,平臺以上開挖坡比1:0.6,接頭壩段與右側相鄰壩段設分縫一道。為增加岸坡接頭壩段基礎整體性,提高壩基承載力,對其進行固結灌漿處理,孔距3m,排距3m,固結灌漿分二序加密進行施灌。為解決左岸繞壩滲漏問題,對壩基帷幕灌漿向左岸山體延伸至正常蓄水位與地下水位線相交點,總延伸長度59m,孔距2m,伸入相對隔水層(q=5Lu)以下5m。

圖2 左岸岸坡壩段下游立視圖
大壩接頭壩段側向穩定分析采用剛體極限平衡法進行分析,計算簡圖見圖3。

圖3 側向穩定分析計算簡圖
計算公式如下:
(1)
式中:P為下臺階及其上方壩體提供的阻滑力。
(2)
式中:W1為傾斜滑面上方的壩體質量;A1為傾斜滑面的面積;W2為下臺階水平面上方的壩體質量;A2為下臺階水平面的面積;U為揚壓力;θ為滑面傾角,其余符號意義見《混凝土重力壩設計規范》(DL5108-1999)。
計算考慮工況有:上游正常蓄水位工況、設計洪水位工況、校核洪水位工況、施工期工況。各工況計算成果見表1。

表1 接頭壩段側向抗滑穩定安全度成果
由表1可知,在各工況下,左岸接頭壩段側向抗滑穩定性均能滿足要求。
在后坑垅水庫設計中,左岸壩肩存在較深厚的強風化巖層,且延伸較長,結合國內已建工程經驗,重力壩壩肩接頭壩段利用強風化巖層作為壩肩持力層,同時將帷幕灌漿向左岸進行延伸,即解決了壩肩繞壩滲漏問題,又減少了壩基開挖及壩體砌筑量,從而達到節省工程投資的目的,可供類似工程參考。